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专家:大多数民众反对汉字整形
王锡锌:网络表达被扩大,专家和公众需要沟通
对此,《新闻1+1》节目嘉宾、北京大学著名教授王锡锌认为,这次汉字字形调整虽然是小动作,但却有大争议,“专家的提供的方案在与公众交流的时候,出现了隔阂。在两者之间存在理解上的问题。”
他认为,造成这种现象有两个原因:一方面专家只关注于微调,从规范的角度,但对公众来说,关键是能不能通用,虽然这些调整很小,但可能会对他们产生直接的影;另一方面,专家认为这次是微调就结束了,但是老百姓会觉得这些会对他们产生很大的影响,如身份证等。争议时正常的,关键是如果不能进行沟通,征求意见虽然截止了,但争议不会结束。
王锡锌指出,就汉字来说,是很特殊的。“专家是从语言文字学方面是专业的,但是谁在使用汉字?普通人都会接触这些汉字。有些网络上的表达可能是过分夸大了。如是否要回学校重新学习,这带有某种情绪化,但这种情绪化也提醒:专家提出了专业化的建议后,要如何以有效的方式倾听公众的意见,并进行回应和沟通。”他说。
目前正在统计数据,还没上报国务院
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所长姚喜双在接受中央电视台连线时说,“教育部将把44个汉字调整意见上报国务院拍板”这个消息是不真实的。
他指出,“因为目前征求意见工作还在搜集意见组层面,大家还都在紧张工作,收集数据,我们征求意见组还要报给收集意见领导小组,领导小组过段时间才能上报给国家语委。所以目前这个报道是不真实的。”
姚喜双还表示,“我们作为征求意见组会把意见一方面反映给专家,也上报给征集意见的领导小组。我们一方面要遵循语言文字工作的规律,另一方面也会认真听取社会大多数人的意见。我觉得大多数人民群众都不愿意做的事情,我们的专家和决策也会按照大多数人的意见,来决策。”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 ||
编辑:严彬
|
更多新闻
凤凰网文化
文化图片文化视频
最热万象VIP
博客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