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文化 > 节日 > 相关资料 > 正文
评论:如何从传播学角度看待“剩女”
2010年11月10日 15:27 人民网 】 【打印共有评论0

“剩女”是当代社会一个引人瞩目的社会现象。学界从社会学角度研究“剩女”成因的不少,从传播学角度讨论“剩女”在人际传播和大众传媒的生产与制造,及其所隐含的性别与社会意义,却无多。究竟“剩女”是而且应当是当代传播的焦点,抑或它主要是传媒出于某种偏向所制造和生产的信息?如果“剩女”确实表现了性别传播的某种偏向,那么,它的生产机制以及其所遮蔽的真实是什么?这一过程透露了怎样的性别地位与性别观念?因此,本文从传播学的角度探讨“剩女”以及对“剩女”的传播,并对当代中国的性别观念和性别传播作出批判性分析。

人际传播与大众传媒的窥视

有学者曾经这样认为:“媒介对男性和女性呈现的频率有着很大的差别”,“女性被媒介呈现时存在着被忽视的现象”。①与之相反,“剩女”如今却成为人际传播与大众传媒的焦点。父母对大龄女儿婚姻大事的啰嗦唠叨,女青年忙里忙外张罗自己的相亲大业,这都让“剩女”似乎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当中的一件十分可助谈资的“大事”:大龄女孩儿哀叹、适龄女孩儿急切、小女孩儿紧张,父母们忙着策划和组织或大或小的相亲会,亲友们则开动了一切人际关系,他们都在交流着一件事:怎么才能将我家的“剩女”尽快最好地嫁出去呢?

当今收视率最高的电视剧和娱乐节目,很多也将“剩女”作为自己传播的“关键词”。本属于女性个体的恋爱婚姻,放置在了几乎所有与此相关的亲朋好友的窥视之下;“剩女”作为一个为人瞩目或者“同情”的女性集体,她们寻找配偶以及寻找配偶过程中的狼狈情状,全都作为电视表征的客体,呈现在电视受众的欲望舞台上。受众的欲望是多元的:它既可以是已婚妇女对走过这段狼狈时光的庆幸,也可以是正在忙于组织相亲的父母们稍事休息后触发的同情,更可以是“剩女”们在异常艰难的相亲路上引为同道的一声叹息。

外在影像呈现与内在本质意义之间的矛盾提醒我们注意,性别传播中的“剩女”现象也许并不是我们日常熟知的、习焉不察的一般性青年婚恋问题。从性别传播的视角考察,我们需要追问:在对“剩女”进行性别传播的过程中,我们是否准确地揭示了问题的实质?“剩女”真的是如此紧要的社会问题,还是性别传播的生产与制造?

大众传媒的虚幻描绘

“剩女”为旁人的茶余饭后提供了谈资,给大众传媒的窥视欲望提供了身体。但是对于“剩女”这一女性集体本身,她们之所以被“剩下”,我们的媒介及其传播扮演了什么角色?它到底是改善了“剩女”的生存境遇,促进了“剩女”尽快找到自己的美满的婚姻,还是恰好相反?下面我们以中国电视剧所呈现的影像表征为例,从两个方面对此做出批评性分析:

首先,青春偶像剧渲染完美男人,为“剩女”制造了对配偶过高的期待。《男才女貌》里的陆毅(饰演邱石),《奋斗》里的佟大为(饰演陆涛),《将爱情进行到底》中的李亚鹏(饰演杨峥),这些角色都是青年俊秀,仪表堂堂。他们或者年少多金,虽身为CEO却多情浪漫、温柔体贴(邱石);或者性情质朴、一往情深,虽然生活艰难却奋斗不止,终于成功(陆涛);或年少纯真,情感虽然曲折却终于拣尽寒枝,得到爱的归宿(杨峥)。这些电视剧中的男主角既给男性树立了一个完美的影像表征,更为女性编织了一个在现实生活中几乎无法实现的爱情幻象。

其次,家庭伦理剧对悲惨婚姻的铺陈,给“剩女”制造了对婚姻生活的恐惧。审美幻象理论认为,个体是不成熟的甚至空白的,它需要在镜像的他者中获得意义的完形。“主体是在镜像的外在性中寻找到自身的主体性”,“个体在审美幻象及其仪式实践中获得主体性;在镜像及其交互关系中找到意义的完形”。②“剩女”在面对婚姻时,除了自己父母的婚姻可以作为参照之外,最能够成为她们婚姻的镜像观照的,就是电视剧中传播的这种婚姻的幻象存在了。可是我们发现,不论电视剧是否如实地再现了中国婚姻的现实,影像书写的中国式婚姻充满了矛盾、吵闹甚至争斗。总而言之,与青春偶像剧中的浪漫形成鲜明反差,这些中国电视剧中的婚姻家庭是不完满、甚至丑陋和悲惨的。这种幻象描绘,普遍地出现在中国许多广为人知的家庭剧当中。观看这类电视剧之后,女性害怕遭遇这样的家庭,更从潜意识里恐惧自己在婚后逐渐异化成那样一个庸俗无力而又歇斯底里的家庭妇女。如果在一个由媒介传播勾勒的镜像他者中,观察到的婚姻是如此悲惨的未来,你还会满腔热情地投入那样一个无尽的深渊,满怀期冀地结束自己的“剩女”生涯吗?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作者:王清清 编辑:韩宵宵
凤凰网文化
文化图片文化视频
最热万象VIP
[免费视频社区] 锵锵三人行 鲁豫有约 军情观察室 更多
 
 
·曾轶可绵羊音 ·阅兵村黑里美
·风云2加长预告 ·天亮了说晚安
·入狱贪官菜谱 ·刺陵精彩预告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