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秋雨:中国文化不在乎公德 中国人特喜欢听谣言
2009年09月04日 10:35 文学报 】 【打印共有评论0

 

2

中华文化在4200年前跨进了成熟、文明的门槛。在“四大文明”中,唯一没有中断并且延续到今天的只有一个,那就是中华文明。经过如此漫长的历史,可以归纳几条作为中国文化形态,其中包含有正面也有反面。

第一,我们中国永远是一个非侵略性的政权。农耕文明造成了我们有一种只在乎脚下的热土,不希望去占领远方土地这样一个整体思维,中华文化不支持中国军队远征,这一点使中国文化不灭亡。

第二,我们不喜欢极端,我们的核心思维是中庸之道。现在讲的“和谐”原则都来自中庸之道。中庸之道讲路,这是一条合适的路,恰当的路,对所有人包括对极端的人也能照顾到的路,这就是孔子所说中庸之道是至德,是最高道德。中庸之道是中华文明的正道,所以这个文明能够延续下来。

第三个优点,不喜欢无序,是一个强行管理,讲究秩序的文明。中国创造了科举制度,使这个有序保持下去了。这是人类古代史上最优秀的文官选拔制度或者说公务员选拔制度。

当然中国文化也有很多毛病:第一个毛病是不在乎公德。中国文化在公共空间上缺少认真分析的能力,所以使中国人对公共空间一直处于陌生的地位。康德讲过一句话:“知识分子的最高标准是什么?敢于在一切公共空间运用理性。”公共空间是知识分子的场所,你就应该在那儿负责,而且要敢于负责,要有理性。而现在,由于知识分子不管理公共空间,所以公共空间被很多不负责任的网民左右着,公共空间理性没有了。

第二个毛病是不在乎实证。中国人特别喜欢听谣言,而且通过中国文化的方式你找不到辟谣的程序,这是一个严肃的文化问题。所以我认为真实比正确更重要,正确是以后的事情,慢慢再说,首先要真实,这是最关键的。

第三,中华文化不在乎创新。我们现在流行一个“无争议”原则。大家知道吗?社会历史上没有争议那一定是平庸的,任何创新都是对过往的挑战,都是对已有秩序的放弃,都是对已有成就的叛逆,怎么可能没有争议呢?没有争议一定没有创新,没有争议就一定是平庸的。

3

一百年前,中国第一个走向现代的梦想从上海开始,以租界为龙头,以徐家汇文明为亮点的上海文明建立了。上海文明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有几个特征或者说有几个形态需要引起注意。

第一,国际化形态。现在我们的眼界,对国际文化的熟识程度、敏感程度、了解程度远远不行。在新中国建立以后一直到“文革”结束,中国在文艺思潮上面最具有国际化的一个人就是黄佐临先生,他在“极左”时代提出世界表演方面的三大体系,即使现在看起来也是非常先进的。像他这样的人对当时上海的活动有实质性的影响,现在,这样的人在上海已经不多了,也就是说上海充分的国际化是不够的。上海的文化形态根子上应该是国际形态,上海应该站在国际码头上,要走出去。上海文化如果充分国际化,中国没有一座城市能够比上海更国际化;上海文化如果不国际化,中国文化国际化的前沿阵地就失去了。我也重视上海的地方戏,但是,不要陷入小小的文化圈子里面,不要在螺蛳壳里面做道场。文化是大概念,文化里有故乡,但是文化没有国界。上海文化必须在国际上重新呼唤起我们的尊严,当上海文化失去充分的国际性的时候,中华文化的当代尊严有一部分就失去了。用国际化标准重新选择中国文化的优点和缺点,然后用中国的标准看看西方文化的优点和缺点,上海文化应该是大踏步往前走的。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编辑:严彬
凤凰网文化
文化图片文化视频
最热万象VIP
[免费视频社区] 锵锵三人行 鲁豫有约 军情观察室 更多
 
 
·曾轶可绵羊音 ·阅兵村黑里美
·风云2加长预告 ·天亮了说晚安
·入狱贪官菜谱 ·刺陵精彩预告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