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诺贝尔文学奖于北京时间昨晚7时揭晓,出生于罗马尼亚的德国女作家赫塔·穆勒获得今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并将在随后拿到1000万瑞典克朗(约合140万美元)的奖金。将今年的文学奖授予赫塔·穆勒,诺贝尔文学奖评审委员会称是因其“专注于诗歌以及散文的率真,描写了失业人群的生活图景”。此前,欧洲赌博公司曾列出今年诺奖热门作家,赫塔·穆勒以一赔五十排名靠后,和她赔率一样的还有中国诗人北岛,因此赫塔·穆勒的获奖继续了诺贝尔文学奖近年“冷门”的传统。全球赌客因为这个冷门都纷纷赔了不少钱。
本报记者 蒋庆 为您报道
她是谁
她的作品未在中国内地发行
瑞典文学院常任秘书彼得·恩格隆说,米勒用多元化的语言,通过文学作品向世人展示了自己的成长环境及后来在异国他乡的生活感悟,她用凝练和率直的语言描述了一个个富有感情色彩的故事。穆勒是历史上第12位女性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进入21世纪后的第3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但当诺贝尔文学奖评审委员会在其网站发布赫塔·穆勒获得今年文学奖的消息之后,国内喜欢阅读外国文学的读者都懵了,因为他们基本上是第一次听说这个名字,“完全不熟悉的人,名字也译得乱七八糟不统一。各大出版社也找不着北了吧?也许诺贝尔文学奖评审委员会那帮大爷,这会儿正端着咖啡,躲在一边偷着乐呢。”接力出版社副总编黄集伟也对赫塔·穆勒的名字感到陌生,“我还没有看过她的作品,她的作品应该还没有引进吧。”
记者昨日查询有关赫塔·穆勒的资料时发现,今年56岁的她其实是出生于罗马尼亚巴纳特一个德语小镇,她的父母是罗马尼亚境内讲德语的少数民族。她的父亲在二战期间为德国党卫军效力,二战结束后她的母亲被流放到乌克兰。穆勒上世纪70年代在罗马尼亚蒂米什瓦拉一所大学学习罗马尼亚和德国文学。1982年,穆勒发表其处女作《低地》,由于穆勒公开批评罗马尼亚政府,她被禁止在国内出版作品。1987年,穆勒和她丈夫、作家理查德·瓦格纳一同移民德国,并从1995年起成为德国语言和诗歌科学院成员。
目前赫塔·穆勒出版的作品有《风中绿李》《行走界线》等等,主要为中短篇小说、长篇小说、杂文、文艺理论等。其中《风中绿李》在1999年曾被翻译成繁体中文在中国台湾地区推出,由于销量一般,此后再无她的作品在中国推出。
她很冷
北大德语教师也不熟悉她
手中拥有众多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作品中文版权的译文出版社对赫塔·穆勒的获奖也完全没有准备,出版社文学编辑室负责人吴洪昨日坦言,他们没有出过赫塔·穆勒的作品,也没有购买过其作品的版权,“我对她没有什么太多的印象,目前在中国的读者中,德文作家对读者来说还比较生僻。”中国大陆有关于赫塔·穆勒的惟一介绍只是在2001年第6期的《译林》杂志上,当时该杂志翻译发表了穆勒的小说《黑色的大轴》。而中国台湾的时报出版社在1999年曾引进翻译了她的《风中绿李》。除了这些,穆勒与中国几乎没有交集。
甚至连教授德语的北京大学教师潘璐也觉得赫塔·穆勒是一个“冷门作家”。因为赫塔·穆勒并不是知名作家,文学史上也不曾留下她的痕迹。潘璐分析认为,现在世界文学有了新的发展,那就是跨文化发展。所谓“跨文化”就是,拥有不同文化背景生活、学习经历的作家所创作的作品。目前,跨文化写作是一种写作发展趋势,它具有多样性的生命力。一些文学评论家告诉记者,他们为不了解穆勒而感到汗颜。“这是我们长期不重视中东欧文学的严重后果啊!”外国文学评论家止庵这样说。
致力于传播德国文化的歌德学院北京分院有关负责人昨日透露,1991年穆勒曾到北京参加过翻译活动,“我们想有必要联系她,看能否促使她在今后到中国访问,以增进中德文化的交流。”
相关阅读: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 ||
作者:蒋庆 编辑:严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