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处理诗与日常生活的关系是一道难题

2012年01月10日 11:32
来源:南方日报 作者:张闳

字号:T|T
0人参与 0条评论 打印 转发

◎张闳

处理诗与日常生活之间的关系,是当代诗歌写作的一道难题。近年来,围绕着日常生活经验如何在诗歌中呈现,用什么样的语体和站在什么样的立场上来传达,等等,当代中国诗歌界发生过严重分歧,不同立场的人为此争论不休,甚至恶语相向,但问题始终没有得到解决。

袁永苹的诗当然不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而来的,但她却以自己的方式,对这一难题做出了回应。诗对于生活经验的表达,或者像所谓“口语派”那般在琐碎无聊的日常经验的泡沫中沉沦,或者很用心地摆出一副高蹈的姿态,风筝一般飘扬于生活世界的上空。袁永苹显然并不认同当下诗歌界的这几种写作倾向,她在《写作时,应当使用更多的事物词》一诗中,以一种较为温和的方式,对这种种写作倾向做了嘲讽和批评。

不过,在处理这一问题的时候,袁永苹自己倒也没有什么特别的方式。她只是以一种热切的关注姿态,面对周边的生活世界和日常事务,吟咏关于日常的劳动、交谈、行路、静坐和睡眠。无论是流行的“口语派”诗歌降低到日常生活同等水平甚至沉沦至生活之下的抒情,还是高蹈派以华丽言辞的自我装扮,实际上都是刻意的自我标榜。袁永苹的诗歌姿态,在我看来,是一种“高出生活一米”的姿态,既不是爬虫式的,也不是飞鸟式的,与蜻蜓飞舞的高度相当。袁永苹的诗歌路径,是“一条独自存在的小路”。它不是康庄大道,不会有成群结队的人来人往。在当下中国写作界喜好拉帮结派的风气下,这种诗歌是不合时宜的,但对于这个时代的诗歌写作来说,这一点是十分必要的。

一条独自存在的诗歌小路,对于诗人本身来说,是一条“亲切的小径”,“穿过有着红色大门的市中心医院/和肮脏吵闹的集市,新架起的高架桥”,面向每天的生活场景,喧闹而又平常,但那些“淡蓝色的下午”,足以让一个人感受到生活的那些秘而不宣的部分。生活中的这些琐碎事务,却可以唤醒某种沉睡的意义,让人——

……相信这人世间

有某种温暖的事物,

值得你去活。

——《写给马连娜(或另外一个我)》

值得去活——听上去像是存在论哲学中的玄奥命题,但在袁永苹那里,这只是生活的最低目标。袁永苹在另一首诗中,再一次提出“值得去活”的问题——

但愿我能找到

一种古老的因由,来支持活着。

我多么希望,这个秋天的早些时候,

能带来些奇迹给我,预示我一切都是人类所共有的宿命

告诉我值得。

——《秋日尚早》

确实是一个问题。也许是一个古老的人类性的问题,也许只是“漫长而苦闷的一生”。但它却是生活的根本价值。发现这一细小的秘密,值得去给爱人打个电话,告诉他——

亲爱的,那种隐秘是多么难得

人类依靠着它存活下去

——《致爱人》

(作者系著名评论家,同济大学文化批评研究所教授)

[责任编辑:何宇达] 标签:袁永苹 小路 写作界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