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领域出现“孔子热” 学者:比“歌星热”好
2009年08月10日 08:56 中国新闻网 】 【打印共有评论0

“孔子热”映照出的现实

“如果孔子没有和现代发生联系,那么也不会有人去关注他。”这也是钱宁花4年时间写作《圣人》这本书的原因之一。“以前对孔子的关注一直很少,包括我在写《圣人》的时候,几乎没什么人关注孔子。我以前曾经开玩笑地说,虽然现在没人关心,以后会有人在咖啡馆里看《论语》。因为我觉得孔子热是经济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关注孔子表明人们开始关心自己的文化,发掘民族的自我。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也需要重新去理解孔子。”

跟钱宁志同道合的韩刚,被称为“教授型”导演,为了拍电视剧《孔子》,他3年没有接一部片约。“这部剧的开拍是基于儒学传统在当代社会的一种映照:人们迷失于快节奏的生活和工作,反过来寻求儒学传统中的价值观,像“论语热”,还有孔子学院的大规模建立,都反映了这一点。宿正伯有一本书叫《道不尽的论语》,说孔子是襟怀坦荡、自信从容,有些现代人热衷于追名逐利,很难达到这个境界。也正是因为缺乏某种东西,我们才会回望和反思。历史时刻在映照现实。”

中国人和孔子学说的关系是微妙的,又是实际的。用张颐武的话来说,饿着肚子不可能有更高的精神境界。“一方面是中国经济的发展崛起,中国人对这种传统文化的感受加深了。20世纪中国积弱,大家都认为传统的儒家文化束缚了中国的发展,所以那时候批孔和反思儒学是一个主要的潮流。现在随着中国经济成长、社会的变化,大家都会觉得中国传统文化对于中国人价值的重构,对于中国文化的复兴,都有相当大的意义,也希望儒学传统对于世界文化有所贡献;另外一方面现在的人们觉得儒学对于一些人际关系处理的方式以及如何修身养性很有用处,所以大家现在开始把它作为一个日常生活非常重要的部分。这两个原因是孔子再次崛起的一个背景。”在这种背景下,大家觉得原来的一些价值观念不太充分,“如何做好人”这些一般的价值观已经很难让大家心灵上得到充实,所以人们就不断去追求儒学的踪迹,从儒学中去发现一些滋养。

“3个孔子”抢市场?

现在的问题是,拍孔子等圣贤的影视作品,时机是成熟了,但会不会太集中?观众在短时间内能够接受这么多的孔子形象吗?张颐武对此很乐观:“我觉得所谓“扎堆”是因为公众有需要,不宜说是跟风。对孔子以及儒学生动地用影视方式来普及,来让大家了解孔子的生平以及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总是有积极意义的。”他觉得现在很多电视剧都可以粗制滥造,但是拍孔子题材需要一个艰苦的努力过程。不管胡玫也好,韩刚也好,都无数遍地修改剧本,下的功夫很大。“中国那么大,两部三部容得下。孔子这个题材可以通过不同侧面切入,值得一拍再拍。包括《西游记》《红楼梦》也是一样。有时候我们对于“撞车”也是过于紧张,我觉得这种经典题材可以从不同角度、不同方法进行拍摄,即使是在同一个时期也是可以的。这种情况的出现,说明公众社会对中国传统文化认识的渴望、对经典文化接触的愿望还是很强烈,无论是制作者还是观众都是这样。制作者感受到这种需求的强大,所以这是一种市场的选择,我觉得要在市场的竞争中间优胜劣汰,不必说将两三部都统一成一部。”

钱宁的回答很简洁:孔子就是一座山,任何人都可以画他。无论画的好或丑,都不会影响这座山本身,只能反映画家的水平高低。

对于主创来说,他们最关注的不是与对手“撞车”,而是题材本身的难度。专家们对此有一个共识:如何把孔子表现得更生动,让他与当代观众有一个内心的联系,这是难度比较大的。圣人的故事要写得非常谨慎,想象力不能展现得太过于驰骋,要根据史实以及历史有记载的进行创作,这样它的生动性和故事的起伏跌宕跟现在一般的电视剧对比就存在一定的距离。胡玫曾用“诚惶诚恐、如履薄冰”来形容自己接拍时的心情。韩刚也说,挑孔子的演员很难。此外,最主要的是考虑怎样把孔子的形象展示出来,让观众接受,但是既不是刻意追求人物的个性化,又不是把他打造成“圣人的雕塑”。

钱宁倒不是很担心台词风格的问题,因为“论语中的语言很多可以直接用上”。他最关注的是:孔子是一个非常风趣的人,关键是如何表现他有趣的一面。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作者:陈祥蕉吴敏吴敏平柯芳王丹 编辑:严彬
凤凰网文化
文化图片文化视频
最热万象VIP
[免费视频社区] 锵锵三人行 鲁豫有约 军情观察室 更多
 
 
·曾轶可绵羊音 ·阅兵村黑里美
·风云2加长预告 ·天亮了说晚安
·入狱贪官菜谱 ·刺陵精彩预告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