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羡林小学上两个学习班:一个古文班 一个英文社
2010年12月02日 18:31 齐鲁周刊 】 【打印共有评论0

名师出高徒,此言不虚。当年从济南走出的“大师”或“小师”并非一个两个,季羡林、傅斯年、臧克家、任继愈自不必说了,还有邓广铭、李长之、李广田、于道泉等,再早几年还有王统照、吴金鼎、屈万里、王尽美……

一个群体现象的出现,值得我们关注。

从“少无大志”到“即使不是一条大龙,也绝不是一条平庸的小蛇”:平民季羡林的民国引路人

季羡林一生中最关键的转折点在6岁那年。

1917年阴历年时分,远在济南的叔父把他从临清老家接到了省城。到济南的第二年,七岁的季羡林便上了一所新式小学:济南第一师范附属小学。校长王祝晨主张白话文教学。季羡林用的课本里就选了一篇名传世界的童话,名为“阿拉伯的骆驼”。结果“中学为体”的叔父看到后大为惊诧,高声说:“骆驼怎么能说话呢?荒唐!荒唐!转学!”季羡林就此转到了三合街南首“新潮”的新育小学。

但季羡林的叔父并非完全排斥“西学为用”,相反,他在季羡林10岁的时候便出钱让他课余参加了两个学习班:一个古文学习班,一个英文学习社。这在当时是非常有远见的——说起这位叔父季嗣诚,虽未受过正规教育,但绝顶聪明,完全靠自学,经史子集读了不少,能诗,善书,甚至亲自给季羡林讲课。

叔父对季羡林的教育十分关心。但在求学的很长时间里,季羡林一直很贪玩。“从来没产生过当状元的野心,对那玩意儿一点兴趣都没有”,下河捕虾捉蛤蟆才是他的最爱。

12岁那年,季羡林考上了大明湖畔的正谊中学。1982年他写文章回忆说:“我少无大志,小学毕业以后,不敢投报当时大名鼎鼎的一中,觉得自己只配入‘破正谊’……。”但正是在这里,季羡林见到了一个后来让他终生敬仰的教育家——校长鞠思敏。“他个子颇高,身材魁梧,走路极慢,威仪俨然。”

而每周一早上八点到九点的朝会,鞠思敏总是亲自对全校学生训话。虽然“简直像一个絮絮叨叨的老太婆,而且每次讲话内容都差不多”但鞠思敏“那缓慢而低沉的声音,认真而诚恳的态度,真正打动了”季羡林的心,以至于在以后的岁月中,他会“每每回忆这种朝会,每一回忆,心里就油然升起幸福之感”。

1926年,季羡林十五岁,考入山东大学附设高中。鞠思敏教的是伦理学,课本用的是蔡元培的《中国伦理学史》。衣着朴素如故,威仪俨然如故。鞠思敏去世后,为了纪念他,人民政府曾把正谊中学前面的一条马路改称鞠思敏街,但是,不幸的是,正谊中学后来改了校名,鞠思敏街也换了街名。对此季羡林曾在自传里发泄了不满:“难道是有关当局通过内查外调,发现了鞠思敏先生有什么对不起中国人民的行动吗?”

两年高中,对季羡林人生的真正转折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在一年级二学期时,当时的校长、“前清状元”王寿彭忽然要表彰学习优异的学生。结果全校六个班平均超过95分的只有季羡林一人。于是,状元公亲书一个扇面和一副对联,并在题字中称只有15岁的季羡林为“老弟”,这个荣誉对季羡林影响极大。他开始觉得自己“即使不是一条大龙,也绝不是一条平庸的小蛇”。

高中毕业时,他信心十足地报考了北大和清华。虽然这之前他也听从叔父意见超前追赶了一回21世纪无比时髦的公务员考试,报考邮政局,但面试老外的慧眼也使得季羡林名落孙山,最终奔赴清华,开始了一代国学大师之旅。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编辑:王勇
凤凰网文化
文化图片文化视频
最热万象VIP
[免费视频社区] 锵锵三人行 鲁豫有约 军情观察室 更多
 
 
·曾轶可绵羊音 ·阅兵村黑里美
·风云2加长预告 ·天亮了说晚安
·入狱贪官菜谱 ·刺陵精彩预告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