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协发言人:韩寒不加入是特例 仅200多人"吃皇粮"
2009年08月07日 08:08 瞭望东方周刊 】 【打印共有评论0

《瞭望东方周刊》:有一种说法,“作协养了一窝不下蛋的鸡”。

陈崎嵘:我们真的没养多少作家,这是一种误解。在全国所有的作协会员中,专业作家只有200多人,是有“皇粮 ”的,有工资津贴,其中还有一些是担任作协的行政职务的,还有的是作协所属报刊的编辑。

《瞭望东方周刊》:其中包括驻会作家吗?

陈崎嵘:包括一部分驻会作家,还有一部分签约作家。签约作家就是签约后有工资,搞创作,几年后,不签约,也就没有工资了。

200多专业作家,是我们普查过的数字,这个数字还在逐步减少。(因为)我们不再发展驻会作家了,(同时)很多老作家逐渐去世了。

绝大部分作协会员都是业余的,他们有自己工作岗位的收入,加入作协只是一个认证,没有什么经济上的关系。网上说,我们养着几万名作家,没有这回事情。

《瞭望东方周刊》:郑渊洁认为,作协不应该用国家,也就是纳税人的钱。

陈崎嵘:要看这个钱,投入产出的效益如何,如果我们白用了,浪费了,没有任何效益,那样的批评是对的。国家每年给中国作协几千万元,(记者:仅中国作协?)对,不包括地方。这些钱,基本用于扶持文学作品,办文学报刊,组织研讨,中国现代文学馆运行,鲁迅文学院培训作家等,包括组织作家到国外去参观交流,这些工作对文学发展作用是很明显和直接的。国家用几千万元把整个作家队伍组织起来,很好地运转,出好作品,这个投入难道不是很有效益吗?

《瞭望东方周刊》:有人认为国家出钱会滋生腐败,采风变成旅游,吃喝玩乐,住高级宾馆。作品研讨会没有实际价值,互相吹捧,拿红包,变成“红包会”。

陈崎嵘:应该说这些现象一定程度存在,但这不是由作协本身的职能和性质决定的,而是工作作风问题,管理问题。

作家采风,应该从长远来看,不能要求去看了哪个地方,马上就出优秀作品,(可能采风的收获)以后会体现在他的作品里。浮光掠影、走马观花的现象是有的,接待方面,有些地方经济条件比较好,吃住也会好一点。我觉得作家当中,看重享受的还是不多,他们比较看重精神方面。

作品研讨会,确实有不同程度的红包、互相吹捧现象,这不是作协单独的问题,现在科技成果的鉴定、学术成果的评定方面,包括职务、职称的竞争,说好话的,带人情的,比较普遍,这种现象不能不影响到文学批评,文学不是真空。我们坚决反对这种“人情批评”,但是从社会环境方面怎么来改变这个现象,需要大家共同努力。

还有一个原因,作者和出版社的利益捆绑在一起,出版社需要评论说好话,书才好卖,评论家即使说了批评的话,有时在媒体上也发不出来。在中国传统文化当中,好人主义、人情、面子、为尊者讳,这种社会文化也有影响。原因是很多的。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编辑:严彬
凤凰网文化
文化图片文化视频
最热万象VIP
[免费视频社区] 锵锵三人行 鲁豫有约 军情观察室 更多
 
 
·曾轶可绵羊音 ·阅兵村黑里美
·风云2加长预告 ·天亮了说晚安
·入狱贪官菜谱 ·刺陵精彩预告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