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老师:鲁迅常教常新,应保持一定比例
鲁迅的作品较晦涩、语言较难懂,估计这是语文教材减少其作品的主要原因。武汉某高中特级语文教师胡明道说:“鲁迅先生的作品,我教了十几遍,每次读起来还能感觉到其中的新意,体味到其中的时代感。”胡明道以《拿来主义》为例。她说,现在的中学生崇拜周杰伦,实际上周杰伦的音乐作品很多取材于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和黑人音乐,这是典型的拿来主义。“很多学生认为鲁迅的作品晦涩难懂,但是作为语文老师,应该在如何让学生接受他的作品上下工夫。”胡明道认为,其实通过一些教案的设计,完全可以让学生感到鲁迅的作品就在自己身边,高中语文教材中,鲁迅的作品应该保持一定的比例,而不能一味迎合学生们的口味。
赞成
专家:避免误读,长大再读更合适
媒体人士于德清则认为,削减鲁迅作品是好事。新中国成立后,鲁迅被摆上了现当代文学的神坛,强化了他的权威性,文坛斗士、民族脊梁的光环反而遮蔽了其思想的局限与言论的偏颇。这其实已经是对鲁迅的异化与道具化。绝大多数中学的课堂除了主题先行、肢解鲁迅并把他变成一个战斗性符号之外,似乎并没有更多的本事。语文教材削减鲁迅作品,无论对鲁迅还是对社会,都是一件好事。最起码,有利于避免对鲁迅先生的误读。
《中国不高兴》作者刘迎撰文称,语文教材应该把文学性放在比较重要的位置,这大概是新版中学教材减少鲁迅作品的原因之一。鲁迅身处白话文运动蓬勃推广的时候,作为白话文运动的健将之一,鲁迅的作品在那个时期风靡一时。但是,由于处在文言文和白话文相互转换的特殊时代,鲁迅的很多作品文白夹杂、诘屈聱牙。
他认为,中国的孩子要了解鲁迅,还有很多可以选择的途径。而且让孩子们长大以后,更加成熟一点,再了解鲁迅,也许更合适。
(柳 青)
郑重声明:凡注明来源为“人民网――奥运频道”、“人民网――《**报》”、“人民网”的关于奥运的报道(含文字、图片及音视频),除签署人民网奥运内容专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禁止转载、使用(包括已取得常规新闻授权的网站),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65368446联系。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 ||
作者:柳 青 编辑:严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