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文化 > 深度 > 正文
夏学銮:亲情守候和事业发展自古难两全
2011年01月12日 14:22 凤凰网专稿 】 【打印共有评论0

嘉宾简介:夏学銮,社会学家、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著有《转型期的中国》、《整合社会心理学》等。

核心提示:你与父母的距离有多远?正在加速推进的城市化过程,无形中拉远了亲人之间的距离,悄然改变着中华民族绵延千年的传统人伦关系。1月4日,社会学家夏学銮就此接受了凤凰网的独家对话。他表示,亲情守候与事业发展自古难以两全,是现代化、城市化必须要付出的代价。因此,不能赋予亲情守候太多悲情色彩,“没有分离,就没有聚合的欢乐”。未来的趋向就是将传统价值和现代价值融合起来,来重新构建我们新的价值体系。

撰文:陈芳

夏学銮出生在安徽一个贫瘠的村庄,记忆中,家的后面有一条河,有芦苇,还有不长庄稼的盐碱地。

1965年,在那样一个特殊年代,夏学銮考入北京大学。全村人沉浸在喜悦中,对未来充满憧憬的夏学銮一个人辞别父母,拎着一双鞋一个箱子,独自上路了。那时家里穷,为了节省路费,四年没有回过一次家。对于这种离别,那一辈的父母也都能理解,支持孩子去外面闯天下,留在父母身边那是没出息。

自古有忠孝不能两全。在现代社会,亲情守候与事业发展亦无法兼得。这是一代又一代人从乡土迈向城市所必经的痛苦与煎熬。在都市里的人群中,却倍感孤独与冷漠,这是从熟人社会迈向生人社会普遍的感受,也是现代化、城市化必须要付出的代价。而金钱拜物教的兴起彻底颠覆了中国传统的义利观,导致人与人之间信任缺失,进一步加剧了人的冷漠感与焦虑感。

这个过程在1978年后,以加速度进行,正是中国的转型期。夏学銮认为转型期的中国,政治还处于原结构状态,经济与文化却都发生了重大的解构以及重构。旧的价值体系被摧毁,新的价值体系尚未建构。在这种矛盾的状态下,中国人的人格也在发生变化。未来的趋势则是现代价值和传统价值相互发挥作用,一种新的价值体系正在被重构。

以下为对话实录:

凤凰网:刚刚过去的这一年,周围很多人都在感慨“快”,又一年在匆匆忙忙中过去了。这和小时候在农村的感觉是不一样的,那时会抱怨时间过得很慢。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快”的背后隐藏着怎样的心理?

夏学銮:现在生活节奏快了,所以大家会有这样直观的感受。高速急剧的社会变迁会使人产生一种矛盾的心理,也就是“欲迎还拒”。新生活的变迁给你带来惊喜,带来各方面的成长,想迎接它,又因害怕而拒绝他,你可能感到跟不上趟,存在着某种程度的害怕和恐惧。

金钱拜物教加剧人际危机

凤凰网:我们的年终策划主题是“城市化进程拉远的亲情”,当下中国正处于高速急剧的社会变迁,城市化进程在加剧这种变迁。曾经固守在土地上的人向往城市的新生活,背井离乡;另一方面又眷恋父母、故乡,在这样矛盾的心理状态下生活。您认为,这是一个必经阶段吗?

夏学銮:亲情守候和事业发展,自古难两全,古代就有忠孝不能两全。亲情守候是传统社会、农业社会、熟人社会的概念,而事业发展更多属于现代社会、陌生社会的概念。

要亲情守候,就不能要事业发展;要事业发展,就必须牺牲亲情守候,二者不可能同时得兼。所以现在一些在外地离乡背井的子女,都经历着这样一种痛苦和煎熬。

我们那一辈人父母对这些问题看得很开,更多是支持孩子到外面闯天下,不能让他一辈子守着自己,否则就是没有出息。所以我们年轻时想的就是不辜负父母的期望,安下心来在外面闯天下,做什么事情都要脚踏实地,回报父母,为社会和国家做贡献。

但大规模的流动出现在现代社会,在这种环境下出现“陌生的人群”,即虽然生活在人群当中,仍感到很陌生,在人山人海中感觉不到温暖,这是现代社会的一个特点,也是现代化、城市化必须付出的代价。

凤凰网:这是一个必然的阶段?

夏学銮:有这个过程。从田园社会、熟人社会到陌生人的社会,心理、情感各方面都需要一个转型过程。很多人面对这个过程,可能不习惯这种孤独和漂泊,会出现焦虑感,甚至会影响工作状态。

凤凰网:但是当下中国变迁的过程可能在加快,人们的焦虑感、漂泊感、孤独感也在加剧,您觉得出现的这些情况正常吗?

夏学銮:从一般的社会变迁来说是正常的,但是从中国转型期来说不正常。因为现在人际关系出现了信任危机,人们之间更加冷漠,这使大家内心更加孤独和焦虑。

环境上还有很多不确定、危险的因素,更增加了当代人的焦虑感。一般来讲,既欢迎又害怕的矛盾心理是社会变迁中的惯常现象,但中国特殊的环境和特殊的人文生态加剧了这种心理,出现了不太正常的现象。比如一个老太太摔在地上,没人敢扶,社会起码的尊老爱幼传统没有了。走在王府井大街,人山人海,但你会感到很孤独,感受不到生活在人群中的温暖。

凤凰网:什么原因导致了这样的不正常状况?

夏学銮:市场经济以后,大家都忙着赚钱,出现了金钱拜物教。我们传统价值观念中,讲究“以义为本,以利为末;以人为本,以财为末”;现在中国人把义利观、人财观颠倒过来了,“以利为本,以义为末;以财为本,以人为末”。人没有物重要,都以追求利益和金钱为目的,金钱拜物教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拉大拉远了,人们之间就是一种利害关系、竞争关系,无疑加重了人们心态的恶化,感觉到人与人之间更冷漠。

情义是社会的黏合剂

凤凰网:中国千年来,一直注重亲情、故土情结,诸如孝悌观念、宗法制度,但后来这些传统价值是被渐渐冲淡的。历经几千年的沉淀,缘何却敌不过这几十年的变迁?传统价值的缺失会带来什么影响?

夏学銮:亲情、情义价值非常重要。英国实验科学家弗朗西斯-培根曾经说过,没有情感的社会是冷酷的沙漠。整个社会松散、缺乏内聚力。为什么现在要讲培养人民情感、执法要有人性关怀、要充满人文关怀精神,就是调动人们的情感和情义价值,就是在重构,构建和谐社会。

传统的情义价值,在整合人的行为上有很大的力量,比下命令力量还要大。还包括现在的一些民俗等,我们现在渐渐丢弃这些,比如春节禁放爆竹,就破坏了纯洁的神圣感。什么都没有神圣感了,一切都变得索然无味。我们小时候守夜放炮,有一种敬畏心理、很庄严的神圣感;现在的小孩,觉得什么都无所畏惧,没有一丝敬畏心理。

凤凰网:不少人写过关于故乡沦陷的文章,发现城市中一些不好的现象早已蔓延到农村,传统的丢失不仅在城市,在农村也一样存在。

夏学銮:农村的信息度不高,蔓延可能是更粗俗、更低俗的模仿。

凤凰网:现在也出现了另一种现象:都市白领撤离大城市到二线城市,有人称之为逆城市化。您怎么看这种现象?会不会成为未来几年的趋势?

夏学銮:这也是世界各国现代化过程中的必然现象。在国外叫郊区化,追求舒适、安静、田园化的生活方式,现在我们也有不少人选择在郊区安静的地方买房子。不愿意在喧嚣的大城市生活,宁愿呆在田园式的村子,亲自拿着锄头劳动、种菜、浇水,就是回归田园式的生活,这是生活方式的一种变化。

一些人从大都市转移,不叫撤退,打仗打败才叫撤退,这是一种转移,是对喧嚣的城市生活不习惯做出的反应。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城市环境压力太大、房价太高、物价最高、生活压力很大,所以选择转移。

今后两种趋势都有,有向上向大都市流动的,也有向二三线城市回归的趋势。

价值体系亟需重构

凤凰网:您之前写过一本书,叫《转型期的中国人》,您这里的转型期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转型期我们的社会结构发生的最大变化是什么?转型期的中国人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夏学銮:从社会结构的角度,转型期是从1978年开始的。一般国家在转型期间,社会存在着三种结构状态:原结构状态、解构状态与重构状态。社会转型的中国,政治还处于原结构状态,经济与文化却都发生了重大的解构;同时,在经济和文化领域也在发生着力度和向度不同的重构;即使在政治领域,也出现了某种程度的结构松动现象,如基层民主选举,政府机构改革等。

中国人的人格也是在发生很大的变化:旧的价值体系被摧毁,新的价值体系尚未建构起来,处于一个矛盾的状态。我们要恢复传统,但传统又不能适应现代的社会节奏,这就是取舍的问题。

转型期,中国人的现代价值和传统价值相互发挥作用。14个主流价值观中,现代价值与传统价值交替出现,比如第一是竞争,第二是孝顺。未来趋向就是将传统价值和现代价值融合起来,来重新构建我们新的价值体系。

凤凰网:趋势可能是要将二者融合起来,这个过程可能是不可逆转的,因此生活在这里的人必须要去调整、去适应。亲人、故乡、故乡的一草一木,可能就只能成为记忆了?

夏学銮:时代在变,我认为不能赋予亲情守候太多悲情的色彩,因为它是社会进步的表现,有很多人富了以后,还为农村、为乡村带来了现代文明,带来财富和金钱。没有这种分离,就没有聚合的欢乐。

调查

凤凰网资讯年终策划《你赶上了》调查

 

1.你对于这个时代有何感觉?
  失望。
  愤怒。
  满意。
  享受。
  没感觉。
 

 

2.你认为要赶上时代步伐的最重要条件是?

有钱。

有权。

有后台。

公平的竞争机会,更多的选择权。

不好说。

分享到: 凤凰微博 人人网 开心网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作者:夏学銮 编辑:陈书娣
凤凰网文化
文化图片文化视频
最热万象VIP
[免费视频社区] 锵锵三人行 鲁豫有约 军情观察室 更多
 
 
·曾轶可绵羊音 ·阅兵村黑里美
·风云2加长预告 ·天亮了说晚安
·入狱贪官菜谱 ·刺陵精彩预告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