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的诗歌史》为当代诗歌做一次注脚
2010年09月19日 10:55 生活新报网 】 【打印共有评论0

《一个人的诗歌史》

作者:刘春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

定价:28.00

如果德国人顾彬说得没错的话,那么当代中国文学的顶峰应该是诗歌而非小说。号称是“文学中的文学”的诗歌,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所表现出来的“井喷”现象,估计在短期内无人可以超越。从这一点来看,后人对于“朦胧诗”(也有人称之为“今天派”)以及“后朦胧诗”的写作,在比较长的一段时间内,恐怕要保持一种必须的敬畏了。

做预测,其实是一件并不讨好的事情。尤其是,必然要引起局中人的反感甚至暴怒。所以,大凡讨论一个行业前景的话题还是少说为妙。故而,我还是想从当代中国诗歌写作自身谈起。

中国的白话诗歌,自然不是从胡适开始的。而“拍桌骂胡适”一类的顺口溜自然也因为文笔欠佳而饱受质疑。但是,自胡适所领导的新文化运动以来,现代诗歌的格局得以确立却是不容否认的事情。此后,历经近百年的积淀与试验,当代中国诗歌已经出现了某种标准。或者说,评价一首诗究竟如何,大致也有了一个标准。这个标准固然没有标准化试卷的答案那样严谨,但是谈起来大家还是都能说出个子丑寅卯来。比如,谈到北岛的《回答》以及舒婷的《致橡树》,大家都会说好。这里所表现出的共同的审美取向,其实就暗含了一种标准。至于这种标准的确立,一方面与我们的阅读经验和文化传统相关,另外一个方面,应该感谢大批的诗人们,他们用自己的实践印证了汉字和汉诗的魅力。同时也用自己的努力为大家提供了一种创作与审美上的规矩。

诗歌阅读在当代中国的衰落,或者说以诗歌为代表的主流文学渐渐遭遇冷遇而失语,显然并非作者的问题。其深层次的原因在于:我们的社会,已经渐渐抛弃了价值高昂的理想。换句话说,理想主义在当今社会已经不吃香了,大行其道的是商业本位和经济利益。

在这里,我不想发出一些无谓的感慨。毕竟,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特色。就像唐诗之后再无唐诗,宋词之后音韵遂绝一样。前不久,看到德国的中国文学“爱好者”顾彬先生对着媒体大发感慨,老人不断抨击中国当代文学在走下坡路。现在看来,不是中国诗歌和纯文学不行了,而是时代的主题变了。下一个诗歌高潮的到来,肯定不在近期,看来是必然的了。

无疑,任何个人史都是当代史。同样的,正是一个个诗人的存在,才组成了一个浩瀚的当代中国诗歌写作的星空。刘春的《一个人的诗歌史》,虽然浓墨书写的是六位代表性诗人。但是,其间的千头万绪和细枝末节却无不是当代中国诗歌命运的细节与回放。就此而言,这本《诗歌史》,本身也是一本文化现象史。读这本书,犹如在捧读一个滚烫的、激情四射的文化时代。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作者:冯磊 编辑:王勇
凤凰网文化
文化图片文化视频
最热万象VIP
[免费视频社区] 锵锵三人行 鲁豫有约 军情观察室 更多
 
 
·曾轶可绵羊音 ·阅兵村黑里美
·风云2加长预告 ·天亮了说晚安
·入狱贪官菜谱 ·刺陵精彩预告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