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诗人与一座湖的故事
俞强的文名与上林湖紧紧关联着。
有位评论家说过:若要读懂慈溪著名青年诗人俞强的诗作,你必须先要读懂上林湖与上林湖的那些瓷片。
上林湖,不但自然风光钟灵毓秀,而且还是名垂史册的越窑所在地,以东汉直至唐、宋,那里曾分布过一百多个窑场,既有官窑又有民窑,国际陶瓷学术界已经称那里为举世罕见的露天青瓷博物馆。上林湖古今往来引得无数著名作家与诗人的惊叹与赞美。且不说古代就说当代,王蒙来过,余秋雨来过,阿来、邱华栋皆来过,我到慈溪的第一站行表上,自然也是上林湖。俞强总是十分热情地陪同一个个文友去他引为自豪的上林湖游览,可见这是一方在他心中无比神圣的圣土。
站在上林湖岸,远眺湖光山色,心旷神怡:“在绿色的氤氲里。”我们强烈感受到了俞强所渲染的“它是一种看不见的气氛,一种摸不到的境界。”“这才是上林湖深藏不露的釉。”尤其是随着俞强沿着上百年来人们从蒿草丛生的滩涂上踏出的小径,走向湖水早已退得远远的湖中,突然惊喜地看到了一堆堆、一片片镶嵌在泥土里的古陶瓷碎片,几乎是目不暇接,太多了像是天上的繁星在眼前闪烁,不过那时我们只是捡了一二片而已,据说后来不少收藏者就靠挖掘这些瓷片发了大财。奇怪的是早已知道这些瓷片价值的俞强,居然目睹大宗财宝若无其事,来了那么多次,他总是“最后让我在越窑遗址上捡一块瓷片吧,就像在水边的山坡上摘一朵野花一样,与大自然一样,满地堆积的文明与历史,仅仅是这种气氛与境界的点缀与陪衬”。原来他到上林湖,不仅仅是为了凭吊历史,缅怀中国青瓷的产地,而是让自己的思想穿越在这些历史残留下青瓷秘色釉的碎片之上。难怪他感叹:“这是我一个人的上林湖。”
俞强说的一点儿也不错,这是俞强的上林湖,所以他才能写出那么多首脍炙人口的为众多行家看重的诗篇,韩作荣、叶延滨、沈泽宜、冯骥才、高洪波、陈超、庞培、柯平、张德强、袁可嘉三十多位评论家的精彩文字曾编成了一本160多页的俞强诗歌评论集,足见他诗歌创作的成就及在中国诗坛的超强的人气。
如果说上林湖给了俞强渊深厚重的历史观,那么杭州湾就给了诗人盈实、广阔的现代感。著名诗歌评论家谢冕在为俞强诗集《杭州湾·大滩涂》所作的序言中说:诗人就站在那海天接合处,站在那水鸟盘旋、帆樯林立的沃土之上抒写他对这个钱塘江通往入海口的所经之地的深情。尽情地抒写祖辈在这里生根开花的一切。他写无数先民从四面八方迁徙而来,生根开花,曾涌动着无限艰辛的土地,写这个创造了辉煌历史、灿烂文明,以及生动着丰盛物产的为之骄傲的家园。谢先生将俞强的诗歌创作极其形象地概括成“贯串着瓷与盐这两个基本意象———海水结成的盐,以及摆放在农家餐桌上和深埋在泥土中的青花碗及其碎片”。无论是写上林湖,还是写杭州湾,俞强诗作的基本色也就是白色与蓝色。蓝色的海、蓝色的天、白色的云、白色的帆、还有江南女子身穿的蓝白相间印花布,农夫与渔人手捧的同样是蓝白相间的青花碗……这二种色彩强烈地渲染了诗人是如此钟情于他足下的这片乡土。综览俞强的所有作品,无不是用全部的激情,从各个侧面、各个层次,展现慈溪这片喧腾着生命活力的土地上的悠长历史和它的正在生长着现实。也可以说,俞强的诗能够打动那么多人的心弦,博得那么多行家的好评,正是基于他的诗行中流溢出的那一股股对于家乡、对于土地、对于生活的纯朴、厚重、真诚的感情。这样的一个在出生十二天就由家人抱到一家农民家里抚养,吮着养母奶水长大的农家娃自然会对乡村寄寓特殊感情,难怪能写出那么多动情的诗文。有一位老诗人曾有感而发地说:俞强的诗既不前卫,也不保守,而且从不去赶什么时髦,坚持走自己的路。这条路就是朴素、真纯,没有过多装饰而显露本色,以及对人生的深入理解。尤可说及的,俞强是一位独立写作的诗人,从不受外界干扰,不属于任何派别,各种不同的写作方式似乎都和他有关,又似乎都无关……二十多年前,从他在一个工厂的文化俱乐部工作,利用业余时间编辑油印的《七叶诗刊》,至今已发表一千多首诗歌,他的多产无疑来自真实的生活感受,而他最大特点就是把生活感受转向对真善美的深入审视,从人生万态中挖掘出诗情与哲理,这就开阔了读者视野、升华了受众的精神境界。很难想象:他从一个纺织厂的辅助学徒工,到自修完大学汉语言文学全部课程,再成为一个优秀诗人,俞强需要花费多少心血,付出多大生活代价。这当然是一位才气十分了得的诗人,早在1984年,宁波文学圈子就流传慈溪有一位小秀才,不仅新诗写得好,古典诗歌功底也不薄,年方弱冠就挑起了为慈溪市峙山公园的大门及部分亭台楼阁撰写楹联重任,写得极具声色,居然令一些老诗词专家拍案叫绝。小秀才乃俞强也。
当我在慈溪与这位在诗耕地上勤勉写作而且颇有收获的青年诗人接触后,深深感到他的成功之路一路走来的千辛万苦。而他始终怀着谦恭的态度,以及对他人的尊重,对文学的尊重,更令我留下深刻的印象。全国那么多诗人、评论家,甚至大家都一致看好他,除了他的诗出类拔萃,充溢着感情与智慧,给人以审美的愉悦和知性的启迪外,还有就是他诚实、本色、坚韧、仗义的为人。生性内向身材修长的他不太爱说话,当他望着你时,眼睛里总流露着关切和善良的光芒。他的外表、衣着普通极了,曾在一次诗友聚会中,一位穿着入时的女性问他朋友柳宗宣,俞强是诗人吗?她不相信眼前这个走在乡镇路上与市民容易混淆的俞强能写出一本本诗集。
这位女士错了,错在以貌取人。她真是有眼不识“泰山”,在他面前的是中国诗坛上的一位真诗人也。几十年如一日,纵然在当今商品大潮、物欲泛滥成灾之际,像俞强这样年纪轻轻的坚守诗歌阵地,又能有几人?好几次,经商的朋友邀请他下海潇洒走一回,都给婉言谢绝了,尽管家境并不富有,但他却说出:我要那么多钱干什么。而且在他近三十岁的那年,谈了多年的女友突然与他分手,下海去了深圳,他只是不无伤感地说了句:“道不同则不相谋。”还是离不开诗歌,离不开慈溪,离不开他的上林湖。我没问过他这段感情,但我相信俞强在那些伤感的日子一定又去了上林湖,他怎会不去上林湖呢!那里有他终生所追求所需要的一份难得的宁静。他在湖上携友冒雨泛舟过,他在雨边草寮里独自品茗过,即使是大雪封湖的日子,湖岸上也有他寻找诗境的脚印。
有相聚总会有别离,临别那天,俞强又将我们带到杭州湾大桥工地,那时大桥已建设成型,在雾气缠绵的海面上如游龙一般蜿蜒到大海深处。俞强告诉我们,一旦大桥剪彩通车,这里海湾不复昨日宁静。新与旧的交替,原始与现代的碰撞,俞强的脸上没有明显地表现他的不安,他看重的是正在日益发生变化的现实生活、当代中国。所以尔后当我们走进一家渔家饭店,大家酒来盏往,也没听到酒后的俞强为失去一个宁静的杭州湾而发出叹息,更多的是对明天的憧憬。也许就在那时,他已开始了后来出版的给诗坛带来惊喜的诗集《杭州湾·大滩涂》的创作。
如今,时光荏苒,与俞强已有好几年不见面了。我想只要我去慈溪,他一定会还是首先带领我去上林湖一游,当然无论哪一个文友上慈溪,俞强都会陪他们游览上林湖,这已成了他的待客之道与交友的保留节目了。因为那是给他诗意人生的“上林湖”,既能让大家享受到山光水色的洗礼,也可让他重拾许许多多时间的包括童年的、青年的碎片。你来我往日积月累,俞强竟然主编出一本厚厚的大书《中国作家眼中的上林湖》。
在俞强家书桌上一直陈列着一只从上林湖边拣来的略有破损的小瓷瓶,陪伴着诗人的工作或写作。他说:尽管瓶口缺了一角,但一想到它来自一千多年前的窑火,是上林湖秘色瓷的姐妹绿,心里就有一片润泽、温馨。同样在我家里的书橱里,也有一块是俞强当年从上林湖边为我拾起的古瓷片,每每看到它,便会想起诗人俞强的演绎了生命的轨迹与奥义的诗,想起他与上林湖的许多故事。
相关新闻: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湖北一男子持刀拒捕捅伤多人被击毙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6:49
04/21 11:28
频道推荐
商讯
48小时点击排行
-
64620
1林志玲求墨宝 陈凯歌挥毫写“一枝红杏 -
42654
2曝柴静关系已调离央视新闻中心 旧同事 -
37237
3人体艺术:从被禁止到被围观 -
28599
4老战友谈王朔:在新兵连曾以“神侃”天 -
21714
5李泽厚5月将在华东师范开设“桑德尔式 -
19652
6作家李翊云推新作 曾称莫言某作品“像 -
15979
7独特而温暖的画作 -
8591
8刘益谦举证功甫帖为真 称上博专家挑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