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岛谈当代汉语诗歌的困境
2010年01月18日 09:37 东方早报 】 【打印共有评论0

封面北岛像:李媛 绘 来源:东方早报

二十年前,北岛离开故土开始了海外漂泊之旅,从欧洲到美国,写诗之外感受到现实生活的压力和困顿。也许,这才是诗人的正常生活。两年前,北岛终于在香港安定下来,接受了香港中文大学的聘书。去年3月,我在香港参加一个文学论坛,坐在北岛旁边,看着他默默批改学生的诗歌作业。

上个月,北岛还把他全世界的诗歌朋友拉到了香港,为香港人民带去了一场“香港诗歌之夜”的系列朗诵会。在香港这样一个完全商业化的城市定居、写作,北岛觉得“倒是有别的意外收获”,高度的商业化与都市化,“反而为拓展文化与文学艺术的空间提供了无限的可能”。

两个月前,北岛获得了第二届“中坤国际诗歌奖”,夫人甘琦女士代其领奖并发表缺席演讲——“缺席”成了他与内地文化界联系的纽带。在那次缺席的演讲中,北岛指出了当代汉语诗歌在过去以及现在遇到的困境。在北岛看来,四十年前的中国地下诗歌是“对中华古老文明的源头的回归,那就是诗歌的中国”。但四十年过去了,“四十年后的今天,汉语诗歌再度危机四伏。……词与物,和当年的困境刚好相反,出现严重的脱节——词若游魂,无物可指可托,聚散离合,成为自生自灭的泡沫和无土繁殖的花草。诗歌与世界无关,与人类的苦难经验无关,因而失去命名的功能及精神向度。这甚至比四十年前的危机更可怕。”

“如果把1969年作为中国诗歌的新的开端的话,那么这场诗歌‘革命’一直到今天,而且会继续下去。当然和头二十年的辉煌相比的话,近二十年可谓危机四伏。”

您目前因为各种原因,只能在香港写诗创作,在这样的状态和环境中创作,带给您意想不到的收获是什么?

北岛:其实诗歌创作跟环境没什么关系。在香港定居,倒是有别的意外收获:由于香港的历史背景、地理位置与国际地位,由于高度的商业化与都市化,反而为拓展文化与文学艺术的空间提供了无限的可能。比如,刚刚结束的“香港国际诗歌之夜”,就是证明:在一个高度商业化的社会推广非商业化甚至反商业化的“阳春白雪”,不仅是可能的,而且可以说是成功的。所谓“绝处逢生”,就是这个道理。

您那一辈出来的著名诗人,这些年在创作上似乎都有些停滞,他们有诗歌之外的事业,您觉得他们遇到的困境又有哪些?

北岛:写诗难呀——可以这么说吧,你每天都得从零开始,不像别的手艺,熟能生巧。当然有些是写作以外的困境,各有各的难处。

在这转型的时代中,中国诗歌能发挥的作用会是什么?

北岛:这个问题应列入国家的五年、十年计划中。不管时代怎么转型,诗歌都应该幸存下去,也必须幸存下去,因为它本身就是一个民族文化的灵魂。

帕斯在《另一种声音》中说,诗歌是介乎宗教与革命之间的另一种声音,按照这样一个标准,诗歌在中国(1949年以后的诗歌)哪个时期可能比较符合这样的界定?为什么?

北岛:我先说明一下,这是他的论文集《另一种声音》中的最后一篇,写作时间是1989年12月,距今整整二十年了。众所周知,1989年是人类历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帕斯这样写道:“我们经历着一场时代的转折:不是一场革命,而是一场回归,在最古老最深刻的意义上的回归。一种向源头的回归,同时也是一种向初始的回归。正如一位美国教授所说,我们不能亲临历史的终点,而是亲临一种新的开始。被埋葬的现实的复活,被遗忘和被压抑者的重现。正如以往历史上发生的那样,汇入一种再生、向初始的回归几乎总是混乱:革新,复兴。”而帕斯认为,诗歌为这种回归提供了可能。回顾人类历史,宗教与革命带来太多血腥的记忆,在这一意义上,诗歌是“另一种声音”。谈到1949年以来的这六十年,真正可以称作“另一种声音”的是始于上世纪的中国地下诗歌,它在七十年代末浮出地表,并产生巨大的影响。其实这就是帕斯所说的那种回归,对中华古老文明的源头的回归,那就是诗歌的中国。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作者:石剑峰 编辑:严彬
凤凰网文化
文化图片文化视频
最热万象VIP
[免费视频社区] 锵锵三人行 鲁豫有约 军情观察室 更多
 
 
·曾轶可绵羊音 ·阅兵村黑里美
·风云2加长预告 ·天亮了说晚安
·入狱贪官菜谱 ·刺陵精彩预告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