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诗人海啸:中国当代真正的诗人不超过100位

诗人应保持自己最基本的艺术良知和道德底线

中国青年报:您认为国内当代诗歌生存状况怎么样?

海啸:当下诗歌生存的环境还是不错的,诗人有很大的写作自由。而且,真正的诗人还是受尊重的。此外,我们国家对诗歌还是非常重视和支持的。

对于中国几千年的文化来说,现代诗歌发展不到百年,还只是个孩子,我们要容许它走一些弯路,对诗歌与诗人要有一种包容的心态。但包容不是纵容,诗人应保持自己最基本的艺术良知和道德底线,即按照自己的内心作诗,不附庸风雅,也不奉承迎合或者违背社会良知。

中国青年报:当下诗人大多能保持您说的这种艺术良知和道德底线吗?

海啸:诗人写作时保持自我很重要,表达自己的艺术主张和情感,不需要刻意迎合当前的文化语境。但诗歌写作应有所坚持,要有基本的语言规范和艺术良知。我反对“废话诗”和“垃圾诗”,当下的诗歌创作不能一味迎合部分读者的猎奇心理和审丑趣味。

在这个时代,有些诗人,包括一些相关刊物,“傍大款”的现象严重,其精神的缺失与苍白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一些诗人觉得只要能出版自己的诗,可以牺牲自己的创作意志;一些出版物也为了自身利益,迎合一些人的口味,不顾及作品优劣。

中国青年报:您为什么想到把诗歌拍成电影?

海啸:电影汇集了图像和声音等媒体形式,能很好地呈现诗歌。这里的“诗电影”不是“诗人电影”,也不是“诗意电影”,它是一种全新的形式,希望能体现诗人内心鲜为人知的心路历程与情感密码,尤其是诗歌本身的文化脉络和历史景深。我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让大众了解什么是好的诗歌,因为现在周围有大量的“伪诗”。在美国,著名诗人艾伦·金斯堡的《嚎叫》已经被拍成电影,在全美各大影院公开放映之后获得了欢呼与掌声。

诗歌解决不了任何问题,但它却是生命暗夜的一缕光线

中国青年报:在当今社会,诗歌的现实意义在哪里?

海啸:在任何时代,诗歌的意义或者功效从未改变过——诗歌是精神的原乡。1995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爱尔兰诗人西莫斯·希尼曾提出:“从某种意义上说,诗歌的功效为零。从来没有一首诗能阻挡住坦克……但从另一种意义上说,诗的功效又是无限的。”我非常赞同他的观点,诗歌解决不了任何问题,但它却是生命暗夜的一缕光线。

对于读者来说,不应该首先想到诗歌能为我带来什么,而应该先想你需要什么。诗歌和音乐有共通之处,它跟人的心灵和情感靠得最近。在你失意、孤独、无助时,当你读到某行诗,可能会获得短暂的安宁、安慰和温暖,这就很好。

中国青年报:有人说,诗歌应该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您怎么看?

海啸:诗歌承担的社会责任并不是特别直接。如果必须要承担,就去承担那些该承担的:光明、梦想和黑夜。

中国青年报:您对诗歌的发展有什么期待?

海啸:对中国诗歌来说,在狂奔了一段时间后,重要的是怎么把断裂的文化链条承接起来,而不是一味跟随西方,怎么潮流怎么走。作为一个诗人,可以缺少知识,但不能没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要有一定的积累。

[责任编辑:何宇达] 标签:诗人 诗歌批评 当代诗歌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分享到:
更多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