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余光中对青年诗人的建议:应多学习前人

2012年05月08日 10:27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王庆环

字号:T|T
0人参与 0条评论 打印 转发

诗歌没有衰落,但创作式微

记者:现在诗歌在年轻人中的影响力不如以前了,您认为这个时代,诗歌衰落了吗?

余光中:诗在这个时代好像被冷落了。我知道刚刚改革开放时,那时北京的《诗刊》印20万份,非常流行。那时诗歌是大众化的。但现在,选择越来越多样化,喜欢体育就看体育报,越来越小众化。具体到诗歌,比较广义来说,一般人喜欢听流行歌曲,流行歌词就是他们的诗了。他们要不要更高层次的诗呢?也许不需要。所以诗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就拿唐诗宋词来说,也有白居易的民谣体,李白的许多灵感也来自乐府,乐府就是民间流行的歌。我的诗,还有郑愁予、三毛的诗被谱成了歌。还有很多人在写旧诗,很多人在读唐诗宋词,所以整个加起来,我不认为诗歌是被冷落了。英国有6000万人,在英国,诗一般就印500到800本,如果能印到2000本就要偷笑了。在台湾地区,单本一种诗卖到1万本的诗人有二三十位,我的诗选这么多年销售5万册,郑愁予比我销的还多,席慕容就更多了,此外还有上百种文学奖,这个不能叫小众化。

谢冕:正像余先生所说,上世纪80年代大陆出现了许多优秀青年诗人,现在看来,我对上世纪80年代大陆的写作,持肯定态度,他们的诗不错。之后,很快进入90年代末、新世纪,我不是特别满意,现在是写诗的人很多,但写得好的不多,好的诗就更少了。我可以这么说,这么些年,让我感动的诗,海子以后就很少,我有机会接触到很多很多诗,但几乎没在我脑中留下印象。为什么会这样?我说不清楚,可能有两个原因。一是我们的诗人间接经验不够,他们读古代的、国外的、当代的优秀作品不够,甚至有人很狂妄地说不取法于任何人,这很要命,优秀的诗人不学习前人、不借鉴前人是不可能的;二是新的概念化写作正在形成,有一次我参加一个同题诗会,每个人的诗读下来,都差不多,有独创性的太少,这是我对眼下的一个评价。现在诗社、诗集很多,诗歌节、评奖也非常多,但只能说是热闹,还谈不上繁荣。

余光中:我在港台地区担任诗歌评比的决审委员,我们几个委员也是往往觉得诗不够好,经常是第一名从缺,第二名也从缺,表示我们的抗议。

[责任编辑:于一爽] 标签:诗人 余光中 罗伯特·弗罗斯特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分享到:
更多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