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德国诗人艾兴多尔夫

2011年09月20日 12:03
来源:凤凰网文化综合

字号:T|T
0人参与0条评论打印转发

艾兴多尔夫(Joseph von Eichendorff,1788—1857),德国诗人。1788年3月10日生于上西里西亚拉蒂博尔附近的卢博维茨府邸(现属波兰)。出身古老的贵族世家,信奉天主教。1805至1807年在哈勒大学攻读哲学和法律。在海得尔堡结识了布伦坦诺、阿尔尼姆、格勒斯等浪漫派代表人物,并开始发表诗歌。1810年在维也纳和弗里德里希·施莱格尔交往。1813年解放战争开始,他参加吕楚自由军团任军官,1816年在普鲁士政府部门供职。1831年开始因信奉天主教常受排挤,1844年被迫辞去公职,成为自由作家。1857年11月26日在尼斯去世。

艾兴多尔夫是浪漫派作家,他厌恶资本主义制度,对现实不满,向往旧日美好的生活,渴望返回自然,他是德语文学中最优秀的诗人之一。他的诗富有民歌特色,形式质朴,语言明快,基调乐观健康,与一般浪漫派诗人的朦胧、阴郁和神秘的诗不同。他的诗大多写自然景色,《在一个清凉的地方》、《啊,山谷遥远,山峰高高》等,都是脍炙人口的佳作。他的诗对后世诗人如施托姆、李利恩克龙、海塞等有很大影响。

约瑟夫·封·艾兴多尔夫(1788—1857),德国后期浪漫派诗人、小说家。艾兴多尔夫是德国浪漫派中很有才华的诗人。他曾协助编辑《男童的神奇号角》,深受这部民歌集的影响,他的诗歌大多歌唱森林、河流、田野、山谷、星儿、月亮、夜莺、蓝天,富有民歌特色,质朴自然,乐观明朗。1837年出版的《诗集》(Gedichte)脍炙人口。 

他的长篇小说《预感和现实》(1815)是以歌德的《威廉·迈斯特》为范例写的发展小说,在艺术上不很成功,主要表明作者反对异族侵略,以模糊不清的中世纪的理想来解决现实矛盾的思想。中篇小说《一个无用人的生涯》(1826),写一个农家少年经历了一些近似荒唐的冒险,最后化险为夷,得到意外的幸运的结局。他的“无用人”是指不愿附和现实生活秩序的流浪者,为争取符合人的尊严的生活而斗争,含有深刻的意义。作品中有大量的风景描写和优美的诗歌。中篇小说《迪兰德宫》(1837)写的是法国大革命,批判对贵族的过火行动,歪曲了革命者的形象。此外,他还写过剧本,如《迈耶贝特的兴亡史》(1828)、《求婚者》(1833)。晚年还写了一些学术著作,其中重要的有《十八世纪德国长篇小说同基督教的关系》(1851)、《戏剧史》(1854)、《德国文学史》(1857)。

思乡

你知道,在那边的树丛里

假寐着一种魔幻的力量,

深夜时分,好象在梦里一般,

花园会突然地开始歌唱。

有时透过了寂静的夜空

歌声悠悠地飘到我的眼前

这时我会从心底里

呵,我的兄弟,呼唤着你。

其它人是多么地陌生,

我惊恐地漂泊在异地他乡,

我们愿意一起漫游,

快快向我伸出忠诚的手来!

我们愿意共同迁徙,

直到我们风尘仆仆地

听着古老的魔幻之歌

跪倒在父亲的坟前。

曹乃云译

菩提树旁

心爱的树啊,我能否重新见到你,

我曾在春光美好的梦境里

趁着它那年轻的冲动和欲望

刻下了自己初恋的姓名?

从此以后树枝显得多么惊奇,

顺着坚硬的树干,可爱的树啊

长得挺拔高大,繁荣昌盛

如同她的爱情和那美好的时光!

我也象你一样悄悄地长大,

没有什么还跟从前一样,

我的伤口随着增长--而且不会结疤

也许这辈子再也不会痊愈。

曹乃云译

[责任编辑:陈书娣] 标签:德国诗人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