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著名作家、诗人马役军:打开他身后的门

2011年10月21日 11:32
来源:抚顺新闻网

字号:T|T
0人参与0条评论打印转发

打开他身后的门

——著名作家、诗人马役军采访手记

马役军近照。(摄于湖南)

    与马役军老师相识,缘于2010年夏天的一次采访。

    去年7月底的一天,接到电视台领导的电话,安排我采访参加抚顺市委、市政府组织的全国名人名家写抚顺活动的马役军。听说他在抚顺只停留3天,领导要求抓紧一切时间,完成采访。 

    几经周折总算联系上了他,但我心里还是不落底儿。七月末的抚顺正值汛期。那天,从抚顺水务局采访结束,衣服也没来得及换,淋得一身狼狈的我,赶往事先约好的采访地点。我一路祈祷,千万别接到临时变动的电话。离约定时间还差2分钟,当我敲响房门的时候,忐忑的心终于放下,但另一种不安又涌上心头。这种不安来自前晚案头的工作,网上搜寻的资料对他的了解。

    马役军出生于抚顺。是名记者,也是著名的作家。他曾担任《中国青年报》副总编辑;《中国改革报》社长兼总编辑、党委书记;现任国家发改委中国体改研究会副会长。作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他可是著作等身,已经出版《黄土地 黑土地》《看着天堂的黑眼睛》《除却南北 未必是东西》等文学作品20多部,400多万字。作为公共政策研究和危机管理研究的专家,他还担任北京大学公共政策研究所的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工商大学等院校的兼职教授。人民出版社出版过他主编的《公共政策学案例――危机与警示的研究报告》,《新华文摘》等转载过他受到中央领导批示的《关于完善国有企业总法律顾问制度的几点建议》《应尽快建立适应我国国情的危机管理体系》等文章。面对集官员、学者、作家于一身的采访嘉宾,没有压力是不可能的。

    然而,儒雅平和的微笑,娓娓道来的马役军,释然了我采访前所有的压力与不安。60多分钟的采访,一个爽朗、健谈、真诚、持重的学者跳出网络冰冷的介绍,如同他的文字一样感染了我。采访的过程很轻松,节目录制得非常顺畅。谈经历、谈哲学、谈人生;述乡情、述创作、述感悟。录制现场,马老师那首《明白》一诗的诗句:“最美丽的风景在故乡,最美好的日子是童年!”深深打动了在场的观众。

    稍纵即逝的采访,过眼云烟的接触,是我们这些节目主持人常有的经历。没想到,今年9月,我们收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文艺之声和北京东城图书馆为马役军主办诗文朗诵会的消息,使我和我的同事又有了一次对马役军更为深入的采访。

    初秋的北京,悬浮着文化古都独有的味道。9月17日,在北京东图剧场,哲学的诗意:马役军诗文朗诵会拉开了帷幕。作为家乡媒体抚顺电视台《沟通零距离》栏目组的我们,第一时间赶到了北京,赶到了现场。那天,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北京日报、北京电视台等十多家媒体的记者都到现场进行了采访。国务院新闻办“中国网”在《视频中国》栏目头条对朗诵会进行了现场全程直播。

    去年的采访马役军的诗曾给我们留下了较深的印象,但这次我们以诗的名义与他在北京相遇,透过诗的窗口,在品味“哲学的诗意”中,对马役军的诗和他的内心世界,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感悟。

    没想到,在今天这个多少游动着浮躁和急功近利氛围的时候,还会有这么多的人喜欢他的诗。朗诵会上午10点开始,还不到9点,四面八方赶来的听众和观众就开始涌入剧场。坐满500多人的剧场,很快就被他的诗和朗诵艺术家的再现所掌控。一个半小时的朗诵会,所有的观众凝神屏气,情绪被每一首诗带动得上下升腾,只有每节结束后如潮的掌声打破鸦雀无声的寂静。马役军用他的诗,与听众和观众进行着心灵的交汇,他用哲学的严谨述说着浪漫,用诗的匕首剥开冷峻的现实,引导着人们参悟人生。

    我随机采访了现场的观众,国家博物馆副研究员陈家新说:“我非常喜欢马役军的诗,他的诗不是无病呻吟,每一首诗都很厚重。我们的生活需要他这样的诗,我们的社会需要像马役军这样的诗人……”

    中国诗歌协会秘书长、著名诗歌评论家张同吾先生对我说:“马役军的诗歌完全能够把深刻的哲思用意象化的方式表现出来,它不完全是一种警句,而是更含蓄、更内在,让人读起来有更广阔的精神天地,使每一个读者都会通过自己不同的人生经验,从中寻找到一种激情,一种人类共同的东西”。

(蔡 昀)

 

[责任编辑:杨程] 标签:马役 他身后的门 作家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