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回忆不仅仅关乎怀旧。那些零散却又清晰 的片段就像是一面面镜子,映出每个人和这个社会曾经的一瞬。在镜子中,我们看到更 多的是现在甚至未来的自我形象。
从大众文化的视角观察,改革开放30年的流行史, 是一场持续了30年、依然在继续的文化狂欢,我们的笑容和泪水都无保留地献给了它。 或许乐在其中,或许精疲力竭,不论你是谁,这30年的大众文化,都不得不与你有关。 “改革开放30年流行记录”是凤凰文化为读者带来的又一个惊喜。希望通过梳理文化生 活的脉络,这组系列文章能为读者提供回忆和思考的契机。30年来,那些人、那些事, 究竟怎样改变了我们的生活?
1983年5月3日,共青团中央在人民大会堂召开的庆祝“五四”青年节64周年座谈会上,张海迪同周怡亲切交谈。 孟昭瑞 摄 新华社 发
文:黄广明
“文革”期间,全中国人只有一个偶像,便是毛泽东,林彪曾想与这个偶像争辉(无论是主动的还是被动的),结果逃不了折戟沉沙的命运。
改革开放后,这座惟一的神像逐渐坍塌,代之以无数民间的、非政治的、才智型励志型娱乐型偶像。
上世纪八十年代以降,官方几乎每隔几年都要推出一名英模人物,供全国人民学习,比如史光柱、赖宁、孔繁森、李素丽、徐虎……其中影响最大的,还是1983年推出的张海迪。
1955年出生的张海迪五岁时因患脊髓血管瘤,高位截瘫。她因此没进过学校,童年起就开始以顽强的毅力自学知识,先后自学了小学、中学和大学的专业课程。张海迪15岁时随父母下放聊城莘县一个贫穷的小村子,但她没有惧怕艰苦的生活,而是以乐观向上的精神奉献自己的青春。在那里她给村里小学的孩子们教书,并且克服种种困难学习医学知识,为乡亲们针灸治病。在莘县期间她无偿为人们治病一万多人次,受到当地群众热情赞誉。
1983年5月,中共中央发出《向张海迪同志学习的决定》,邓小平、叶剑英、李先念等国家领导人先后为张海迪题词。那一年,张海迪获得荣誉无数,而她的事迹,也伴随着她的电视演讲走进千家万户。
在张海迪被宣传得最厉害的时候,她生活不得安宁,“每天收到的信,都是用麻袋来装的,一麻袋一麻袋地送到我的单位,送到我的家里,那个时候一点没有办法,而且在我家里,就是成批成批的人,多则上百,少则几十个,或者是几个人,每天都去,‘我们一定要见见海迪,我看她一眼行吗?’”
当年张海迪的影响力,似乎只有“文革”前树立的另一道德人物——雷锋能等量齐观。
张海迪风行全国与她本人事迹确实感人有关,也与官方舆论机器的大力宣传有关,不可否认,也与改革开放之初精神生活单调、处在“偶像的清晨”有关,为数不多的几个英雄人物一经宣传,就能感动全中国。
当然,这种情况正随着国门开启慢慢改变。在张海迪前一两年,一个叫觉远的《少林寺》和尚造成的影响力似乎更具爆炸性和生命力,此外还有邓丽君,罗大佑,《加里森敢死队》中那些亦正亦邪的美国大兵们,以及通过1983年首届央视春节联欢晚会传播开来的歌星影星们。
偶像的多元背后是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的多元。在改革开放之初,中国相当一部分青年和青少年向世人展现了他们压抑已久的青春活力,其作为一方面表现为破坏力,1983年前后社会治安形势明显恶化,盗窃抢劫强奸寻衅滋事等违法犯罪行为猛增,这成了邓小平发动1983年下半年“严打”的直接原因;另一方面,也表现为挑战传统与世界接轨的勇气,比如两性关系的开放,恋爱形式的大胆,接吻、跳舞、聚众HAPPY——这些在今天看来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但不幸的是,他们中的相当一部分人被扩大化的“严打”打击了,流氓罪当年就像一个筐,什么事情都可以往里面装,无数有活力有前途也有不少缺点的青年因此锒铛入狱,甚至失去生命。当年的影星迟志强入狱就是一例。
在1983年“严打”中,一个王姓女子因与10多名男子发生性关系而以流氓罪被判处死刑。面对死刑判决,这王姓女子说了这么一段话:性自由是我选择的一种生活方式,我的这种行为现在也许是超前的,但20年以后人们就不会这样看了。
一语成谶。在20年后的今天,尽管性自由仍未成为主流的社会道德,但人们对于性行为已经宽容多了。在刑法中流氓罪已经取消,与多人发生性关系,只要不妨害公共秩序,连犯罪也构不上了,更不用说判处死刑。从这个意义上说,木子美们真是赶上了好时代。
今年,改革开放30周年,行之多年的“严打”已被摒弃数年,当年的青年偶像张海迪,也已过了知天命之年。
那一年
我们流行这些……
1、中国特色的西服。当时的西服没有用领肩熨压机压过,所以穿起来总有一种马褂的感觉。而且,看上特蠢的是,穿西服者总保留着袖口上的商标,脚上还赫然一双布鞋。
改革开放30年流行记录:
编辑:
邓东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