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有多少安全感
如果说2010年是让中国人感到压力倍增的一年,那么,2011年,则是感觉危机重重的一年。历数这一年的关键词:日本地震、染色馒头、瘦肉精、塑化剂、地沟油、碾童事件、疯狂校车、雾霾天……每个词的背后都隐藏着我们一连串的震惊、愤怒和不安。这些情绪在整个2011年不断积累和发酵,加重了老百姓对自己的生存环境、饮食、就医等各个方面的忧虑感。
2011年12月10日—28日,《生命时报》联合环球舆情调查中心、新浪网健康频道、搜狐网健康频道对北京、上海、广州、长沙、成都、沈阳、西安7个城市15岁以上居民进行了随机电话调查和网络调查,结果显示,人们最缺乏安全感前五个领域依次为:食品68.6%、医疗41.2%、物价32.9%、交通32.7%、住房29.5%。
2012年,我们试图找回自己的安全感,弄清楚导致这些不安的原因都是什么,如何将它们消除?面对一个暂不完美的社会,我们该如何看待,如何坚信我们的明天会比今天更好?
仅不到一成人感觉“非常安全”
什么是“安全”?《现代汉语词典》第五版的解释是:没有危险;不受威胁;不出事故。而“安全感”则是心理学上的一个重要概念,指人在社会生活中有种稳定的、不害怕的感觉。如今,我们不仅丢失了安全,更丢失了安全感。
2011年,名牌企业“双汇”用瘦肉精喂养的有毒猪、台湾饮料可能含有塑化剂、去餐馆吃饭没准遭遇地沟油……我们的食品安全首先让人忧心忡忡;这一年,暴力殴打医生事件不断发生,大医院依旧难挂号,药价被曝高出出厂价上千倍……我们的就医环境让人忧心忡忡;日本地震泄露的核辐射会不会漂洋过海到中国,雾霾天究竟有多大伤害……我们的生存环境被破坏,让人忧心忡忡;老人跌倒该不该扶让很多人犹豫再三、碾童事件无人援手救助……暴露了社会冷漠的一面,让我们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心存疑惑。本报调查显示,只有7%的人觉得“非常安全”。
有人指出,国人缺少安全感表现在如下方面:爱存钱,做房奴,托关系,不排队,窥探隐私。安全感的缺失会带来怀疑与不确定感,它带来的负面影响让40.6%的人感觉“缺乏信任感,不敢再相信别人”;35.4%的人觉得“生活质量下降、幸福感降低”;近三成的人“变得焦虑、多疑、对未来没有信心”。
最害怕“食品中添加有毒、有害物质”
在“你觉得哪些方面最缺乏安全感”的调查结果中,食品问题位列第一。其中,大家最担心的分别是:食品中添加有毒有害物质,食品造假,违规使用添加剂,非食用油(如地沟油、泔水油等)流入餐桌和果蔬农药残留超标。调查结果分析显示,女性比男性更担心食品安全问题;年龄越高的人,对“果蔬农药残留超标”和“食品中违规使用添加剂”这两大问题越担心,年龄越低的人则对“非食用油流入餐桌”这一问题越担心。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学院副教授何计国认为,以上这些都是近年来频发的食品安全问题,有些对老百姓的健康无疑会造成很大影响。首先可能引起食物中毒;其次,会引发食源性感染性疾病,如导致痢疾等;第三,可能造成身体慢性中毒;最后,对个体来说,可能让癌症发生的危险度上升。
他指出,造成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也许并不在大家普遍认为的政府标准制定不够严格、监管无力等方面。更深层原因在于社会道德层面的缺失。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夏学銮也表示:“目前道德发展已明显跟不上社会发展的步伐。社会关系呈现拜金趋势,这就造成了各个领域中都出现了比较重大的安全问题,包含了老百姓日常生活中吃、穿、住、行等。从另一种角度说,就是目前的社会风气正在走下坡路。”
何计国表示,要规范社会道德,光是说教不管用,必须依靠法律的重罚。此外,老百姓的过激心态也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不安全感。事实上,出现不合格的产品,未必就意味着不安全,因为这之间还存在很多不确定因素,比如食用量是否达到产生健康危害的程度;比如个体对有害物质的敏感性等。从政府和企业方面来说,应尽量避免不合格产品的出现;从消费者来说,也要减少认识误区,才能最大限度地缓解对食品安全感的缺乏。
其次担心“看病费用高,吃药贵”
除了食品,在“老百姓最缺乏安全感”名单上位列第二的,就是医疗问题。“看病费用高,吃药贵”依然是医疗问题中的“老大难”。调查还显示,女性受访者最担心的问题是“看病费用高,吃药贵”,男性最担心的则是“大医院挂不上号”。学历越高的人,越担心“医患关系紧张,影响就医环境”这一问题。
中国医学科学院院长助理袁钟认为,老百姓对这些问题的担心完全是正常现象,因为目前医疗改革的效果,先在农村、社区等基层、弱势群体中显现出来。比如农民以前不能报销医疗费用,现在可以报了,5万元的手术费可以报销一半,这给农民减少了很大负担;老人看病也得到了很多医改的成效。但大城市公立医院的改革还在试点中,而且很难推广,所以效果并不明显、各种问题依旧存在。比如“医疗分级”的问题没解决,大家有病都往大医院跑,就会依旧拥挤、挂不上号;“以药养医”问题没解决,看病费用高、吃药贵的现象就肯定会存在。如果想取消以药养医,那么就必须解决“谁来养医”这个问题。政府目前只是保障了基本医疗,如果老百姓想获得更高层面的服务,取决于政府能在多大程度上为他们买单。
此外,造成老百姓缺乏安全感的另一个重要原因,袁钟认为,是他们在医院很难得到“好的感觉”,比如被医生关心和尊重的感觉。医生太忙,与患者沟通不够。当患者不满意的时候,医疗矛盾就会越来越严重,而且成为各种社会矛盾的爆发点。
袁钟解释,当人身体健康的时候,家庭矛盾、工作矛盾、人际交往矛盾等,可能比较能够忍耐,可一旦生病,尤其在看病时不能得到满足,平时积累的所有矛盾就都找到了突破口,转嫁给医生和医院。从心理上来说,与中国人缺乏对死亡的准备也有一定的关系,面对死亡威胁,特别容易感到强烈的愤怒和震惊。
对环境污染担忧持续升高
在本次调查中,居民对环境方面的担忧也格外明显。中国环境科学院环境污染与健康研究室研究员张金良分析:“首先是因为这几年来,环境事件比较多,媒体报道之后,老百姓就开始关注;其次是突然性的环境污染事件的确影响了居民的日常生活。不论是污染泄露问题,还是事故性排放,都刺激到我们的安全防范心理;还有就是空气污染,对健康的不利影响能感知到。特别是2011年,我国多个城市频频出现污染严重的雾霾天气,更增加公众对环境污染问题严重性的认识和警醒。从主观上讲,这种安全感降低体现出人们开始对良好生活质量的追求,以及健康意识和维权意识的提升。”
张金良认为,这样的结果会对社会有正反两方面影响。有利的方面是人们更加关注环保问题,环保知识更易普及,可能带动环保的自觉行为;对环境关注度的提升,无形中也能带给相关政府职能部门压力,起到督促作用,促使它们完善并执行措施,保证有作为。
不利的方面也很明显,当一些事件频繁发生,所造成的负面影响会让政府职能部门的公信力下降。此外,当人们在一种希望被保护,但又不知道怎么做的情况下,很容易有一些错误行为,比如滥用保健品和药物,可能带来更严重的后果。
“人与人之间诚信缺失”
国人在人际关系方面出现安全感的缺失,在南京心理危机干预中心主任张纯看来并不意外。张纯告诉《生命时报》记者,中国是农耕民族,人与人之间是以血液宗亲为关系的社会纽带,这与西方游牧民族的文化不同,他们是以情感和制度为关系的社会纽带。伴随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很多人不得不背井离乡。在这过程中,就造成了原本的“熟人社会”逐渐变为“陌生人社会”,人与人之间失去纽带的衔接变得冷漠,表现为事不关己,不管别人闲事。社会也就变成了陌生的社会,人际间的安全感就此逐渐消失。
对于人们最为担忧的“人与人之间的诚信缺失”问题,张纯表示,由于我国在2011年接连发生了几件引起全社会关注的事件,比如“碾童事件”等,让我们开始反思经济发展是不是要以失去社会道德为代价。其实类似的事情已存在多年,但2011年在媒体的重点放大下才格外引起关注。最根本的原因是相关的法律、保障等没有跟上社会发展,比如扶老人反被告事件,虽然符合法理,但却弱化了人性的光辉,对人心伤害很大,导致了人会有不安全感,进而产生最大限度占有资源的心理。
研究社会心理的西南大学心理学院副教授汤永隆则认为,由于社会压力的增大,人际间的竞争也变得更加激烈,造成关系的复杂化。人与人开始以工具关系的角度考虑问题,相互利用,实现个人利益的最大化。这就陷入一个怪圈,导致人们焦虑感增加,安全感下降。
上海复旦大学社会学系教授于海担忧地告诉记者:“当人与人之间出现一种带有敌意的态度后,整个社会的服务体系建设就会十分困难。”
多管齐下重拾居民安全感
如果居民的安全感呈现出持续下降的趋势,对国家、对社会都会造成很难挽回的影响。但在采访中多位专家均表示,虽然国人安全感下降的紧迫现实已经摆在眼前,对问题不能回避,但“社会中‘真善美’的美好事物是普遍存在的,社会中还是好人多。”要重新提升居民生活的安全感,以下几方面一定要有所作为:
重建社会道德工程。夏学銮表示,首先需要政府完善法律法规,确保有法可依。其次,相关职能部门要保证执行力,明确责任,可以实行问责制。于海则建议,政府要以自身的力量去推动社会的诚信评价和鉴定体系。
严惩违法乱纪行为。“政府要保持一个有信用的形象,要做问题出现后的终结者。对危害到百姓生活的问题一定要严惩,让其完全覆灭,不让别人存有侥幸心理,防止类似事件死灰复燃。”于海说。
媒体应客观,不要推波助澜。张纯建议,社会中发生的一些新闻,媒体不应过度放大其阴暗面。虽然可以震撼人心,警醒社会并让相关职能部门有所触动,但从整体上说不利于社会文化的建设。生活中美好的事物还是很多的,媒体应更加关注报道这些,借助宣传的力量来扭转现有局面,唤起人们彼此间的信任。
百姓自身冷静对待。夏学銮表示,个人优化了,社会才能优化,人际关系建立要以道义为本。作为个体的老百姓要提升正确客观的认知观,不要受到盲目的诱导,对待问题要冷静。▲
相关新闻: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湖北一男子持刀拒捕捅伤多人被击毙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6:49
04/21 11:28
频道推荐
商讯
48小时点击排行
-
64620
1林志玲求墨宝 陈凯歌挥毫写“一枝红杏 -
42654
2曝柴静关系已调离央视新闻中心 旧同事 -
37237
3人体艺术:从被禁止到被围观 -
28599
4老战友谈王朔:在新兵连曾以“神侃”天 -
21714
5李泽厚5月将在华东师范开设“桑德尔式 -
19652
6作家李翊云推新作 曾称莫言某作品“像 -
15979
7独特而温暖的画作 -
8591
8刘益谦举证功甫帖为真 称上博专家挑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