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难过后,诗歌能否继续
2008年07月01日 19:10 文学报 】 【打印共有评论0

四川汶川的一场地震,将灾难和伤痛留给了世人,却也似乎顷刻间唤醒了无数人的诗心。“5·12”特大地震至今,写诗几成全民运动,无论是专业诗人还是普通作者纷纷投身于写诗行列中来,网站、报纸、电视、手机短信,无处不诗,诗歌增势状如井喷。

当许多人聚集于广场抑或会堂,深情吟诵引得观众潸然泪下之时,当许多像《孩子,快,抓紧妈妈的手》这样的好诗瞬间攫取人们心灵,促使不计其数者竞相伸出仁爱的双手时,我们感到了诗歌的力量,也不禁为中国诗坛数十年来久违的景象而动容。

诗歌是心灵的救赎与慰藉,是至善之心深处最柔弱的涓涓细流。如果说,面对这场灾难,一些人原本波澜不惊甚或已显麻木的心灵有所触动,继而毫不犹豫地选择了爱,选择了坚强、团结,那么,我想,诗歌恐怕也是功不可没的。

优秀的诗歌丰富着人们的情感,激发起人们的正义举动,应该说,我们的生活中无时无刻不需要诗歌相伴。灾难为诗歌的复活提供了契机,可灾难终会过去,灾难过后,诗歌的命运又将如何?还会有这么多的作者春蚕吐丝般在纸张、屏幕上留下一行行素洁的文字吗?还会有这么多的媒体为诗歌预留舒畅的栖身之地吗?还会有这么多的读者将品尝诗歌盛宴当作阅读习惯吗?

对此,有的人持乐观态度,也有人表示了不同的看法。有的评论家就认为,这一次诗歌的勃兴,不过是国人深受重创的心灵需要有一个情感的出口,从而短期借用了诗歌这一形式,它的意义更多地在于表达情感,而并不意味着这种语言形式获得了新的生长空间。在其看来,当灾难的创伤过去,诗歌又将恢复常态。

所有的预言终归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惟有将来的事实是最具权威的检验师。只是,这并不妨碍我们的期望,我们期望着,此番诗歌热潮中蕴含的特质能够传承下去;期望着诗歌能从以往那种纯粹的文字游戏中挣脱出来;期望着诗人的目光能越过书斋、越过“小我”,投向更为宽广的领域;期望着诗坛不再被所谓的“裸体朗诵”、“极限写作”等另类事件搅扰得沸沸扬扬。诗的国度应该继承起优良传统,让诗歌的雨丝时时洒落大地;诗国的子民也应积极畅开心扉,让诗歌的春风吹绿心岸的垂柳。

来源:文学报  作者:卉弘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编辑:严彬
凤凰网文化
文化图片文化视频
最热万象VIP
[免费视频社区] 锵锵三人行 鲁豫有约 军情观察室 更多
 
 
·曾轶可绵羊音 ·阅兵村黑里美
·风云2加长预告 ·天亮了说晚安
·入狱贪官菜谱 ·刺陵精彩预告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