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愤出诗人 灾难发诗情
“孩子快/ 抓紧妈妈的手/去天堂的路/太黑了/妈妈怕你/碰了头/快/抓紧妈妈的手/让妈妈陪你走……”5·12汶川大地震后,这首《孩子,快,抓紧妈妈的手》在网上迅速走红,尔后又出现在电波中、荧屏上,电台、电视台主持人流着泪读,多少观众、听众流着泪听。
仿佛一夜间,从黄口孺子到耄耋老者,许许多多人不由自主地拿起了笔,以诗歌为载体直抒胸臆。网络、手机、电视,一首首原创诗歌在流传。正是这些诗歌,抚慰着灾难中失去亲人的人们,激励着参与抗震救灾的人们,讴歌中华民族在多难中显示的坚忍不拔的毅力。
有人说,汶川大地震留给这个世界一笔特殊的财富———染血的诗歌。而一段时间,过于小众、过于自我、过于现代以至良莠难分,离人民越来越远的诗歌,也因为这场灾难而重新站起来,成为了灾难面前最适合表达情感的文学载体,成为距离心灵最近的文学形式。
网络成为诗歌的平台
5月13日上午,一只废墟中垂下的孩子的手触动了24岁的山东青年苏善生,他用10分钟,完成了《孩子,快,抓紧妈妈的手》,发表在百度“地震吧”里。让苏善生没有想到的是,这首诗被全国近百家报纸刊登,连法国的一份报纸也用整版刊登了这首诗。
随后,又有一首《叔叔,别哭》的视频诗歌出现在网上,催人泪下。更多出自网民之手的诗歌如《宝贝啊,不要沉睡》《妈妈的呼唤》《孩子,天堂路上别走太急》《妈妈!对不起我来不及了》《妹妹快跑》《宝贝不哭》《让我轻轻擦你的手———献给谭千秋和他的妻子》《最近我常常含着泪水》《灾难中的感动》《深切哀悼汶川地震遇难同胞》以及《挺住吧兄弟,挺住吧汶川》等,在网上红极一时并在民间广为流传。据香港媒体报道,仅内地某一个网站就有全国各地网民上传和转贴的诗歌和评论超过1.5万首。
朗诵会成为最热门演出
与此同时,各种抗震救灾的诗歌朗诵会也在全国各地竞相上演,成为最热门的演出。其中包括上海“炎黄情,华夏魂”抗震救灾诗歌朗诵会、“南昌有爱”抗震救灾诗歌朗诵会、兰州“诗歌之夜”大型诗歌朗诵会、“向西五千里———杭州诗人抗震救灾诗歌朗诵会”等等。
朗诵会上,《我们血脉相连》、《美丽的中国人》,一首首感人肺腑的诗歌让现场观众的心灵一次次受到强烈的震撼。刚从澳大利亚留学回来的乔先生告诉记者,他已经很久没听这样的诗歌朗诵会了,那些诗的语言很朴素,但是很震撼、感人,有一种冲击心灵的力量。
同样,一大批汇集了地震诗歌的诗集也以最快的速度和读者见面。《有爱相伴———致2008汶川》收录了近六十首诗歌,既有著名诗人的作品,也有无名网络写手的佳作;中宣部组织中国作家抗震救灾采访团赴四川灾区,深入抗灾第一线现场创作并选编完成了诗集《中国:震撼5月—2008抗震救灾诗集》;江苏省作协在最短时间内编印出版了《江苏作家———2008·抗震救灾诗歌专刊》等等。
地震诗歌为什么这样红
为什么地震诗歌能如此走红?专家认为,除了一大批民间诗人的即兴创作外,与网络媒体的兴起密不可分。个人的诗歌创作,可以随即发布到网络;并可借助编辑软件,配上视频、音频或图片,使其更具感染力。
脍炙人口的地震诗歌,大多出自非专业诗人之手。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张新颖认为,灾难发生后,人最需要的是表达感情,而在所有的文学体裁中,诗歌是最适宜表达感情的载体。同时,诗歌的写作形式短小、便利,无需像小说那样构思谋篇,在表达上更为直接,因此也更容易引起大众的共鸣。
真情,为衰落的诗歌赋予了一种重生之力。江苏省作协副主席、著名作家范小青认为,汶川地震引发了诗歌热,一方面是由于诗歌的语言平仄顿挫,朗朗上口,易于记忆,易于传播。另一方面,“诗言志”、“诗寄情”,在巨大的灾难面前,诗歌最能体现和最能快捷传达人们内心深处的深沉思索和浓烈情感。
来源:解放日报 作者:姜小玲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 ||
作者:姜小玲 编辑:严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