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让诗歌告别喧闹回归高贵

2012年08月29日 10:29
来源:检察日报 作者:阮直

字号:T|T
0人参与 0条评论 打印 转发

每年的七八九三个月都是诗人的“抒情月”,各地的文学杂志社、作协、文联,甚至地方政府也都参与其中,“以诗为媒,以诗会友”。一个个规模盛大,阵容豪华,内容繁多的“诗歌节”、“诗人节”,此起彼伏,风生水起。

于是,有不少的诗人激动起来,高歌诗的春天来临了,以为这回真的能“打造出半个诗歌的盛唐”。诗歌节、诗人节稍一结束,我们在媒体上马上就能见到领导的讲话,评论家的奉和,诗人的表态,书法家书写的是唐宋诗词,电视上不断播出的是开闭幕式的文艺晚会。但就是看不见一首诗歌节上诞生的诗歌佳作,也见不到有个伟大的诗人诞生于本次诗歌节。

按说诗歌节总得有诗摆出来吧,不能你办诗歌节,拿出的产品还是几千年前老祖宗的低吟浅唱吧,举着“咏唱经典”的旗号,并不能遮掩自己的空白呀。如果当代人的诗歌节不能拿出自己的诗歌作品,我们朗诵着老祖宗的“抒情”即使分贝再高,那也是当代人灵感的集体麻木。

奥斯卡金像奖、诺贝尔文学奖,也算是电影与文学的“节日”了,可人家是有“母体”的庆典。一年一“过节”,年年有内容。而我们的不少“人工打造”的节日,从起初创意就在“节”的形本身了,图的就是节日这种形式能制造出的宏大场面,火热的氛围、广泛的影响,至于节的内容好像并不重要了。如果重要,那么“诗歌节”的主角应该是诗人,不该是不写诗的领导、不写诗的评论家、不写诗的文化名流、不写诗的商界精英,或者不写诗、只朗诵诗的“嘴力工作者”。

我倒觉得,凡是用庆典的方式举办的“节日”,最后只有喧哗了,顶多凝固成个纪念日的符号,而不会是那个节日母本的再生或复苏。就像如今的过年,不再是驱赶“年”这个怪兽,清明节不再是郊游,端午节也不是“避恶”,中秋也与嫦娥无关了。没有一个节日的内容与节的当初意义是相符的。

如今的诗歌节,我也担心它不再是“诗歌”的本身了。我不知道诗歌节对当代诗歌创作到底起了什么“助产”作用。节日一天就过完了,但日子是过不完的,我们心中如果有诗,它就是常态,而不会是庆典。

中国人与诗有着数千年的缘分,早在远古时代我们的先民就吟唱道:“断竹,续竹;飞土,逐肉。”描述着狩猎的场景。《诗经》在周代社会也并不仅仅是一部文学总集,而是周代历史政治宗教哲学的艺术表现,是礼乐文化的一部分,是周人精心编撰的经典。特别是唐代,书写了中国古典诗歌最浓墨重彩的一笔,李白、杜甫、白居易等诗坛巨匠,都在这里留下传世之作。回望历史,诗意满华夏,中国人不选择宗教而选择“诗意的生活”,可见“诗意的生活”在国人的心中重于宗教。中国古代的生存方式是人们尽情享受诗意的生活。今天的中国人也更渴望寻找诗意栖居、停泊心灵之地,但国人丰富的诗歌资源,深厚的文化底蕴,独特的人际关系,都不是现代的“节日”打造的。

时代可以喧哗,但诗歌应该永远尊贵。我们只有归还诗的自由与高贵才会有诗的繁荣与创新。

作者:阮直

[责任编辑:于一爽] 标签:诗歌 诗歌节 节日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分享到:
更多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