9月18日至22日期间,第二届当代中国文学高峰论坛在大连金石滩国际写作中心举办,有近40名国内外作家、批评家、学者参加了这次论坛,日本翻译家谷川毅便是其中之一。无论是研讨过程中,还是会议的间歇时间,谷川毅都是最静默的一个与会者,脸上带着温和谦逊的表情,游离在人群之外,也许在思考,也许在观察。大概是语言不同的缘故,谷川毅与其他与会中国作家、学者的直接交流并不多,大多数的时间,他都很像是一个旁观者,或许,他也确实十分适合担当这个旁观者的角色。
对谷川毅的专访早在记者的采访计划之内,但是,第一个便采访谷川毅,则是在计划之外了。高峰论坛的会议日程十分紧凑,只能利用当中零星的时间进行专访,总是落在人群之外的谷川毅为记者提供了很好的采访时机。在一场关于中国当代散文创作的研讨活动即将开始前,首先采访一位站在海外视角观察当下中国文学发展状况的外国学者,对于记者来说,这也许正是一个恰到好处的开端。
海外读者关注怎样的中国文学?
在获悉记者要进行专访后,谷川毅邀请了经常与他一起出席中国文学活动的诗人、翻译家田原担任他的翻译,其实,谷川毅的中文表达能力并不差。他曾就读于大阪外国语大学,学习汉语和中国文学,接触中文的历史已达30年之久。大学三年级时,谷川毅开始阅读中国当代文学,也就是从那时起,他正式踏入了对中国当代文学的观察与研究领域。
现在,谷川毅的身份不仅仅被定义为一位从事中国当代文学研究的学者,他还有另外一个重要的角色,即扮演中日文学的“桥梁”、“中介人”。1994年,谷川毅创办了《火锅子》杂志,致力于介绍中国文化和中国文学艺术。火锅是日本人非常喜爱的一种料理,谷川毅把杂志命名为“火锅子”,目的是希望读者把阅读这本杂志当做吃火锅一样,得到营养丰富的文学给养。在推介优秀的中国当代文学作品和作家的过程中,谷川毅一路跟踪和观察着中国当代文学的现状与发展,从中体味着感动和焦虑。
在历史上,中日文学有过许多交流,并一直在相互影响。当代中国许多的文学作品和作家,同样为日本评论界和民众所熟知。谷川毅说,有一位作家在日本具有符号性的意义,他就是莫言。“莫言几乎可以说是在日本代表着中国当代文学形象的最主要人物之一。无论是研究者还是普通百姓,莫言都是他们最熟悉的中国作家之一。”据谷川毅讲,是电影把莫言带进了日本,“根据莫言的小说改编的电影在日本很受欢迎,他的小说也随之开始引起注意,所以,他进入日本比较早。”另外,近几年,作家阎连科在日本也越来越受到瞩目。2007年年初,阎连科的小说《丁庄梦》在日本出版发行,初版1万册迅速告罄,第二版紧接着推出。后来,日本又把《丁庄梦》译成盲文出版,谷川毅用“震惊”来形容他对盲文版《丁庄梦》问世的感受,因为,在日本,作品被翻译成盲文的中国作家少之又少,只有鲁迅、老舍等经典作家的作品曾经发行过盲文版,这从一个侧面体现了阎连科作品在日本的受重视程度相当之高。“日本几家媒体,包括《朝日新闻》、《读卖新闻》、《日本经济新闻》几乎同时刊发了书评,介绍这本书,作为外国的文学作品,这种现象很少见。可以说,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日本第一次如此关注中国的纯文学。”
阎连科也是谷川毅十分关注的中国作家,他正打算将阎连科的新作《我与父辈》译成日文,“这本书很打动我,我作为一个外国人,从这本书中了解到了中国农民的心态和思想是怎样的,阎连科给我们解释了‘过日子’与‘过生活’之间有什么区别,他把中国农民的生存哲学和生存观念写得十分透彻。”谷川毅把阎连科评价为在中国当代作家中有限的比较关注底层人群生存状态的作家,他说:“当然,阎连科并不是简单地去表现苦难,而是超越苦难,超越自身的。所以,他不仅可以在本国赢得肯定,在国外,也被给予很高的评价,除了日本之外,阎连科作品的法语版、西班牙语版等等都得到了很不错的反响。”谷川毅表示,日本读者喜欢具有中国本土特色,反映中国现实与变化的作品,而中国是农业大国,也是农民大国,农民阶层与命运的抗争和追求生存权利的渴望,都是日本读者非常关注的内容。这也正是阎连科的作品在日本受到普遍关注和很高评价的主要原因之一。
中国当代作家不具有开放感
中国和日本是一衣带水的邻邦,文化上有许多共通之处,在许多方面可以彼此借镜。尽管有如莫言、阎连科、余华等中国作家在日本具有一定影响力,但是,在谷川毅看来,中国依然缺乏顶级的作家,“中国当代文学发展存在的最大问题是,部分作家不具有开放感,他们是封闭的,而不是向世界打开的。”
2004年,谷川毅和田原共同策划,在《火锅子》上开设了“华语文学人物”专栏,每期选择一位当代重量级作家、两位当代年轻作家、一位诗人和一位评论家,向日本读者介绍他们的作品和个人成就。开设这个专栏,目的是引起日本文学界、批评界以及普通读者对现当代华语文学的关注,使中日文学交流能够深入到不同的层面,而不只是停留在简单的译介层面,让日本文学界能够真正认识到华语文学的精华。通过这个专栏,谷川毅和田原先后译介了莫言、苏童、李锐、迟子建、贾平凹、林白等中国作家、诗人和评论家的作品。正是在这样一个集中梳理的过程中,谷川毅发现,“一些作家发现不到内心深处的东西,特别是年轻作家。我们《火锅子》里曾经推出过中国“80后”作家专辑,不过,几乎没有什么反响。”文学是没有国界的,即便是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文学表达方式,同样具有影响世界范围内的读者的能力,而这种能力的根源应该是来自于一种可以直达内心深处的力量。而谷川毅认为,中国当代作家显然在这方面有所不足。
“客观地说,能够进入日本文学评论界视野的中国作家非常有限,我认为,真正被日本文学界关注的只有三位,包括莫言、阎连科和残雪。”在记者采访期间为谷川毅担任翻译的田原,一直在日本从事创作、研究和教学工作,他更为直接地对中国当代文学的现状做出了批评。“日本有许多文学作品和作家在中国赢得评论界的关注和读者的喜爱,相比起来,我们中国的作品在日本的影响力还十分有限。这值得做出反思。”田原以都市小说为例,他认为中国的都市小说之所以没有在日本引起注意,最主要的原因是语言功底不行,没有真正的都市化,因此,不能引起外国读者的共鸣。
对于当下中国文坛出现的网络小说热,谷川毅也表达了自己的看法。他说,在日本,也有十分受年轻人喜爱的手机小说,但是,它作为一种新媒体文学并没有进入日本文学评论界的视野。田原补充说,纸质文学永远是真正的文学,网络文学也好,手机文学也好,都不可能最终代替纸质文学,他认为:“网络小说因为要配合独特的读者需求,充斥着大量的暴力、无深度内容,不能代表文学的将来。”(王研)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 ||
作者:王研 编辑:严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