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石破天惊的无量佛国,一座千年以前的国际都会,是什么人拥有如此胸怀,以包容天下的气度,留下不可磨灭的辉煌。天下大同,一个大道之行的最高理想,一座多元融合的文化名城。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相信很多人熟悉这句话,都是从孙中山先生这里开始,尤其是"天下为公"这四个字,可以说是孙中山毕生追求和实践的理想。实际上,这句名言,原本出自孔夫子之口。在儒家经典《礼记?礼运》中,孔子描述了一个"天下为公"的理想社会,人们之间没有等级、没有剥削、安居乐业、各得其所。这种类似乌托邦的儒家最高境界,被孔子称为"大同"。然而,圣人也许不曾想到,千年沧桑后的中华大地,竟因缘际会地出现了一座以"大同"这一儒家最高理想来命名的城郭。上个星期,我们摄制组在零下10度的低温和5级北风的呼啸中来到古都大同,几天拍摄下来,感受到的却是一阵阵的心潮澎湃。
一、大同"王气充盈"北魏曾在此建都百年
位于山西、河北、内蒙古三省交界处的大同古城,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自古便是兵家必争之地。早在2300多年前的战国初期,著名的赵武灵王便将这里开辟为赵国的军事要塞,名为"代郡"。大同的建城史由此开启,此后的岁月,这里一直作为中原腹地的北大门,既担负着边陲重镇的战略角色,同时也是南北文化交流的主要通道。到了1700多年前的北魏时代,这座城市迎来了它真正的辉煌。
主持人:耿市长您好。大同作为中国第一批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它之所以享有这样一个历史文化名城的这样一个美誉是和它的历史文化的积淀有关系的。
耿:国务院1982年公布的首批24个历史文化名城,大同是其中之一,它的主要的依据就是它在北魏时期,在公元398年做过将近百年的北魏都城。
主持人:当时是拓跋氏就是鲜卑的拓跋部迁到这个地方来。
耿:拓跋部这个,打天下我们说它从嘎仙洞呼啸而来横扫天下问鼎中原,那么最后它选址在,整个在北中国选址呢,选在大同平城。
主持人:这个地方因为它的地形一个它是一个很大的一块盆地,是吧,再一个的话,它可能和当时候的这个鲜卑人长期生活的这片区域也还是比较接近,是吧。
耿:对,魏书是怎么记载呢,说它北高南低,背山登河,腹地平缓,那么王气充盈,就是它都有帝王之气,所以选它作为都城,那么它从地理来说呢,它的这个气侯条件也适合喜欢凉爽的鲜卑民族的一些生活习惯。
主持人:对。
耿:加上它属于大同盆地,地势比较平坦开阔,那么它的军事四周都是山,那么对这个都城的安全,也是一个理想的选择。
在大兴安岭北段顶峰的东端,至今仍然保留着一处有古人居住痕迹的石室,名为嘎仙洞。相传,建立北魏王朝的鲜卑族拓跋部,原本就是在这里以射猎为业,靠游牧为生。公元386年,北魏开国皇帝拓跋圭在此建立政权,并迅速壮大起来。公元398年,拓跋圭迁都平城,即今天的大同。于是,在此后近100年的时间里,大同便成为了中国北方的权力中心。
二、佛教在北魏迎来全盛云冈石窟震撼问世
主持人:实际上我们现在讲到中国的古都的时候,我们过去长期忽略了像大同这样的地方,认为他当时是一个少数民族建立的一个的政权,但是现在我们来看的话,按照古都的定义,大同理所当然地应该进入中国古都的行列里头,因为北魏这个政权,北魏这个王朝,它不是一个一般的、很小的、短暂的、异族建立的一个偏安的王朝或者是一个割据政权,它不是的,它是一个在当时的情况之下,它所存世的时间,疆土的辽阔,包括它历史文化的这种贡献,它是一点都不让于当时候的中原的主流政权的。
耿:对,这是非常了不起的,因为我们过去这个,在这个东晋以后长期的动乱,所以对我们中国的文化是有很大的破坏的,对民族的延续,对民族的再生的这种能力是有很大的破坏,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北魏统一了北中国,实现了政治的统一,它是军事上的胜利者,那么它同时又是文化上的投降者,它在军事上取得胜利以后,它全面的向汉文化投降,
主持人:对
耿:因为当时我们的农耕文明是世界上最先进的文明。
主持人:最先进的。
耿:那么那个草原文化,那么它还是相对落后的文化,他们原来还是部落文化,那么他现在野蛮的文化向文明的文化敬礼,向它全面投降,这我感到了不起的。
主持人:我觉得鲜卑民族拓跋氏他们做的一个贡献啊,不仅仅是在军事上头完成了北中国的政治上的统一,疆域的统一,然后在文化上向您刚才说的那样,他向先进文化学习,然后最后融入到这个先进文化中间,但是他不是一种消极的完全被动的融入,他其实带进了一个新的东西,一些新的血液,比如说佛教。
耿:对,这个佛教的中国化,也真正成熟于大同的北魏时期。
主持人:对。
耿:所以中国历史上就非常有意思,就是这个往往是社会动乱的时候,民族融合交流的时候,往往是出现伟大文化时代的时候。
主持人:出现大思想家。
耿:大思想家,我们过去讲,杜甫所谓的"国家不幸诗家幸",往往是这样一个,对社会是悲剧,但是文化上又是喜剧。
作为一门外来宗教,佛教在北魏迎来了进入中国后的第一个全盛时期。其最具代表性和震撼力的作品,非云冈石窟莫属。它位于今天大同以西16公里处的武周山南麓,依山而凿,气势恢弘,内容丰富,是中国佛教艺术的经典杰作。其中,第二十窟的露天大佛,造型雄伟,面部丰满,被视为云冈石窟的代表作。
主持人:这佛现在是多高。
崔晓霞:13.75米。
主持人:从哪算起。
崔晓霞:就是从他腿部的这个地方一直到这个肉髻这个地方是13.75米。我们从耳朵来看,他耳朵的长度是两个我的高度,是因为距离的原因。333厘米。
主持人:就耳朵就3米多。
崔晓霞:3米多。
主持人:那这个头的话,到了6米呢。
崔晓霞:6米多,一只眼睛的长度,眼睛的长度,1.06米,眼睛,细长的眼睛,1.06米。
主持人:那也就是说像我这个个头大概也就相当于佛的鼻梁那么高大概。
崔晓霞:就是鼻子那么高的。
主持人:真是好大一尊佛啊这是。
崔晓霞:对,13.75米,
主持人:是云冈的第二高。
崔晓霞:也不能说第二高。因为咱们昙曜五窟,就光昙曜五窟这五尊作品都在13米以上高,它属于最低的。
主持人:但是这一尊为什么成了这一个,整个云冈石窟的一个代表性一个标志性的佛了呢?
崔晓霞:因为从云冈石窟整个的雕刻来讲,我们大的作品都在洞窟的内部。
主持人:哦,在里头。
崔晓霞:你要想拍出完全的照片不可能,而只有这一尊作品,因为它前立壁的崩毁致使它裸露在外,这样呢我们就能够把它作为一种代表作,印在一切宣传资料当中,因此成为云冈石窟的一个形象代表。
主持人:等于佛完全地展现在面前。
崔晓霞:暴露在外头,对。
主持人:但是它确实雕得也是非常的好。
崔晓霞:非常的漂亮。
主持人:是吧
三、法果和尚礼拜皇帝云冈石窟体现帝佛合一
云冈石窟现存主要洞窟45个,大小窟龛252个,造像5万1千余尊,堪称中国规模最大的石窟造像群。与龙门石窟、敦煌石窟等其它著名的石窟相比,云冈石窟的最大特点,是它基本出自皇家之手。
张焯:云冈之所以开凿得这么宏伟壮丽,它主要是得到了皇家支持,因为在这个时候呢,出现了一位伟大的和尚,伟大的高僧叫法果,他成功地解决了一个问题,什么问题呢,因为佛教进入中国,容许汉人出家,以前的汉人都是皇帝的子民,天子的子民,你出家以后就变成了释迦牟尼的弟子。
主持人:对。
张焯:他不拜皇帝的,他只拜释迦牟尼,这个问题限制了中国早期佛教的发展,那法果他率先走出了一步,就是礼拜皇帝。
主持人:拜皇帝。这个这一步也很不容易,从教义的角度来说。
张焯:对,他说我不是在拜皇帝,我是在拜佛,因为皇帝是活着的当今如来。
主持人:他这么解释了。
张焯:这一下,这个观念的一下转变,解决了,皇帝和释迦牟尼的冲突,解决了佛教与政权的冲突,使得两者一下融为一体。
主持人:也就是后来云冈石窟这些规模宏大的这些佛的造像,是帝佛一体的观念。
张焯:帝佛合一的结果,正因为这个原因呢,北魏皇帝把云冈作为他自己的家庙,倾其国力来开凿的。
四、僧侣不负担徭役赋税北魏太武帝残酷灭佛
发源自印度的佛教,虽然在公元67年就传到了中国,但它的传播一直比较缓慢。直到公元五世纪初,北魏王朝的开国皇帝拓跋圭,才将佛教真正带入了一个黄金时代。他第一次把佛教作为国家信仰,下诏建寺庙、造佛像。然而,令人不解的是,仅仅几十年过后的公元447年,北魏的第三代君主太武帝拓跋焘,竟下诏开始了一场残酷的灭佛运动,乃至于"一境之内无复沙门"。那么,太武帝灭佛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在他灭佛之后,那些石破天惊的云冈石窟佛像群,又是在怎样的背景之下诞生的呢?
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在史籍中是一个雄才大略的皇帝。正是他南征北战,使西晋灭亡后纷纷扰扰120余年的北方中国重归统一。拓跋焘在即位之初,也是信奉佛教的,但是随着不负担赋税和徭役的僧侣数量的膨胀,造成国家人力、物力的极大浪费。这些弊端,让励精图治的拓跋焘产生了打击佛教的想法。当朝宰相崔浩,又联合起嵩山道人寇谦之,先是让皇帝改信了道教,又利用一次事件,开始了残酷的灭佛。
张焯:在太平真君五年的时候,太武帝率兵平叛,到了长安以后,他住进了一个寺院,发现这个寺院里边,有密室,密室里边藏的有地方官、地方财主的金银宝贝,藏着酿酒的器具,藏着外边的地方官的夫人
主持人:家眷。
张焯:家眷。太武帝手下的官员跟他汇报了这个情况以后,太武帝勃然大怒,他说你出家和尚你不应该做一些犯忌讳的事,于是在崔浩和寇谦之的劝说、怂恿之下,发布诏令全国灭佛。
主持人:灭佛的程度如何,彻不彻底?
张焯:应该说它在全国范围内所有的庙宇全部拆除,佛像全部摧毁,一个不剩,但是呢,有一点保存下来了,就是人保存下来了,因为它当时呢,太武帝发布这个诏书,他在外地,他发布诏书必须得回到首都,盖上朝廷的大印才能发布,所以他当时是诏书回到了平城,让他儿子正式发布,他儿子,缓发诏书
主持人:压着。
张:压了几天,然后劝说首都的和尚们,你们赶快走吧。
主持人: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张焯:对,由此保存了北魏这个佛教的实力,使得七年之后文成帝上台,恢复佛教的时候,佛教在这批人手里边,就像一个星星之火燎原地发展了。
五、昙曜和尚路遇北魏文成帝建议兴建云冈石窟
在当年这批流亡僧人之中,有一个来自西域的昙曜和尚,他便是后来开凿云冈石窟的关键人物。
张焯:当佛教经历了七年灭法之后,新的皇帝叫文成帝,把昙曜从河北请回来,请回来的时候,昙曜到了京城正赶上皇帝出行,在路上碰上了,史书上留下一段很美妙的记载,它说,"御马前衔曜衣",就是皇帝乘坐的马匹,伸出头来,把昙曜的衣服含在嘴里。
主持人:老马识人啊。
张焯:老马识人,于是当时在北魏朝野传说,说马识善人。
主持人:马识善人,对。
张:这个故事非常美妙。
主持人:这样的话等于文成帝把昙曜又给请回来了,昙曜本来就是文成帝的师傅。
张焯:对,请回来正式任命为国师,于是昙曜建议,在京城之西,武周山,凿山石壁,开凿了,首先开凿了五个大窟,里边建造了五个大像,这就是今天云冈保存下来的16窟到20窟。
主持人:也叫做昙曜五窟。
张焯:应该说云冈之所以成为宏大的艺术宝库和这次灭佛还是有直接关系的,
主持人:直接的关系。
张:因为在此之前,中原地区,信众佛教徒他们都礼拜的是小型的造像,泥塑的,铜像,或者是画像,都是小型的,经过这次灭佛,让和尚信众感觉到,佛教存在着现实的危险,要让它长久不衰,永远留存,必须让它像天地一样,永远地屹立,让任何势力都破坏不了,所以把它刻成石像,刻成大石像,形同山川。
主持人:对,像山川一样屹立在天地之间。
张焯:天地之间,这才能永远的流传下去。
崔:您看,这个圆圈的,圆圈的,还有这个方的方形的这个做出来的遗址,这个遗迹是什么呢,这个遗迹就是北魏木结构窟檐的遗迹。
主持人:这是四个柱的柱础,
崔:对,柱础。
主持人:这个中间是一个大的柱子。然后不止了。
崔晓霞:那些,都是,您看它这个孔和那个上头那个梁孔是一一对应的,一一对应的,
主持人:这个前面曾经有一个这么大的一个建筑物。
崔:建筑物,宫殿式的建筑物。整整齐齐的。
主持人:这么长的一个建筑物,然后和这个搭到一起,雕梁画栋。
崔晓霞:对,您想有多壮观,最大的一个宫殿更是不可想象,面阔11间的大型宫殿。
主持人:哦,天哪。
崔:那我们到故宫最大的宫殿才九间,面阔九间,而在云冈石窟的第三窟就是一个面阔11间的大型大殿,您想这种皇家气势。而且就在这个木结构窟檐的前方将近就是,您看几十米,也就是五十米的一个宽度,这是河道,古河道。
主持人:这是古河道。
崔:那个玻璃的这个地方,古河道,北魏的河道就在这儿,就像我们现在说的那个龙门那么漂亮一样,石窟,水,
主持人:倒映在水中间。
崔:这就有了郦道元在《水经注》中记载的"山堂水殿,烟寺相望,林渊锦镜,缀目新眺"的这个真实情景。
主持人:他那个描写完全是当时候的实景。
崔晓霞:肯定是,因为是,他是一个地理学家,所以他对云冈石窟的描述绝对是一个真实性的描述,
主持人:恩,很客观的一个描述。
崔:很客观的描述。
六、周恩来参观云冈石窟婉拒法国资助修缮请求
主持人:这一尊比刚才那尊露天的还要高吗?
崔晓霞:高多了,高多了,16.8米高,云冈的第二大佛,它依然不是云冈石窟最大的一尊作品。但是我们不难从这个洞窟看到后壁整个都是纵横交错的裂隙,云冈石窟的维修,就是说真正对它的维修,实际上是起源于1970年代,1973年9月15日,周总理抱病陪同法国总统蓬皮杜来此参观,因为蓬皮杜他。
主持人:他是很爱好艺术的一个法国总统。
崔晓霞:一个是法国人民就爱好艺术,一个是这个蓬皮杜总统特别地热爱艺术,但是在此之前还有一个渊源,就是说,据说他的祖父,曾经在大同搞过传教,所以他从小就知道中国有一个非常美丽的地方,叫云冈石窟,他有心愿说我来到中国我第一个就要去这个云冈去参观,所以1973年他来中国的时候就来云冈来参观,当时就在这个洞窟,看到了这个云冈石窟的风化情况,蓬皮杜总统提出来,法国政府出资对我们的国宝进行维修。可是总理当时还是拒绝了,觉得那时候我们觉得。
主持人:我们当时坚决拒绝外援,一切外援坚决拒绝。
崔晓霞:对,所以但是就是因为这个契机,总理当时呢就在这个地方面对24个国家的180多位中外记者宣布,云冈石窟三年我们把它修好,当时给我们拨了130多万,当时是个,很了不起,天文数字,于是就说是,这个七十年代我们才有了大笔的资金对云冈石窟进行了第一次,建国以后第一次大规模的抢修工作,给那些裂隙全部用环氧树脂进行了灌浆粘接,而这个大的佛像不是说小的要风化,大的不风化,除了外部表层要风化,它这个由于后山体的渗水很多大佛于后山就给离开了,离开了以后特别危险。
主持人:很容易整体的塌下来。
崔晓霞:塌下来不说,还把这个壁面南壁全砸掉了,所以这个就在1973年的维修工程当中,我们的大佛全部采用了当地的煤矿技术锚杆牵拉。钢筋通过主像打到了山体的里边然后给它牵拉住了,是这样的一个技术,所以说1970年代,如果总理不来,蓬皮杜总统不来的话,云冈石窟很多佛像有可能就整体塌掉,那一次维修是特别关键,抢救了一大批濒临倒塌的洞窟。
七、拓跋焘结束五胡乱华局面大同成国际大都市
主持人:这个是个立佛。
崔晓霞:立佛,站佛就显得大。
主持人:大。
崔晓霞:实际上它的身高才15.5米。
主持人:并不是最高的。
崔晓霞:并不是最高的,你看它的服饰,袒右肩式的千佛袈裟,这衣服也是很特别,你到很多地方你都很难见到满身都是小佛的这个千佛袈裟,
主持人:你看,这边这个立佛的话,这个颜色,衣服是红的。
崔晓霞:对对。
主持人:然后脸是白的。
崔晓霞:这是原有的颜色。
主持人:然后头发是黑的。
崔晓霞:对,特别漂亮,像少女似的,真的就是你看过来,就感觉她手持了一个净瓶远远地从远处走过来一样。
主持人:对,
崔晓霞:另外就是它弟子图,你看两边的弟子图,特别棒十大弟子,头部用了圆雕,上半身,是高浮雕。
主持人:高浮雕。
崔晓霞:下半身隐没到石壁里,这样呢使人物有一种呼之欲出的动感。
主持人:对对对。
崔晓霞:另外从人物造像上来看,您看从面部上一看就不是中国人。
主持人:嗯,对。
崔晓霞:异域,异域文化,异域情调特别浓,另外呢就是看这几个弟子呢,由于年龄的不同,性格的不同,对佛法领会程度的不同,那种表情。
主持人:悟道的深浅不一样。
崔晓霞:也不一样。
主持人:那边露出一个头的,那个脸形是一个年纪应该大一点的。
崔晓霞:长者,释迦牟尼的大弟子。
主持人:迦叶
崔晓霞:对,你看它那个雕刻得很好,深目高鼻。
主持人:对。
崔晓霞:然后呢,面部,您看那个颧骨,特别高。
主持人:对。
崔晓霞:那么爬上梯子到它跟前看,它的面部是由好几个切面组成的。
主持人:那就有点像古希腊雕刻了。
崔晓霞:对了,所以说这个造像由于它凹凸面掌握得好,点面线结合得好,这样光线照的角度不同,它
的表情变化也不一样。
主持人:不一样。
崔晓霞:所以说这个可以说,达到了工匠技艺的一个最高水准,因此我们说作为云冈石窟这个国家级的工程,确确实实集中了全国最精英的艺术,人才在这个地方来。
主持人:是,当时候国际
崔晓霞:接轨了。
主持人:我估计这个地方当时候的工匠是国际工匠。
崔晓霞:国际工匠。
主持人:对不对啊。
崔晓霞:为什么呢?就说是从这个公元439年,太武帝拓跋焘统一了黄河流域的以北的大半个中国,使这个当时混乱的中国,十六国,"五胡乱华"的中国,在那个时候呢,北中国呢,就给他统一起来了,统一起来以后,大同这个地方一跃成为贯通欧亚大陆,就是欧亚丝绸之路最东端的国际大都市,当时这个地方的人口达到了百万之多,所以你想,在1500多年前,这个百万人口。
主持人:它就是一个国际大都市。
崔晓霞:那真是个国际大都市。
主持人:这个是多少窟叫做,编号。
崔晓霞:编号第十二窟。
主持人:第十二窟。
崔晓霞:音乐窟,全部都是以乐舞的形势出现的,大量的伎乐和乐器在这个洞窟当中体现。您看上头那一排,上头最北壁的最上层,你看吹纸第一位,骑鼓,排箫,琵琶,横笛,古琴,琵琶,筚篥,箜篌,古筝,细腰鼓,一嘴笛,埙,坛鼓,就是14种。
主持人:14种。
崔晓霞:你看这些乐器,既有中国传统的乐器,又有中亚西亚的西方乐器。
主持人:然后这个中间这个方的一圈也是。
崔晓霞:也是,19位,这是组成了一个乐队,组成了一个乐队。
主持人:然后这个门楣上头又是。
崔晓霞:也是,又是十位。
主持人:然后这个上头还有几个大的。
崔晓霞:大的伎乐,你看这个大的夜叉伎乐就是高度1.35米,作为伎乐这个大。
主持人:最大的了。
崔晓霞:这是非常的大,曲颈琵琶,筚篥,细腰鼓,七位,但是唯有中间这一位,您看,穿红裤子的,两手高举,像拿了一个指挥棒似的。
主持人:对,赤裸上身。
崔晓霞:赤裸上身。
主持人:这个就是指挥。
崔晓霞:指挥。
主持人:然后这个所有的佛,菩萨,罗汉,都来听音乐来了。
崔晓霞:对了,那么这个洞窟实际上充分从宗教的角度上来讲,因为在这个洞窟当中,您看,在南壁上头有这个释迦牟尼的苦修像。
主持人:苦修像。
崔晓霞:经过了六年的山中苦修,最后终于35岁悟道成佛了,全天下人给他庆贺的一个场景,那么从北魏的政治情况上来讲,就是北魏统一北魏大业的那一刻,一个举国欢庆的场景,所以当时的这个工匠就把皇宫中一个大型音乐盛会的场景全部搬到了洞窟当中。
主持人:实际上在某种意义上也是东西方文化,各种文化,然后在这里交融的一种盛大场景,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这就是文化意义上的一个世界大同。
崔晓霞:对对。
主持人:对吧。
崔晓霞:世界大同,天下大同,对。
主持人:所以说起维也纳的这个金色大厅,这才叫做是一个金色大厅。
崔晓霞:华美的金色大厅。
主持人:对吧
崔晓霞:对。
八、云冈石窟最大佛像高17米创下数个中国之最
主持人:我在云冈石窟所有的窟走下来以后,我感觉到是一个新兴的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在它的成长过程中间,那种朝气蓬勃的进取的这样一种精神,而且整个石窟的所有东西看下来以后,是充满着一种力量,一种阳刚,一种朝气,甚至是一种喜悦,云冈石窟里那些题材的东西,都让人很高兴啊,像欢乐颂一样的东西。
张焯:对,你总结的非常准确。鲜卑民族呢,他从大兴安岭走下来,一路坎坎坷坷最后征服了北方的其它的各个政权民族,成为中国北方的主人,从他的历史上看,他是一直向前大步跨进的,他觉得汉民族,在文化上,远远高于他本身民族,因此从他进入中原的第一天开始,就是以开放的一种姿态,豪迈的一种步伐,来接受这个世界,这种气度应该说,一直延续到了唐代。
主持人:对。
张焯:前几年吧,大约是07年的时候,余秋雨先生来云冈,也有和您共同的感受,回去以后余秋雨先生写了一篇文章,叫《从何处走向大唐》,大唐的艺术是中国艺术的高峰,大唐的气度,筑就了它在全世界当时的地位。这种力量来自于何方,这种艺术的源头在哪儿,余先生认为是来自于北魏鲜卑,来自于云冈,来自于龙门。
主持人:这里头还有一个窟。
(((408)))崔晓霞:哎哟,这个洞窟可了不得,这个洞窟编号第五号洞窟,保存了云冈石窟最大的佛像,高度17米。主持人:就在这里。
崔晓霞:就在这个洞窟。
主持人:在最边上。
崔晓霞:在最边上,所以进来以后,您视觉那种冲击力真的是。
主持人:真是没想到,
崔晓霞:您看,唉呀!太漂亮了吧,这一尊作品不仅在云冈石窟是最大的,也是目前中国洞窟内部时刻艺术作品当中最高的一尊。
主持人:好几个之最,这是。
崔晓霞:对。
主持人:这个贴金大概什么时候的。
崔晓霞:贴金是后来的,清代的
主持人:这个主佛占的体量空间特别的大。
崔晓霞:对,占据了洞窟的中心位置而且是绝大部分的位置,但是,最美的一尊作品,您看它西侧的这一尊斜视像。
主持人:这个漂亮。
崔晓霞:漂亮吧,这完全是北魏的原始状态。
主持人:清代人也没去动它。
崔晓霞:动过,动过,您看从他身子上头那个孔可以看到,以前包过泥,这是后来把这个泥皮脱落了之后,剥掉了之后,露出了北魏的这个原始面貌。
主持人:但是脸好像没有被动过。
崔晓霞:没有,没有
主持人:对,他们还是知道脸这么美,别去动它了。
崔晓霞:别去动他了,所以您看面部那种庄严中透着秀雅。
主持人:这个笑的很微妙,这个可比
崔晓霞:维纳斯,蒙娜丽莎的微笑还要含义深刻。对,您看这个,这个也很有意思啊,特别漂亮,尽管下半身风化挺厉害的,但是您从它的神韵神态上看,哎呀,特别美。
主持人:这就好像特别有深意,就是好像你看所有的人进来以后,见到这么大的佛是吧,拜过佛了以后,心里头还怀着那一种对佛的敬畏,回来准备走出去的时候,发现她那么甜美地看着你在笑,是吧,她好像早就预料到你们这些人都会被震住的。
北魏王朝在大同定都长达96年,而云冈石窟则开凿了整整70年的时间。虽然后世的频繁战火,让我们再也无法亲见那"山堂水殿、烟寺相望"的天下奇观,但如同1600年前昙曜和尚所希望的,那些山川一般屹立在天地之间的石窟造像,依然成为了北魏拓跋氏,成为了古都大同留给世人最为惊艳的一笔。然而,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故事还远远没有讲完,几天的采访中,我们不仅看到了灿烂的佛教文化遗迹,同时,在大同仅仅3.28平方公里的古城里,我们也看到了道教的宫观,儒家的孔庙,还有伊斯兰教的清真寺,天主教和基督教的教堂。这座城市,似乎天生有一种包容天下的气度。或许,也正是因为这样的胸怀,它才配得上这个尊贵的名字:大同。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 ||
编辑:王婷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