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天命》:历史与科幻的奇妙纠缠

2011年11月28日 15:51
来源:南方都市报 作者:宝树

字号:T|T
0人参与 0条评论 打印 转发

《天命》,钱莉芳著,时代文艺出版社2011年10月版,28.00元。

刘慈欣在《超新星纪元》的“引子”中写到过一个意味深长的场景:十八世纪,当一颗几光年外的红巨星闪烁时,乾隆皇帝正在藏书阁中视察《四库全书》的编撰,“乾隆轻轻放下竹简,抬头四下望望,他觉得自己仿佛处于书山幽深的峡谷之中,这是岁月之山的峡谷,在这书的悬崖之间,五千年来的无数幽灵在静静地飞扑升腾。”这是未来与历史未曾相遇的擦肩而过,遥远的星辰将改变整个世界,而过去的历史如同那些古书,停留在无人过问的往昔。

在我看来这个场景是极富有象征性的,它勾勒出历史与未来之间的断裂。对于中国人这个历史悠久的民族来说,这种断裂感尤其强烈———从历史尺度上来看,我们几乎是在一瞬间就从古老而安全的“天下”被抛入一个极度陌生的、光怪陆离的现代世界。我们发现自己在一颗被称为地球的小小行星上,漂浮在广袤无边的宇宙之中,这同之前“天圆地方”的世界观相比,无疑像从狭窄的谷底走出来,到了无限的星空之下。这种时空间的强烈撕裂感至今仍然影响着中国人的精神世界。

历史也是“未来”和“科幻”的

这两种彼此不容的时空,虽然在刘慈欣那里是陌生而疏离的关系,但在另一位科幻小说家钱莉芳笔下,却奇妙地纠缠在一起。如果说刘慈欣是带领着我们远远飞出历史的峡谷之上,漂浮在群星之间,那么钱莉芳的笔触,则带着读者返回历史的谷底,在早已沉戟折沙的古代岁月中仰望着星空。这也是钱莉芳的历史科幻系列独特的魅力。在《天意》之后,我们又看到了她的另一部力作《天命》。

《天命》是以西汉武帝年间汉朝与匈奴的关系为背景,以苏武出使匈奴的事件为主线,讲述的却是一个不可思议的故事:柏梁台发生火灾,一件神秘的宝物被窃。汉武帝命苏武出使匈奴,真正目的是去追查宝物的下落。而宝物又隐隐和千年前充满神秘色彩的商朝相关,甚至牵涉到更古老的神话时代……

一部好的历史科幻故事,首先必须是一部好的历史小说。很多科幻作者往往写不出有历史感的画面,但钱莉芳毫不困难地做到了这一点。在故事中,钱莉芳成功地带读者沉浸到中国历史的深处。随着故事的叙述,汉武帝、苏武、李陵、司马迁……这些历史名人一个个出现,演绎他们之间的恩怨纠葛。当苏武跪在皇帝面前揣摩难测的君心,当卫律和李夫人因为造化弄人而抱头痛哭,当李陵因为全家被诛而恍然大悟皇帝的冷酷多疑……读者如同身临其境,和其中的人物同呼吸、共命运。人物栩栩如生,情节也千回百转,书中很多细节,比如柏梁台火灾、卫律的身世,都有记载的史实。即使去掉其中超现实的成分,加以适当地改写,也是一部不错的历史小说。

但《天命》当然不止于此。和《天意》一样,《天命》的叙事结构是双层的,表层是若干著名的历史故事本身,而深层却颠覆了人所共知的历史脉络,逐步引向一条隐匿的线索。柏梁台大火、苏武出使、张胜的阴谋、李陵的投降……都指向一个在历史的开端就已隐没的大秘密。这个秘密贯穿且左右了从“天命玄鸟”到大禹治水、从殷商兴亡到秦汉更迭的历史。

一言以蔽之,这个秘密就是:天命究竟是什么?“天命”这个中国文化和思想中最为重要的范畴,构成了历史逻辑的基底。王朝更迭,因天命;万民生计,因天命;圣人传经,因天命。天命是中国历史得以存在的根据,也指向超出历史的神秘来源。书中更多次故布疑阵,读到最后读者才知道所谓天命的真相:历史本身,在其开端就已经被来自另一个时空的星光所穿透。

值得注意的是,钱莉芳在小说中,也经常提到藏书阁的意象,石渠阁中,“一排排、一列列堆满简牍的书架向阁中深处延伸,一眼望不到头。”同文章开头提到的刘慈欣作品一样,这些书架也象征着漫长悠远的古史。这里,中国式的厚重历史感不仅不是科幻想象的阻碍,反而是其得以飞腾的源泉。那些古书并非蒙昧时代的记录,而是充满了沉睡在时间深处的神秘,这种神秘也并非帝王将相秘史,或者神仙鬼怪传说,而指向另一个维度,历史本身就在其中构成。

很多历史科幻作品,或者未来人穿越过去,或者外星人降临古代,或者古人发明什么科技,作者往往是从现代人的角度出发,在历史背景下生硬地嵌入科幻想象和情节,没有任何新鲜感。钱莉芳在设定上并没有超出很多,但在她的作品里,读者是真正沉入历史的深底,从古人的视角出发去探索、发现,并震撼于这一切。钱莉芳告诉我们,历史在最深刻的意义上,处于多维的可能空间中,因而也是“未来”和“科幻”的,正如幽谷飘荡在群星之间。

优点突出,缺陷明显

虽然优点突出,《天命》还是有一些明显的缺陷,文笔、对话等方面常见的小疵就不说了,只谈三点比较严重的问题:(以下部分涉及剧透,读者请谨慎。)

第一,科幻内核比较薄弱,甚至有逻辑硬伤。《天命》将上古大水解释为未来两极冰川融化后被转移到远古的洪水,颇有新意。又将玄鸟解释为为了纠正时空混乱而投送到过去的仪器,但是这样不可避免地产生时空悖论。如果改变了某一个历史事件,那么以后的所有事件都将被改变,所谓预言,自然就不可能了。作者大概也意识到这个问题,用了很长的篇幅去解释历史之流可以暂时、局部地改变,但是其根本方向和终点不可变。不用说,这个解释有很多问题,并不能令人信服。更大的问题是,即使接受这个解释,但是谁将成为皇帝、某个王朝会延续多少年,这些应该是历史细节的问题,既然之前的事件已经被改变了,那么也将随之而变化,为什么这些仍然可以预言呢?这个最大的硬伤是难以解释的。

第二,在情节上过于支离。在叙述到苏武到匈奴后不久,这条线便中断了,而跳到几年后,叙述李陵的事迹,再通过卫律的叙述,回溯之前的故事,结构比较混乱。因此,读者一开始会以为苏武是主角,后来却发现真正的主角是卫律。好在李陵和卫律的故事也足够精彩,能吸引读者继续看下去。但当这几人会面后,让已经领悟真谛的苏武长篇大论地讲述真相,然后故事就草草结尾,颇给人虎头蛇尾之感。实际上苏武这条线放弃比较可惜,他和大巫之间应该有不少故事可以写。当然,这样写困难也是显而易见的:草原上的故事太单调了,而且也难以融入其他人物。那么为什么不干脆以卫律为主要线索,以苏武李陵为支线,重新安排整个故事呢?

第三,选择苏武这个人物也是不太成功的,甚至可谓败笔。苏武在历史上的形象一向是坚贞不屈的忠臣,这和天命中尊贵而睿智的“受命者”的形象不能不说有很大出入。赋予他这样的角色并不是一个好的选择。在书的开头部分,苏武的定位并未远离其历史形象,但当苏武再次出现时,已经变成了堪比耶稣的圣人。当我看到书的末尾,苏武和李陵在北海见面,苏武知天命般智慧而达观地告诉李陵人类的历史和命运的时候,忽然想起历史上记载的李陵和苏武见面时,李陵告诉他汉武帝已经驾崩,苏武当场痛哭流涕、咯血不止,立即便有一种滑稽的违和感。而苏武最后莫名其妙地决定选择回汉朝去当忠臣,这种难以自圆其说的情节也是这个设定不得不付出的代价吧。

[责任编辑:马靖雯] 标签:天命 科幻 天命玄鸟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