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4岁的余光中受聘为北京大学驻校诗人“我不认为诗歌被冷落了”
谈创作
不要总是幻觉自己昨天写的那首诗最好
“我为什么要写诗?”在回答媒体的提问“您如何评价自己”时,余先生却首先抛出了这个问题。
他说:“我不满意30年代的诗,也不满意50年代的诗,我想写自己喜欢的诗。”他思念大陆,魂牵梦萦了20年,于是花20分钟挥洒《乡愁》。这首在华人世界里脍炙人口的诗歌名篇,跨越地域和空间的阻隔,跨越分歧和偏见,引发两岸的情感共鸣,吟唱至今。
写诗源于个人喜好,但诗写得好不好,余先生认为“应该有个公论,不是一个人说了算,更不是自我陶醉。”每每,他写好一首新诗,先摆在抽屉里,存上两个月再看,如果仍然感觉兴奋,才会拿去投稿,因为要避免“总是幻觉自己昨天写的那首诗最好。”
北京大学中国诗歌研究院院长谢冕先生这样评价余光中:他学贯中西,既有学习外国诗歌的经验,又受古典诗歌的影响,把这些糅合在一起,吸收了现代诗歌优秀的成分,是新诗写作的集大成者。
余先生最爱与苏轼“交朋友”,因为东坡居士够豪放也够温柔;不愿与李白同游,因为诗仙没有现实感,是最危险的旅伴;评说杜甫为中国最伟大的难民,整日“苦哈哈,不快乐”;坚信屈原因为“看不开才伟大”,庄子却因为“看得开才伟大”。
前人的诗情才艺聚焦在余先生眼里,可凝结成一条金科玉律:写诗,既要靠感情,也要靠经验。因为,诗歌体现了人生的各方面,“你的经验转一个弯都可以变成灵感。”
如果一位作家感觉写作题材已经枯竭,余先生便认为“是你对生命已经不敏感了”。在他笔下,可写的主题总是很多:年轻人有年轻人的朝气,中年人有中年人的遭遇,老年人有老年人的心得……
诗在这个时代被冷落了吗?
在余先生看来,随着时代的变迁,诗歌有了广义和狭义之分,“一般人喜欢听流行歌曲,流行歌词就是他们的诗”。在台湾地区,郑愁予、三毛和余先生的一些诗作被谱成了歌,很多人在写旧诗,很多人在读唐诗宋词,“整个加起来,我不认为诗歌被冷落了”。
1
2
|
相关新闻: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湖北一男子持刀拒捕捅伤多人被击毙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6:49
04/21 11:28
频道推荐
商讯
48小时点击排行
-
64620
1林志玲求墨宝 陈凯歌挥毫写“一枝红杏 -
42654
2曝柴静关系已调离央视新闻中心 旧同事 -
37237
3人体艺术:从被禁止到被围观 -
28599
4老战友谈王朔:在新兵连曾以“神侃”天 -
21714
5李泽厚5月将在华东师范开设“桑德尔式 -
19652
6作家李翊云推新作 曾称莫言某作品“像 -
15979
7独特而温暖的画作 -
8591
8刘益谦举证功甫帖为真 称上博专家挑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