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流行记录:商业广告粉墨登场
2008年10月30日 11:06凤凰文化综合 】 【打印

编者按:回忆不仅仅关乎怀旧。那些零散却又清晰的片段就像是一面面镜子,映出每个人和这个社会曾经的一瞬。在镜子中,我们看到更多的是现在甚至未来的自我形象。

从大众文化的视角观察,改革开放30年的流行史,是一场持续了30年、依然在继续的文化狂欢,我们的笑容和泪水都无保留地献给了它。或许乐在其中,或许精疲力竭,不论你是谁,这30年的大众文化,都不得不与你有关。“改革开放30年流行记录”是凤凰文化为读者带来的又一个惊喜。希望通过梳理文化生活的脉络,这组系列文章能为读者提供回忆和思考的契机。30年来,那些人、那些事,究竟怎样改变了我们的生活?

1979年春节,久违了的第一条广告

“广告的出现犹如一声长笛,标志着中国经济的巨轮开始启航。” ——1979年的春节,压抑多年后,中国观众终于收看到了第一条电视广告!当时《大公报》一名记者为此发表了评论。 1979年春节,中国人终于在电视上看到了久违了的第一条广告。

作为营销最主要的手段之一,广告在上个世纪20年代的上海就非常繁荣,鳞次栉比的户外广告牌和招贴画成了当年十里洋场的重要标志。但是文革十年,所有的广告业务都被看成“资本主义的生意经”而被明令禁止,扫进了“历史的垃圾堆”。

为了探寻1979年前后广告业恢复的情况,记者多方拜访了当年获准可以经营广告业务的两家公司——上海广告公司和北京广告公司,回顾了那段永远无法忘却的历史。

“中国可以搞广告吗?”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沉寂了10多年的广告人再也坐不住了,他们预感到,终于能够让他们干一番大事业。当时,中国真正有能力有规模经营广告业务的公司主要是两家——上海市广告公司和北京市广告艺术公司。

上海市广告公司于1962年成立,是新中国第一家广告公司,在文革期间更名为上海市美术公司。10年中,主要只能画一些红色宣传画;而北京市广告艺术公司的前身北京市美术公司,文革期间惟一的工作是负责更换天安门城楼上的毛泽东画像。

1978年6月,原上海市广告公司总经理王庆元着手成立了广告恢复6人小组,南征北战进行调研,充分做好了重新开展业务的准备工作。1979年1月14日,当时在上海广告公司外贸设计科工作的丁允朋在《文汇报》上发表了一篇《为广告正名》的文章,引起了极大的震动。文章完全扭转了以前人们认为广告是“摆噱头、吹牛皮,资本主义生意经”的观点,被认为是新中国广告业恢复的第一声号角。丁允朋回忆,文章刊登后很多外国记者闻讯赶来采访他,他们都很惊奇:“你们可以搞广告了吗?”都认为这是中国改革开放的一个信号。

这篇文章刊登后没多久,1979年1月25日,上海市电视台立即向上级部门打报告要求在电视台播出广告,没想到报告第二天就批下来了!于是上海电视台马上与上海广告公司联系播出广告。王庆元回忆,当时本来准备播出上海市药品公司的广告,但是考虑到播出当天是农历春节,所以改成了“参桂养容酒”。可能完全是历史的巧合,当天恰好也是邓小平同志访美第一天。

压抑多年,中国观众终于在1979年的春节,收看到了第一条电视广告!当时《大公报》一名记者写道:“广告的出现犹如一声长笛,标志着中国经济的巨轮开始启航。”

改革开放30年流行记录:

1978流行记录:不良少年引领时尚

<< 前一页1234后一页 >>
广告   改革开放   1979  

匿名发表 隐藏IP地址

   编辑: 邓东升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