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流行记录:译制片比如今美剧牛多了
2008年10月31日 10:29凤凰文化综合 】 【打印

编者按:回忆不仅仅关乎怀旧。那些零散却又清晰的片段就像是一面面镜子,映出每个人和这个社会曾经的一瞬。在镜子中,我们看到更多的是现在甚至未来的自我形象。

从大众文化的视角观察,改革开放30年的流行史,是一场持续了30年、依然在继续的文化狂欢,我们的笑容和泪水都无保留地献给了它。或许乐在其中,或许精疲力竭,不论你是谁,这30年的大众文化,都不得不与你有关。“改革开放30年流行记录”是凤凰文化为读者带来的又一个惊喜。希望通过梳理文化生活的脉络,这组系列文章能为读者提供回忆和思考的契机。30年来,那些人、那些事,究竟怎样改变了我们的生活?

这同样是一个无法复制的时代。30年来,上海译制片厂的辉煌时代带给观众无数经典影片,同样见证了时代的变迁。《佐罗》、《大篷车》曾经让上世纪80年代电影院一票难求,盛况空前。《大西洋底来的人》、《加里森敢死队》则让没有其他综艺节目可看的电视观众同样不寂寞—那些迷人动情的声音,似乎就是收视率的保证。

译制片比如今美剧牛多了

听今天的年轻人谈对美剧的着迷,我常常会流露出一丝的不屑。这不屑的原因简单,比起我们年少时痴迷癫狂的劲道,他们差得远了。

1980年,我11岁,已俨然成了美剧的忠实粉丝。那时没有美剧这个说法,统称为译制片。记忆中,我认识电视机的同时,第一次接触的连续剧就是美剧《大西洋底来的人》。那时的电视,对我来说,是一件高贵、神秘的圣器,基本上可用顶礼膜拜来形容我看电视的感觉。那个年代电视台也很小气,连续剧一周只播一次,我当时觉得一星期好像只为这个晚上而活着。到了要播出的那天,一整天心情都特别好,想到又要见到麦克·哈里斯了,心中就无比兴奋。潜水艇、实验室、各种科学仪器,许多陌生的生物学和医学名词,这些新奇的事物都让人充满向往。科学的力量第一次以故事的方式打动了每个人。还有美丽的玛丽博士,第一次让人们发觉原来知识女性可以如此可爱、洒脱,她与麦克一直都未挑明的情感,让人回味无穷。

《大西洋底来的人》之后,电视就开始播《加里森敢死队》了,仍然一周播一次。这更是一部让男孩子热血沸腾的片子,讲述二战中一支由囚犯组成的敢死队在加里森中尉带领下如何把第三帝国折腾得鸡飞狗跳的故事。剧中人物个性鲜明,个个都有拿手绝活,讲话幽默风趣,暗含挖苦。

囚犯也能成为英雄,这对当年的社会观念,可以说是极具颠覆性的。在此之前,好人坏人在影片中从来泾渭分明,很少像这部片子,展示了如此复杂的人性。从那以后,我开始暗暗崇尚血液中的野性和力量,也是从那时起,我认为男人间打打架是一件无所谓的事,对犯人也没有过去那么坏的印象了。记得很长一段时间,班里的男同学,大多都人手一把水果刀,没事就像片子里的酋长那样练飞刀,碰到树杆或无人看管的木门,就一刀飞过去。那时听说稍大一些的孩子,还在街头成立了各种敢死队,抽烟喝酒,寻衅闹事,甚至模仿片子中的连环盗窃。那个年代虽没有酷这个词,但《加里森敢死队》里的戏子、酋长等无疑是我们心目中最酷的形象。他们吊儿郎当的姿态,他们乐观豁达的心态,他们自由野性的生命力,都成了我们在成长过程中理解男性力量的源泉。此片后来没播完便被停播了,让大家好一番心痛与气愤。据说,1980年代初刑事案件增多和1983年的严打与此片的播出有关,现在我渐渐相信了这个说法,如果不是我当时还小,说不定也会受此片蛊惑走向街头的。

1980年,译制片《佐罗》也公映了,这更是一部宣扬侠义的电影。这部电影和《加里森敢死队》一样,都是由上海电影译制厂配的音,也是从那时起,童自荣、乔榛等人的声音成为我们看译制片首选的声音。那有着异国风情的嗓音,让人神往。

如今回忆起来,1980年真是奇妙的一年。我无法想象,假如中国当年没有引进这几部片子,中国人的精神状况会发生怎样的变化。但可以肯定的是,那黑白荧屏中摇曳的影像和人声,确实对当年的民众生活和思潮产生过重大影响。因为那个年代没有别的选择,所以它的影响力也是无法估量的。人们从那新奇刺激的视觉震撼中,开始了对身边生活的思考。那年的娱乐业还是一个初生的婴儿,却留下了如此鲜活、生动的记忆。

改革开放30年流行记录:

1978流行记录:不良少年引领时尚

1979流行记录:商业广告粉墨登场

<< 前一页123后一页 >>

匿名发表 隐藏IP地址

   编辑: 邓东升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