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即兴诗人”石殿峰:《四季歌》曾风靡一时

2012年08月31日 09:54
来源:中新网 作者:郭晓芸

字号:T|T
0人参与 0条评论 打印 转发

他矢志从教,传播近代工农业生产知识,为青海培养了一批工农业技术人才;

他有“即兴诗人”之美誉,创作的《四季歌》《五更词》等曾风靡一时,传唱不衰;

他,就是我省著名教育家、文学家石殿峰。

投师湟源名儒杨治平

石其麟如今年已耄耋,回忆起父亲石殿峰,仍会情难自已。

石其麟说,清光绪初年,因关中大旱,祖父从陕西华阴县举家西迁,一路走来,天水、兰州、西宁,最终在当时非常繁华的湟源落脚,并开了一家药铺谋生。“随着家里几个孩子的出生,祖父决意让家中的孩子通过读书改变命运。因此,待稍长一些,父亲便投师于湟源名儒杨治平,因为聪颖刻苦,成为杨治平的得意门生。”

1919年,石殿峰考入了甘肃省立第四师范学校简师班(原址在今西宁市西大街)。从贫寒之家走出的石殿峰,深知求学机会来之不易,他发奋读书,成绩始终在班里名列前茅。次年,他以优异的成绩从简师结业。

“杨治平学识渊博、执教严谨,并始终为湟源县的教育发展奔走,父亲深受他的影响,从那时便立志投身教育事业,这与杨治平的教诲密不可分。所以,从简师结业后,父亲回到湟源就效仿老师杨治平,在他创办的源源县立小学任主任教员,并在杨治平卸任后,担任了学校的校长,为发展地方教育事业、培养人才作出了贡献。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杨治平去世后,父亲还专程从西宁赶回湟源吊唁,失声恸哭,他对老师的感恩感激之情可见一斑。”石其麟说。

传播近代工农业生产知识

1929年,石殿峰来到西宁,在青海省公报局任印刷股主任,同时受聘兼任青海第一中学、女子师范、蒙藏师范三所学校的国文教员,“白天父亲奔波在各学校授课,晚上到公报局工作。那时的他精力充沛、才华横溢,他的工作能力得到黎丹、杨希尧等人的赞誉。”

1931年,以蒙藏师范教师的身份,作为国内救济事业、社会教育考察事业专员,赴南京、天津、北平、上海、济南、青岛、开封、武汉、九江等地考察。直到1933年,才返回了西宁。“通过这次考察,父亲不仅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与教育学家陶行知、晏阳初、梁漱溟等人的交往,不仅使他们因为志同道合而成为朋友,他们的教育理念也深深影响着父亲,使他颇受启发。在南京,于右任还赠送给父亲上下联条幅:古石生灵草,长松栖异禽。父亲每每回忆起这段往事,都唏嘘感慨。”

解放前,石殿峰在湟源小学、西宁中学、西宁师范、昆仑中学、西宁女师等担任国文教员和历史教员。他备课认真,常在课本书页上下天地之间,用蝇头小楷朱红批点,密密麻麻地写上讲课时备用的资料。他批改学生作文,精批细改,一丝不苟。除了改错别字和病句外,精彩扼要之处,还会圈点不止,还用工楷写上眉批、段落批和总评语。

我省地方文化学者朱世奎早年在青海第一中学就读时,曾有幸受教于石殿峰。“石老师在讲授中国文学发展史的时候,从先秦诸子、两汉辞赋、魏晋文章、唐诗宋词元曲直到明清小说,列举代表作家脍炙人口的典型作品,旁征博引,朗朗上口,最后的结论是中国文学成就辉煌,高峰迭起,丰碑并列,高峰之间是没有高下之分的。这一观点非常新颖,改变了那时学子‘文章越古越好’的片面认识。”朱世奎老先生的回忆充满感情。

1941年日军轰炸西宁,青海职业学校西大厅中弹,大部分教具和机械设备被毁,工科职校一度被迫停办。次年,石殿峰到青海职业学校担任校长。由于当时职校办学得不到社会的重视,加之前后数次分合迁址,办学条件非常差。石殿峰来到学校后,与全校教职员工共同努力,工科添置了缝纫机、毛布织机、织袜机、纺线车等设备和实习工厂;农科开办了实习农场。1944年,增设了高级农艺科。学校课程除设置普通文化课外,工科开设了漂染学、织物原料学、纺织学、工厂管理学等八门专业学科,农科开设了作物学、园艺学、畜牧学、农业经济学等十多门专业学科,为传播近代工农业生产知识、培养工农业技术人才作出了贡献。

与王云阶合璧创作《四季歌》

石殿峰以严谨的治学、渊博的学识、诲人不倦的教学精神得到了学生和社会的称颂,爱好文学的他在从教之余,收集、改编了许多青海民歌,创作了很多歌词,他的文学异禀渐渐显露。

“春季里(么就)到了(者),水仙花儿开,年(呀)轻的个女(呀)儿们踩(哩么)踩青来(呀),小(呀)阿哥哥,小(呀)阿哥哥(呀),托一把手儿来……”

从1943年诞生以来,这首《四季歌》已经传唱了七十年。作为《四季歌》的诞生与流行全过程,省政协原常委周宜逵老先生每每听到这首歌,都会思念故人。他说,《四季歌》并非原生态的民歌,它源于青海民间小调《再等上一等我》。作词是音乐家王云阶、填词则由文学家石殿峰完成。“原歌词以时为序,唱出了一年12个月青海大自然的不同风貌,农民不同时节生产劳动的情景,且演唱速度较慢,带有悲戚怨恨的情绪。经改编后,曲调轻快优美,歌词朗朗上口,一改旧词低沉压抑的情绪。”王云阶用钢琴弹奏,周宜逵试唱后,在场的人无不觉得这首歌的词曲堪称珠联璧合,十分动听。之后,周宜逵在西宁市几所学校中教唱后,《四季歌》就逐渐流传开来,以至传唱不衰,成为深受人民喜爱的歌曲。“更加难能可贵的是,填词是由石殿峰即兴完成的。”周宜逵说。

而对于石殿峰的诗作,我省地方文化学者李逢春先生则是不吝赞美之词。“石殿峰喜爱民间文艺,由他创作的《四季歌》《五更词》等曾风靡一时,传唱至今;他亦擅诗,可惜诗稿大多已散佚,仅存诗十余首,但格律严谨,对仗工稳,都是真情实感的流露。”

“绿杨泉水织郊原,比户森林带小园。硕果繁花看不厌,六街何恤市声喧。”在李逢春先生的著作《青海诗踪》中,辑录了石殿峰的诗作,这首《贵德县治》,不仅描写贵德河阴土地肥沃、树木茂密、水源充沛的自然之美,并以“织”描写贵德美景,生动形象,石殿峰炼词锻句方面的深厚功力更使他笔下的河湟山川美景尤显旖旎。

“积财千万,不如薄技在身”

“小时候父亲对我们的教育很严格,除了教背《三字经》《弟子规》《大学》《中庸》等,每逢有书画展、文艺表演等,都会带着我们去看。虽然他接受的教育是传统的国学,但他丝毫不拘泥,甚至鼓励我们学习工科。”石其麟说,“积财千万,不如薄技在身”,父亲的这句教诲是他受用终生的。

在石其麟的记忆里,父亲回家后,更多的时间是在书房里度过的。“父亲的书房在二楼,只有一个火炉,可他不觉得冷,常常批改作业或看书到半夜。父亲是那个年代少见的近视眼,这与他喜欢读书有关。”

在石殿峰记录藏书书目的笔记本上,他工工整整地写着所藏书籍的书名、作者、出版书局等,“我整理了一下,父亲共有3581本藏书,《经济学辞典》《新闻学论文集》《戏剧写作教程》《中国民族自救运动之最后觉悟》《莫斯科印象记》《中国美术史》《中国音乐史》《国防科学》《第二次世界大战画史》等,史学、周易、小说、艺术等,他都有所涉猎。”石其麟说。

“除了读书累时,父亲还在工作不忙或心情好的时候给孩子们弹上一段三弦,那时候我放了学,回家温完功课,父亲就会弹三弦,那些民间小调在父亲的琴下响起,平日里严厉的父亲也变得慈祥起来,很多时候,我会伴着他的琴声进入梦乡。”

石其麟保存着一套八册《评校音注古文辞类纂》,这是几经辗转才回到他手上的。光阴荏苒,“石殿峰蓉九青海”藏书章的字迹有些辨识不清,但每每看到这套书,石其麟都觉得仿佛父亲就在身边,他的音容笑貌和谆谆教诲愈加清晰。

[责任编辑:徐鹏远] 标签:石殿峰 四季歌 杨治平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分享到:
更多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