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文学祖母——多丽丝·莱辛的金色笔记

2013年11月18日 03:26
来源:人民日报——大地杂志

瑞典文学院授予多丽丝莱辛诺贝尔文学奖的理由是“她用怀疑、热情、构想的力量来审视一个分裂的文明,她的史诗性的女性经历。”美国评论家豪称莱辛为“人类关系的考古学家”。

她的《金色笔记》为人们提供了女性生活的“一个胚胎,几乎是一个临床案例”。我们该怎样生活呢?那就是:尽量保持自我,适当与现实妥协。

当年,由于《金色笔记》传达出女人的某种激愤和攻势,莱辛曾被人抨击为“雄性”。多少年过去了,她还在自嘲,说随着年龄的增长,她已经变得越来越像男人。然而,当她在美国的一次讲座中表达对女权主义的反感时,有读者质疑:“既然如此,你怎么解释《金色笔记》对妇女解放运动的影响?”莱辛立刻说:“这难道不足以说明,我毕竟是个女人吗?”

有朋自英国来,说不列颠人对诺贝尔文学奖向来兴趣不大,他们看重的是自己的布克奖,尽管英伦作家的伟大创新与贡献得到瑞典方面的激赏而频频折桂。2001 年奈保尔和2005 年品特得奖的时候,电视上也就一闪而过而已;可今年多丽丝莱辛(Doris Lessing )得奖,媒体的反响却超乎寻常的热烈,因为是多丽丝莱辛!

英国人很喜欢莱辛,对他们来说,她是文学巨匠,更是母亲、祖母。这个已88 岁高龄、爱穿普通家居服和“波希米亚”风格蓝色长裙的女作家,看上去和普通的英国老太太没什么两样。然而,在其漫长而复杂的文学生涯中,她是怎样穿越非洲那一望无际的大草原,走过伦敦那史诗般曲折的街道,甚至到达那高处不胜寒的外太空,成了“当今英国在世最伟大的作家”、“人类关系的考古学家”的呢?这恐怕又是一个美丽的“抵达之谜”。

非洲 野性的呼唤

在1994 年出版的自传第一卷《我的皮肤之下》里,莱辛回忆了自己前30 年的经历,即从1919 年在波斯出生到1949 年去伦敦这段时期的生活。

莱辛说,她生命的行程甚至在出生前就开始了。一个英国男人、波斯(今伊朗)帝国银行的职员,在一战中不幸受伤成了瘸子。住院时一位护士对他照顾有加,这位护士也是英国人,恰好在战争中失去了恋人。于是两人同病相怜,谈起了恋爱????这就是莱辛的父母。但他们没有想到,这种带有自我牺牲般的结合,会给世界造就一个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1925 年,他们全家被“忽悠”去了英属殖民地南罗得西亚( 现津巴布韦) ,说是种玉米能发大财,结果可想而知。小女孩在原野上奔跑,在灌木丛中长大,从小就知道怎么照看小鸡,怎么给猫狗喂食。这并不是一件小事,因为光是猫就有40 多只,猫多了还会吃鸡????可妈妈不希望她太野了,想把她培养成一名淑女,因而对其严加管教,把她送进修女学校。后来,她又被送到索尔兹伯里的一所女子高中,但没多久,13 岁的莱辛就退学了。然而,从伦敦寄来的大量书籍滋养着她,早期的阅读包括狄更斯、司各特、史蒂文森、吉卜林等人的作品,后来又有劳伦斯、司汤达、托尔斯泰和陀斯妥也夫斯基。

为逃避妈妈的管制,15 岁的她离开家,找到一份当保姆的工作。这个时期所发生的一件事情,从心理学的角度,对莱辛后来走上创作之路产生了较为重要的影响,那就是,一天夜里,一个内兄爬到了她的床上,笨拙地吻了她????对性的渴望和困惑,以及罗曼蒂克的幻想,从某种程度上刺激了莱辛的灵感,于是她写了一些短篇小说,有两篇发表在南非的杂志上。

情感丰富的莱辛结过两次婚。一次是19 岁时嫁给弗兰克??威兹德姆,生了一双儿女。她感到自己像是在坐牢,精神分裂得很厉害,于是便有了“抛夫弃子”的大逆不道之举。后一次与政治有些关联,当时她加入了索尔兹伯里一个左翼俱乐部和共产主义小组,原因在于“左派是这个镇上唯一具有道德力量的人,只有他们理所当然地把种族隔离看作洪水猛兽”。弗里德??莱辛是左翼俱乐部的负责人、一位来自德国的马克思主义者,莱辛和他于1945 年结婚,生了儿子彼得。这段婚姻最终也解体了,只留下一个著名的德国姓氏。

在莱辛的小说中,某些女主人公在失去情人或丈夫之后,生活往往四分五裂,显然作者本人并没有这样,她坚强、独立,能够把握自己的命运。正因为如此,她在1949 年带着幼子和《青草在歌唱》的手稿,离开了非洲这块热土,去伦敦寻梦,从此开始了她职业作家的生涯。

探索人类灵魂和情感的“裂缝”

莱辛向来拒绝这样的观念:女人应该为了家庭和孩子、为男人放弃自我。她因而被很多人定位成一个女性主义作家。尤其是她1962 年出版的小说《金色笔记》,更是被女性主义者奉为《圣经》,尽管她本人完全否认《金色笔记》是为妇女解放而作。

小说主人公名叫安娜??伍尔夫,和写作《自己的房间》的现代小说大师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姓氏同音。这是一位渴望自由生活的女性,也是一位作家,可以说是莱辛的某种变体。不过,“自由女性”并不自由,有时候宣称不再与男人来往,对性已不抱希望,但最终发现自己内心深处的感情——真正的感情,仍然与某个男人联系在一起。摩莉的儿子汤姆就这么对安娜说:“你身上的一切都是分裂的。”所以才找精神分析师,才把自己经历的一切分门别类记在4 个笔记本上。我们且不说作品放射性的结构对现代小说艺术的丰富,也不说它对时代氛围的完整把握、百科全书般的睿智渊博,光是这种对现代人自我分裂命运的揭示,就足以说明这部作品为什么会得到那么多读者(包括男性读者)的认同。

《金色笔记》美国版的编辑回忆道,由于莱辛当时在美没有知名度,该书初版只印了6000 册。“但这是很正确的6000 册,因为凡是读了这本书的人,都像通电一般被击中了。”

英国《卫报》今年2 月有关莱辛的一篇文章,其标题就是:“哲人和讲故事的人。”因为莱辛就是极少数的能告诉我们该怎样生活的当代小说家,她的《金色笔记》为人们提供了女性生活的“一个胚胎,几乎是一个临床案例”。我们该怎样生活呢?那就是:尽量保持自我,适当与现实妥协。

作为作家的莱辛,虽然探讨女性问题,但并不高喊,也不开战,更不闺怨,而是用大胆而细腻的笔触,表现女性追求独立的内心矛盾。所以她说:“我与女权主义毫无共同之处。”

莱辛有一个短篇《唯一例外的女人》,描写BBC 一个男记者追求他的采访对象,一位颇有成就的女舞美师。她费了很大劲也没能摆脱他,后来只好和他上了床,主要是因为他一厢情愿的拥抱实在让她太难受。“我不想再来那么一次了。那么,好吧。”结果他不仅没有丝毫胜利感,还差点失去了性能力。事后他吹嘘自己征服了1000 个特殊的女人,女舞美师说:“好啊,我希望在你那张名单上至少有我的一席之地,哪怕是出于礼节。”一种少见的理性和冷静,让人感受到知识女性的独立人格。

美国评论家欧文??豪称莱辛为“人类关系的考古学家”,这个评价十分到位。的确,莱辛一直在探索人与人的关系,如黑人与白人的关系,男人与女人的关系,女人与女人的关系,女人与事业、家庭的关系????也可以说,她一直在探索人类灵魂和情感的“裂缝”。

莱辛在2007 年发表的最新小说名字就叫《裂缝》,这是一次十分有趣的探索,因为莱辛在这部只有200 多页的小说中,讲述了一个人类起源的寓言故事:在远古时代,人类最早出现的时候只有女人,都是单性繁殖。那时女人的外貌就像海洋生物,她们住在海岛的悬崖边,那深不见底的洞穴的裂缝里,所以自称“裂缝”。这也是在暗示女性的生殖器官。这些“裂缝”后来生出了和她们不一样的小孩,前面有一个管子(暗示男性的阳具),于是称这些小孩为“水管”。女人们觉得自己生的是怪物,很恐慌,便将他们从悬崖上推到海里去。可是并没有斩尽杀绝。活下来的男孩开始用鱼贿赂老鹰,请它们把那些被推下海的男孩叼过来,慢慢地,在岛屿的内陆里,就聚集了越来越多的“水管”????就这样形成了最早的一男一女两个族群。而这些故事、传说,都是通过一个罗马帝国的参议员,在发掘过往的史料中叙述出来的。在这部作品中我们看到,远古时代的男人就富于进取、敢于冒险,他们发明了火,还造船出海、打猎、造房子,等等,而女人却是躺在岩石上的海洋生物,显然非常被动。《裂缝》出版后令不少人,尤其是尊她为女性主义经典作家的人大失所望。波伏瓦曾说:“女人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形成的。”这就否认了男女之间的差异是天生的、天然的,进而推翻了男性对女性的支配与奴役是再自然不过的理论。而《裂缝》似乎给人这样一种印象:男女之间的差异,所有的一切都是由生理条件决定的。所以,与《金色笔记》彰显女性的自由和独立相比,有人认为《裂缝》是一种倒退。

特别的猫和特别的人

伦敦北部,西汉普斯泰德,一幢典型的英国式住宅,莱辛在这里居住了多年。2001 年1 月,我在负责报纸文化版面时,曾约请中央电视台驻英国记者李庆庆登门采访莱辛。在后来发表的长篇访谈录里,记者特别提到莱辛家有只大黑猫,“正躺在地上犯懒,看到有客人来,它只是睁开眼瞧了一下”。莱辛告诉记者:“这是一只怪猫,它有过痛苦的经历,它非常不愿洗澡????”人们后来多次在电视上看到这只著名的猫,甚至在今年6 月威尔士干草图书节莱辛做讲座时,这只猫也在台上昏昏欲睡。

莱辛爱猫可以说到了痴狂的地步,从波斯(莱辛3 岁时养了第一只猫)到伦敦,她一辈子都在养猫。1967 年,她还出版了一本非常有意思的书《特别的猫》。

莱辛小时候在非洲长大,前面说到他们家养了40 多只猫,那是因为农场老鼠太多。除了家猫之外,外面还有野猫,野猫在外面叫唤,家猫就受到诱惑:原来外面还有这样一些猫,不是像我这样生活的。于是有的家猫就跟着野猫跑了。在莱辛伦敦的家里,她养过两只有泰国血统的猫,一黑一灰,完全是两种不同的个性:黑咪咪忠厚老实、沉默忍耐;灰咪咪娇气十足、盛气凌人。灰咪咪是一只很漂亮的母猫,她从小就知道自己可爱,所以骄傲得就像一个美丽的女人一样,仿佛总在对着某个隐形镜头搔首弄姿????以分析人与社会见长的莱辛,把猫写得就像人一样。然而,她笔下的猫是人,又不完全是人,因为猫毕竟是猫当我们把它当成自己的家庭成员,向它倾诉心事、寻求安慰的时候,当它兴致勃勃地观看人世间的一切的时候,它究竟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我们始终无法知晓。

除了爱猫,莱辛这位可敬的老人还表现出很酷的一面。在接受中国记者采访时,她有些孩子气地说:“那些说小说会灭亡的人,完全是出于嫉妒,因为他们写不出来。”有人说,到了莱辛这样的年龄,很难说会不落伍。但是人们看到,无论是接受媒体采访,还是回答读者提问,她接招、回应,所表现出的言辞的机警、睿智和幽默感,完全显示出这是一个鲜活、永不停息的大脑。对自己的崇拜者,莱辛也并不迁就,要是提问不靠谱,她照样会说:“你这个问题没有一点感觉。”(文/周晓苹)

[责任编辑:胡涛] 标签:莱辛 裂缝 文学巨匠
打印转发
凤凰新闻客户端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