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一个现代神话
现代单身个体和单身群体有意或是无意地创造了单身生活的美丽幻影,现代媒体推波助澜,将这个幻影夸大了,一时间的宣传,似乎只有单身才能享受人世最美好的生活,只有单身才是最具人性的生活方式。有社会学者将单身生活作了理论概括,将单身文化理论化、形态化,由是加速了单身文化的迅速传播。
中国社会学者将单身生活的优点归纳为:自主性、自由性、简单性。《中国婚姻家庭的变迁》中之《市场经济条件下感情与理智两难的选择》部分。
自主性:传统家庭生活中家庭事务处理方式是家庭成员共同参与,封建时代家庭以男权为中心,近代社会妇女地位提高之后夫妻双方共同管理家庭事务,包括经济收支、子女教育、家庭劳动等一系列相当复杂繁琐的问题,处理不当,引起家庭纠葛势在必然。单身者在这方面就方便得多,他们全权处理自己的生活,用不着和谁商量,用不着征求谁的意见,也就是说生活上很少受到家庭成员的牵制,省下的时间和精力可以干自己想干的事。
自由性:单身者生活自由性指的是生活方式选择的自由,也就是选择性伴侣的自由,也包括不要性伴侣的自由。没有法定伴侣的事实使他们不用担心自己的行为触及社会规章和道德规范。
简单性:单身生活本身就很简单,生活程序自然也简单。譬如工作调动、住宅搬迁、职务升降等,只要自己觉得可以接受,一切问题便迎刃而解。如果有家庭就没那么简单了,个人工作调动,会牵涉到配偶工作调动、子女就学、就业条件、家庭成员对变化的承受能力等。
在动荡的多变的现代化时代,个人往往不可能完全地支配自己,无法控制自已这一生的工作和生活,在这种情况下,工作变动、家庭迁居的事情时有发生,这对单身者来说处理起来就简单得多,而对于已婚人士就非常困难,尤其是在中国。
上述的三个特点的确是好多已婚者所梦寐以求的生活方式。与单身者相比已婚者需要承受较大的生活压力,例如经济压力--《美国丽人》中的那一对中年夫妻,平日志趣个性不合,不过还能勉强维系,当男主人公辞职失业之后,家庭收入锐减,再也不可能维持一个中产阶级家庭的表面格局,而这种格局却是他的妻子一贯竭力坚持的,于是夫妻之间也就再也不可能保持彼此之间的虚假面具,心理平衡就此打破,家庭争端从此而起。正是这样的事例促使人们去追求一种简单的生活,以逃避生活中的压力和矛盾(如工作能力下降,收入减少引发的心理压力,等等),他们以拒绝婚姻的方式来换取自身的自由。
20世纪科学技术发展、信息化产业的奇迹般的兴起,瞬息万变的形势使得人们感觉到掌握个人命运的艰难,从而对婚姻家庭生活更加丧失了信心。所以单身生活的自主性、自由性和简单性,形成单身群落的特有文化,对主流社会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产生一定的冲击力度就可以理解了。
无论是西方1960年代的性解放,还是之后西方各国和中国迅速高涨的离婚潮,还是自1970年代以来西方兴起的“单身热”--独身主义,都可以证实这次冲击的力度。中国的某些社会学家认为:“单身永远也不可能形成社会主流。”这话不错,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如果某一种生活方式和文化思想能够在主流社会占据一个部分,即使是一小部分,其对于民众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的影响也是不可低估的。
结论下面我们具体概括为以下几点。一、离婚率升高,形成中国1980年之后两次离婚高潮,如果没有单身文化的浸染,没有单身文化的正面效应,这种离婚高潮是难以想像的,一个社会只有在单身者生存权益得到了物质和精神的充分保障之后,只有单身成了一种可以选择的生活方式之后,离婚才可能成为人们改变生活的选择。二、单身个体增多,都市单身个体向高文化、高收入阶层发展。三、单身个体群落化,全国大中城市各种名目的单身俱乐部迅速兴起,将单身个体传统的私人化的生活方式逐步推向社会化。四、单身群落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逐渐形成不成文的和主流文化相对立的亚文化。五、单身群落亚文化开始引起社会学工作者的注意,进而有理论化、形态化的迹象。六、单身群落亚文化的传播获得了主流媒体的支持。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 ||
编辑:韩宵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