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河北晋州6名“土坷垃”诗人办梨花诗社筑精神家园

2011年11月29日 11:21
来源:长城网

字号:T|T
0人参与 0条评论 打印 转发

诗词村农民吟诗作赋

农民是梨花诗社的骨干。他们来自农村,诗中写的也是农村,浓浓的乡土气息扑面而来。

总十庄镇西张口村是有名的诗词村,2004年成立了梨花诗社分社,有会员20余人。他们在农忙之余就会凑到一块吟诗作赋,吸引的周边村的农民都来参加。村民程连中家庭条件艰苦,但嗜诗如命。他能背诵字典,博览群书而又广闻强记,10年来已写诗千余首,被诗友们称为“无底诗窖”。

桃元镇的袁家庄村,有一群老年人,大家一块写诗、朗诵,还誊写在黑板上让大家品评,他们有个小册子叫“群叟诗册”,里面全是老人们作的手抄诗。

营里镇宋家庄村每年的正月初四都会邀来梨花诗社的会员,那天村里跳舞的、唱歌的,写诗作画的,表演朗诵的是各展其能。农民宋安春新体诗、旧体诗、歌词等累计创作上千首。村民宋润祯亦诗亦书亦商,资产上千万元,拿出6000元钱建起了村里的第一座图书室。

最甜蜜的纪念——文化婚宴

10月8日,梨花诗社秘书长刘得志的儿子喜结良缘。家里一切布置都和其他人家没什么两样,到处是喜庆的装扮。唯独不同的是在新房的走廊里挂着一幅长5米、宽1米的大红布,上面用彩绘喷着新人的合影和8首新诗,外面压着塑料封面。这是梨花诗社的诗友们从他们写的30余首诗中挑出的精品。

轻柔舒缓的音乐声中,两名主持人缓步上前,其中一名就是梨花诗社编委杜艳丽,他们一人一首伴乐朗诵,抑扬顿挫,声情并茂。乘着诗歌轻灵的翅膀,载着诗人诚挚的祝福,将婚礼喜庆的气氛推向了高潮。

过后,这幅彩喷的大红布,刘得志将他挂在了书房。他说:“我要好好保存起来,这既是孩子们永久的纪念,也是我们诗社永久的纪念。”

这个风俗其实晋州人并不陌生,在晋州市营里镇,要办喜事的人家大都会在结婚前买来几幅宣纸,到村里的书画名家里去“求”字画,用来布置新房。婚礼上也有亲朋好友现场赋诗,谁家的诗多,字画多,谁家就会被村民们羡慕得了不得。不仅是结婚,其它如贺寿、开业、乔迁、悼念等都会吟诗作赋相赠以抒怀,这已成了一种不变的风俗。

生活是诗诗也是生活

梨花诗社的每一名会员都有自己的故事,每个人的诗都有成长的历程。生活是诗,诗也是生活。

副社长、副主编赵会生曾在河北飞达工具制造有限公司打工一年,他自己作词、谱曲创作了《飞达之歌》,被企业确定为厂歌,直到今天厂里一开会或有活动就先唱这首厂歌,它弘扬的是一种企业精神。

不久前,赵社长精心照顾多年的母亲因病去世。安葬了母亲之后,他还是觉得完不成对母亲的心愿,于是动手写了点东西。因为是发自内心的对母亲的思念,后半部他是流着眼泪写完的。接着,又试着谱上了曲。拿给诗友们一看,大家都被感动了。秘书长刘得志说:“这首歌我一哼,眼泪刷地就流下来了,说不出话来,写得太好了!真是好词、好歌!”

值此喜迎创刊十周年之际,大家欣慰地看到,《孔雀台》已由最初的一个诗词爱好者的小集子,发展成为现在一个集诗评、诗论等诗歌理论文章在内,拥有20多个栏目的综合性诗刊。

艺术是兼容并蓄、融会贯通的,《孔雀台》虽然以诗词为主,但还兼容绘画、书法、歌曲、楹联、摄影、雕塑等艺术,不同的艺术形式虽然有自己的特点和风格,但它们之间又是相互沟通、相互借鉴、相互补充的。

这就是梨花诗社一群有着老黄牛精神诗人们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张军霞贾景海冯素琴)

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开心网豆瓣腾讯微博更多

[责任编辑:杨程] 标签:梨花 蔡丽双 诗刊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