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誉为“当代中国的加缪”,昨日凌晨突发脑溢血逝世,有人称:史铁生之后——
谈生是奢侈,谈死是矫情
在与病魔斗争了30多年后,著名作家史铁生因脑溢血发作,昨日凌晨3时46分在宣武医院离开人世去往天国。这是2010年最后一日,本来再过四天,就是他60岁的寿辰,但他已来不及接受亲友们的生日祝福。依据史铁生生前多次重申的意愿,他的部分器官已经捐赠,且不举行遗体告别仪式。
捐赠肝脏移植给另一病人
史铁生家住朝阳区金台路,作为他的邻居、好友,作家王耀平见证其走完人生的最后一程。王耀平说,前天早晨9时,自己给住在对面楼房的史铁生发短信说去看望他,到了后两人聊了一小时,当时史铁生的身体状况还不错。“11时左右,他按正常规律去医院做透析,并没什么问题,但有点头晕,拉回家后感到头晕得特别厉害。家人马上叫救护车送往朝阳医院,下午他已经昏迷过去,被确认为脑溢血。”王耀平说,医生说要开颅吸血,但实际上史铁生已经不行了。
当晚8时多,从宣武医院来了一位医生,史铁生生前跟医生有一个约定,也就是死后将捐献出自己的器官。“从朝阳医院转移到宣武医院抢救,戴上呼吸机维持生命,最后在昨日凌晨3时多去世。”王耀平说,之后史铁生被转往另一家医院,捐献出肝脏,据称已确定一位病人进行器官移植手术。“根据史铁生的心愿,还要捐出眼角膜、心脏,但因为他长期透析,这两个器官已经受损不能移植了。”
“我们聊天的时候曾经常谈到死亡,史铁生说不喜欢搞遗体告别仪式,他的爱人陈希米也倾向于不搞仪式,家中也不设灵堂。”王耀平说,史铁生很乐观,对生死早已看得很透。离史铁生60寿辰还有四天,王耀平特意提前准备了一件礼物“拉子”,可让他带在身边听蛐蛐叫。在史铁生弥留之际,他把这件礼物塞到了自己称为“铁哥”的手里。“这是他唯一的生日礼物。”王耀平声音哽咽。
病魔缠身每周三次透析
史铁生是当代文学史上非常有影响的一个作家,也是一位令人敬佩的作家。1951年生于北京,1969年响应号召下乡插队务农,插队的地方就是延安地区的清平湾。1972年一场大病导致史铁生双腿瘫痪。在21岁生日这一天,他住进医院,从此再也没有站起来。1974年他被安排进了北新桥街道工厂工作,一直到1981年因为急性肾损伤而停止工作回家疗养。在街道工厂的七年间,史铁生就开始了文学创作。
因为患有严重的尿毒症,后来史铁生每周必须作3次肾透析。为避免加重肾脏负担,他在日常生活中还不能多喝水。而每次透析,在透走毒素的同时,史铁生体内的营养也被透走,让他感觉异常疲劳。史铁生坚强的意志使他的医生都为之所动,以至有人宣称:“史铁生之后,谈生是奢侈,谈死是矫情。”
作家刘庆邦跟史铁生有二三十年交情,得悉他去世感到十分悲痛。“我和夫人经常去看望他,他是非常坚强的作家,透析做了十几年,一般人承受不了这么大的痛苦。”刘庆邦说,2010年年初,史铁生就因肺炎住进医院抢救,救了过来,身体却变得更加虚弱。之后“他躺在床上,连轮椅都坐不了,书也不能看,但脑子里有想法,他就用手机记下来。”
实际上,史铁生的生活很困难,一年仅透析就要花费十万元左右,多亏市委宣传部、北京作协等部门承担了这部分费用。“他的住宅一直很小,两居室的楼房。他没有积蓄,就是有一点稿费,没有其他收入来源。爱人在出版社工作,收入也不高。”资深评论家解玺璋介绍,史铁生对物质生活没有太多要求,想得很透,尽管写的作品很沉重,但活得比较乐观、轻松。
被誉为“当代中国的加缪”
从1983年发表回忆知青生活的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开始,史铁生成为了当代文坛上获得瞩目的一位重要作家。对于他来说,生命的意义更加特别,在他的作品《我与地坛》、《务虚笔记》、《病隙碎笔》、《我的丁一之旅》中,思考着生与死,残缺与爱,苦难与信仰,写作与艺术等重大问题,并展现他如何在生活中活出了意义。
“在他们这一代作家中,史铁生是出类拔萃的,对文学的坚持连其他健康人都比不了。他执著探讨生与死的问题,对人生的思考比较深入。”解玺璋感叹不已。“他坚持创作很不容易,他是非常纯粹的作家,可用伟大来评价。”刘庆邦认为,史铁生在文学创作和生命哲学探讨上很有成就,对生命的追问在中国作家中最深刻,代表了中国作家的良心和一种精神高度。
在今天普遍追求娱乐的文化氛围下,史铁生探讨生命哲学,又是孤独的。“他把文学分为通俗文学、严肃文学和纯粹文学三种,他追求的是纯粹文学。”刘庆邦说,史铁生在此做出了自己的贡献。知名批评家崔卫平则认为史铁生是“当代中国的加缪”。“他是少有的思想性作家,他的作品可以推荐给儿女,他是精神上的兄长,我们的加缪。”崔卫平说,史铁生像法国作家加缪一样,一直意识到生活的荒诞,但没有走向虚无主义,而是追问存在的意义,这一点非常可贵。
众亲友读者自发寄哀思
史铁生没有子女,爱人陈希米身体也不好,心情悲痛,不愿多说,只转告亲友及读者:在之后的适当时间,将以适当的形式对史铁生的离开表达追思。北京作协副主席李青说,陈希米长期照顾史铁生非常辛苦,希望大家暂时不要去打扰她。至于史铁生的追悼会到底怎样布置,目前还没有确定。
虽有残疾的身体,但史铁生从未被命运击垮,他的作品更是感动、鼓励了无数读者。当去世的消息一经传出,成千上万的读者自发在网上留言表达哀思。“《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我读过无数遍感动过无数遍。那优美的文笔很难想象是从一位截瘫患者笔下流出。先生走了,天堂里再不用与疾病作斗争了。”“先生的影响太深了,从来没想过先生会走。地坛里玩耍的那个孩子,回去了!”“史先生走了,但他对生命意义的思考已经成为一笔非常重要的社会财富永远留了下来。”
读者的众多留言令人感动,作家圈的友人们也各自寄表悼念之情。解玺璋特别为史铁生作一首七律:无端岁末却惊风,忽报长天送铁生。命若琴弦成绝响,病隙随笔道分明。清平岁月清平过,寂寞风光寂寞僧。到老欲说灵魂事,金台遥对细无声。史铁生的人品及作品,皆含在诗中。对于死亡,史铁生早就说过:“死是一件无须乎着急去做的事,是一件无论怎样耽搁也不会错过了的事,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如今,这个“节日”在北京寒冷的冬天降临。
本报记者 周南焱
生平简介
史铁生1951年1月4日生于北京,年轻时双腿瘫痪,后来患肾病并发展到尿毒症,一直靠透析维持生命。1979年发表第一篇小说《法学教授及其夫人》。成名作是《我的遥远的清平湾》,获1983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小说《老屋小记》获首届鲁迅文学奖。2002年,他获得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杰出成就奖。其著名散文《我与地坛》影响最大,感动了无数读者。史铁生还创作了电影剧本《多梦时节》、《死神与少女》等,并在国内外获奖。
分享到: | 凤凰微博 | 人人网 | 开心网 |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 ||
作者:周南焱 编辑:陈书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