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昆:文化庙会平遥摄影节现颓势
时代周报:现在“摄影”是否能给当地的旅游、城市名片品牌推广带来那么直接、立竿见影的效果?
鲍昆:现在不行了。
时代周报:那大家为什么还这么热衷做这件事呢?
鲍昆:人类社会就是这样,任何一种现象出现,它产生的影响都有一个惯性时间。平遥作为一个成功的案例,从开始的传播,到慢慢地消弭,到最后的过去,是有一个过程的。
买来的“国际化”
时代周报:各地的“国际摄影节”最重视什么?
鲍昆:大部分只是需要热闹,人来得多,来很多的各种大腕,他们只要这个。
时代周报:很多“国际大师”过来只是站站台。
鲍昆:谁能冷静地统计一下,我们这十多年来,在摄影节上所谓要追求国际化,到底花了多少冤枉钱?“国际化”还造成我们摄影师的误读,觉得西方人什么都好。这是我们的文化自卑、本身的民族心理问题,但我希望摄影节让我们的民族自信能更强大。
时代周报:国际上邀请参展者的通常做法是怎样的?
鲍昆:国际惯例,有足够影响力的摄影节只发一个邀请,最多落地接待。但我们中国全包。人家完全可以当这十几天是一次免费旅游。现在很多地方都把请来了多少“洋鬼子”作为摄影节的一个重大成果,而这些人到底是来干什么的,官员们其实并不知道,也不懂。我们的国际化是买来的。
时代周报:国际大腕近些年也热衷于来中国。有人参加中国摄影节都成了职业。
鲍昆:近5年来,中国是全球的知识分子、艺术家最向往的地方,因为未来的中国可能就是类似于美国这样的中心国家,他们不愿意落掉这样的一个机会,希望在这里早早种下树苗,扩大他们的影响力。那么多“国际摄影节”都在请洋人,有的人是交叉地被邀请,有的人甚至一年来中国参加很多次摄影节,那些本身是学者、艺术家的就烦了。而像普雷基(联系图片社总裁)这种生意人就例外,他们来得越多就越有商机。
郭杨、臣女、文武、金展、实习生胡少芳对本版文章亦有帮助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 ||
编辑:严彬
|
更多新闻
凤凰网文化
文化图片文化视频
最热万象VIP
博客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