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翟永明:悲观让你把这个世界看透

2013年11月04日 13:57
来源:凤凰网文化

导语:她曾在诗歌中虚构了生活中脆弱的部分,虚构了事物悲伤的完美。但她不能虚构自己的身体。她不算身体写作者,但她有敏锐的身体意识,于是年龄越大越呈现出一种豁达,他说,悲观让你把这个世界看透。 


  

  
    翟永明,女,1955年生于四川成都。诗人。1974年高中毕业下乡插队。毕业于四川成都电讯工程学院。曾供职某物理研究所。1981年开始发表诗作。中国当代最优秀的女诗人。1984年其组诗《女人》以独特奇诡的语言与惊世骇俗的女性立场震撼文坛。作品曾被翻译为英、德、日、荷兰等国文字。已出版诗集《女人》《在一切玫瑰之上》《纽约,纽约以西》等诗歌、散文集10多部。翟永明2005年入选“中国魅力50人”,2010年入选“中国十佳女诗人”。2007年获“中坤国际诗歌奖·A奖”;2011年获意大利Ceppo Pistoia国际文学奖,该奖评委会主席称翟永明为“当今国际最伟大的诗人之一”。

对话人/于一爽

媒体无法触及诗歌的核心问题

凤凰网文化:您很少接受媒体采访,那可以这么认为吗?其实能被谈论的问题其实都不是核心问题,尤其在创作这个角度来讲。

翟永明:对。因为具体到写作的情况,肯定就是说是一个非常私密的问题。那么在这种媒体的比较表浅的问题里面,实际上不太能够触及到。所以呢最后一般的媒体对诗歌的一些访谈也好,一些报道也好,也是一些比较有新闻价值的报道,没有一些核心的关于诗歌写作的本质的一些报道。但是我也能够理解,因为媒体面对的是大众。因为第一是本来是比较边缘的一个群体,诗人他写作的读者也是一个少数,我觉得这是一个事实。那么从古到今,其实他写作他都是为了寻找自己的知音。但是知音不是说是一个很普遍的读者群体。知音就是说他对某一个诗人他的写作比较感兴趣,对他的写作比较理解,那么这个人可以说是某个作者的知音。我自己是这样理解的。

凤凰网文化:有时候其实是,写东西其实就为一个人写,其实这种感觉也挺好的,我觉得。

翟永明:对,有一个诗人说过,有一个获诺贝尔文学奖的诗人说过,他说他的写作就是为少数人,他说我是为无限的少数人写作,我觉得他这句话其实是比较有诗意的。但现在,我觉得对诗人来讲,互联网还是一个比较好的传播的渠道,因为过去的写作就是这样的,比如你要发表诗歌,你要经过编辑的筛选,首先你要通过编辑,那么编辑不一定认同你的诗歌,那么你发表的时候,就要通过很多关口,编辑要接受,主编要同意,最后还要看杂志的档期有没有你的档期,所以比较困难。

凤凰网文化:你这方面挫折和别人一样吗?还是你其实挺幸运的?

翟永明:因为在我们那个年代,可能杂志还是一个比较活跃的媒体,那个时候没有互联网,那么杂志还是他也有一个需求量,他也需要有作者给他们提供稿件。所以不会像现在这样的一种状况,但是现在这样的状况也有他比较好的一面,就是说诗人他写作的时候,他其实有一个交流的平台,这个平台可以让他比较自由的发挥,比较自由的传播。我觉得这个还是一个比较好的一面。尽管诗歌的观众可能没有那么多,但是诗歌的传播平台还是跟别的文学形式是一样的,甚至还有可能优于别的文学形式,比如说小说发表在互联网上,看起来就没有那么,尤其现在有了手机以后,你在手机上读小说毕竟不是那么容易。但是在手机上读诗歌还是比较惬意的一件事情吧。

凤凰网文化:其实我觉得这挺有意思。就像您觉得碎片化它就算不是个褒义词,他也一定不是一个贬义词。因为太多人在媒体上聊这种碎片化对人的智力上的伤害。但你觉得这个,也是一种形式?

翟永明:当然是对人的智力是有所伤害的。但是就是说到今天为止,互联网和微博那个什么手机上的这个已经成为一个事实了的时候,你只能说怎么能够利用这样的一种就是这种传播方式,然后对诗歌也好,对文学也好,能够有一个比较好的一个传播形式。

凤凰网文化:对,这种确定的事不是说咱们俩跟这聊他会改变的嘛。

翟永明:对,肯定是。只能说是他,如果你去推动他,比如你用一种方式推动诗歌的传播,那么可能会更多的人能够读到你的诗歌。或者更多的人会整体对当代诗歌会有所了解,我觉得这还是一个积极的事情。

发展有声读物是诗歌未来的方向

凤凰网文化:对,当然一方面是积极,另外一方面也可能是权益之策。因为的确还有很多人认为诗适合在纸上,而且要,你认为呢?诗适合朗读出来,很多人认为。所以现在偶尔还是会有诗会嘛。所以别人都觉得……

翟永明:不是偶尔还有诗会,现在诗会很多。我是觉得古代叫诗歌,诗歌,那就是说它除了写作之外,它还有一个歌的这么个意思,很多古代的诗歌是可以被谱成曲,被传唱的。那么到了现在以后,80年代以后的写作其实歌的形式比较少,基本上大家都习惯了阅读,阅读诗歌。但是随着这种,也包括互联网的越来越广泛的使用,所以其实诗歌的朗诵,诗歌的声音已经变成一个,慢慢变成一个比较重要的部分了。就是说很多人愿意通过听诗人的声音,或者用听的这种方式来接受诗歌。那么可能跟过去而言,读者他的接受的方式也有所改变。

凤凰网文化:有声读物。但是这种终端的改变会不会反过来把诗歌这种写作的形式会长时间以后会有一个调整,因为看和听可能这种节奏感不太一样。

翟永明:这个也是有可能的。因为我觉得中国的诗歌也是这么多年一直在不断的改变,那么它从形式上也是不断的改变,那么它这种改变肯定跟每个时代的变化是有关系的。它也是诗歌自身也是在不断的调整这种。

写作中的冲动有别于生活中的冲动

凤凰网文化:伊沙那些新诗典什么的,我看他们,他是宣扬每天你要写首诗,哪怕你不成熟,你也要写一首,你觉得这种频率重要吗?

翟永明:每个人的写作方法不一样,对我来说肯定不重要,因为我也不可能每天写一首诗。

凤凰网文化:你一定是那种,但你也肯定不是自发写,因为你肯定也有很多很强的技巧的训练嘛。

翟永明:怎么来理解这个自发的写呢?我觉得可能是你有冲动可能就是自发的写吧。当然有的时候你肯定也是有计划的写,比如你这段时间比较闲,有比较充足的时间的时候,你可能就计划,这段时间要多写一点诗。肯定有这样的一种要求。他希望有一段比较相对稳定的时间用来写作,我觉得这个应该是比较普遍吧。

凤凰网文化:然后像你刚刚说冲动这个东西,有一种训练方法吗?还是你尊从他自然的规律,如果说比如说自己的内心变得越来越平静之后,可能这种冲动感不是很强,那你自己也尊重这个事实?

翟永明:我觉得写作的冲动和生活中发生的生活的变化是不一样的,一个诗人他可能因为一个很平淡的事情就产生写作的冲动,他不一定生活中有大起大落的那种世界然后导致他有写作的冲动。可能生活中很小的一个事情,或者听说一个什么事情,或者看到一个什么事情,也会让他产生写作的冲动。

[责任编辑:于一爽] 标签:翟永明 凤凰网文化 诗歌
打印转发

相关专题: 翟永明:悲观让你把这个世界看透  

相关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