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诗坛 三种路向(图)

2012年04月17日 10:43
来源:荆楚网-湖北日报 作者:刘川鄂

字号:T|T
0人参与 0条评论 打印 转发

转型期即多元文化期,主旋律文学、纯文学、大众通俗文学三足鼎立互为支撑,在诗歌领域亦有体现。口语化诗歌写作无疑有大众通俗文化的影响,先锋诗仍然走的是精英文学路线,而红色抒情诗的兴盛与主旋律文学的提倡密切相关。与之相适应,转型期的湖北诗坛大致有以下三种路向。

时代政治

关注时代重大事件的湖北诗歌传统在转型期得到继承和发扬。1998年长江流域百年不遇的洪灾、举世瞩目的三峡工程、香港回归、伟人仙逝,2008年汶川大地震等重大历史事件,激发了湖北诗人的创作豪情,他们留下了不少感天动地之作。董宏猷的《江汉平原的树》、罗高林的《防汛纪念碑作证》等诗讴歌了1998年抗洪壮举,“讲述着一个平凡而伟大的故事”。湖北诗人钟情于三峡工程,好几个人诗人都以长卷抒写宏伟建设。熊福林以《跨世纪的咏叹》为题连续发表了几组诗,将三峡工程的进程展示给读者。谢克强的抒情长诗《三峡交响曲》,以壮丽的画面和澎湃的激情凸现出三峡工程在当代中国的象征性意义,描绘了三峡建设者的英雄群像。激情洋溢,细节动人。罗高林1997年出版了6000余行的长篇政治抒情诗《邓小平》,结构宏大,基调高昂。之后又与冷也夫合作,推出了一部5000余行的描写国旗的长诗《共和第一旗》。这些歌颂型政治抒情诗,题材重大,主题鲜明,具有强烈的主旋律文学特征。

生活乡土

转型期以来湖北乡土诗歌写作在前人的基础上有了新的开拓,从外在的描写进入到内在的表达,从客体的叙述进入到主体的抒情,从单一的视角转化为立体的聚焦。都市文明参照成份加重、城乡差异、都市农民工形象受到诗人更多关注。不满足于平面的、单一的乡村风习、忧患的书写,加强了从体制的缺陷和人性的丰富复杂性等方面的立体观照。在借鉴传统诗歌表现技巧的基础上大胆的进行创新、探索,口语化、叙事性成为众多诗人普遍采用的手段。不论从意象的开拓上,还是手法的使用上,都更加丰富多变,具备更深沉的内涵。

转型期湖北乡土诗的集大成者是田禾,农民的贫穷、命运的卑微、生活的艰难在他的诗作里得到令人触目惊心的表达。车延高把乡土延伸到古代,到边疆,到都市中的农民工,可名之为“泛乡土诗”。用现代口语表达古典情韵、从日常生活捕捉独特感悟是他立于当代诗坛的标志性技巧。刘益善、王新民、熊召政、陈应松、梁必文、谷未黄、张执浩、向天笑、南飞、千里烟、刘小平,他们在此阶段都创作出内涵丰富风格各异的乡土诗。

先锋唯美

转型期的湖北探索诗大致经历了两个发展阶段,即“个体写作期”和“网络诗群期”。到了90年代后,思想精神的向内转和个体化发展就获得了更大的可能性,对于个体化和个人化的心理抒写得到加强,湖北诗坛进入了个体探索期的阶段,涌现了一批新的探索诗人。如宇龙、鲁西西、阿毛、余笑忠、李建春、小引、张执浩、柳宗宣、鲜例、韩少君、刘洁岷等。

新世纪以来湖北相继诞生了“或者”诗歌网及《或者网刊》和《或者诗歌》纸版民间刊物、“平行文学网”及《平行网刊》、《汉诗》杂志,由于其跨地域性和便捷性,将湖北境内外诗人联合起来,此为“网络诗群期”。苏瓷瓷对于情感和人世报以冷漠和怀疑的洞察力,又有着异常出色的直觉表达和意象运用能力。哨兵执着于地方志书写,他重写了一个多色彩的洪湖、灰色调的洪湖、破碎的洪湖,也是新世纪湖北诗坛的重要收获。

湖北有很多有建树的著名诗人,但缺乏大家。我个人认为,与家国天下情结浓厚、个人本位意识薄弱相关。换言之,政治化的屈原情结重、个人化的李白情结弱。湖北文坛应该多一点屈原式的诡异和李白式狂野,不能老是婆婆妈妈、亦步亦趋的”现实主义“,不能老是没有思辨力和批判力的伪浪漫主义。屈原还是李白?是摆在湖北诗人面前的一个问题。

[责任编辑:于一爽] 标签:乡土诗 熊召政 文学特征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分享到:
更多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