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农民工的奢侈文化
“白天,在工厂里,我拿着工具,为老板打工;晚上,在宿舍里,我拿起笔,为自己的心灵打工。”这首出自农民工之手的诗歌不仅是其打工生涯的真实写照,也流露出作者在文学与精神上的追求。据8月14日《南方日报》报道,深圳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与《星星》诗刊联手举办全国首届大型农民工诗歌征文大赛,大赛倡导“农民工写,写农民工”,尤其欢迎农民工身份的诗歌爱好者积极参与创作诗歌、歌词佳作。除了奖金的诱惑,报道说,大赛还推出了前所未有的破格迁入深圳户口的奖励。
在这样的诱惑下,我相信诗歌会一时兴起,“写农民工”的诗歌会像雪花一样飞向大赛组委会,不过“农民工写”的诗歌会有多少,可以肯定,不会太多,要不大赛组委会也不会说要向“农民工写”倾斜。
事实上,在当今的农民工群体中,文学青年是非常少的。虽然他们的队伍庞大,但由于读书少,接触社会面窄,所以要成为诗人就更是难上加难。当然几句打油诗,有的农民工也会吟,但打油诗毕竟难上大雅之堂。此外,先不说鼓励农民工写诗,首先就要有相应的发表阵地,可我们有这样的刊物吗?况且,农民工每天在工厂上班,一年到头几乎很少休假,他们哪里还有时间和精力去创作?
看来,诗歌只能是农民工兄弟的一个文化奢侈品,深圳举办农民工诗歌征文大赛的初衷虽好,但要想起到举办者所设想的推动“农民工写作”的作用,我看难。洪巧俊来源:大河网-大河报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 ||
编辑:严彬
|
更多新闻
凤凰网文化
文化图片文化视频
最热万象VIP
博客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