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 夏 特别策划

山居生活在形式上只是去模仿隐士山居的生活,但是在当代社会,我认为不具备有“隐士”的这个土壤。在我眼里终南山也没有神人,有神人也都是有神经病的人。

  • 1终南山是修行圣地 不是隐士天堂,现在没有隐士 只有山居者
  • 2当代社会不具备产生“隐士”的土壤
  • 3对都市物质化生活的反省 让很多人回归山林
  • 4终南山没有神人 有也都是神经病的人

终南山心一居士,名田洪纲,1977年出生于长安滦镇,于北院门从事书画装潢,大开眼界,对陕西当代著名书画家作品皆认真研读,细心揣摩。后得遇终南山净业寺本如禅师提点,有所悟,遂入兴教古寺摒弃外缘静心修习佛法,以“写经”为日课,曾经写《心经》一百卷。近年来组织策划终南山佛子夏令营、终南山访道供僧、终南禅修、终南禅茶会、终南写经等佛教文化系列活动,并编辑出版《长安古刹》、《长安佛教》,为挖掘开发“终南文化”不遗余力。现为长安终南山佛教协会副会长。

终南山是修行圣地不是隐士天堂,现在没有隐士只有山居者

凤凰网文化:中国很多人都有终南山情结,延伸地说是中国的文人情结。您能不能说说这个文人情结?

心一居士:中国的和尚有终南山情结,第一终南山是历代出家人修行、修道的一个圣地。以前有一句话叫不破本餐,不出山。所以终南山呢,都是一些高僧大德们阶段性修行所选择的理想的场所。为什么选终南山,终南山有一些得天独厚的优势。第一就是环境特别好,它不像其他的山脉有瘴气,山大高深。而且你们也去了,感受了一下,秋天很凉爽,夏天不太热,冬天也不太冷。所以在山上修道相对环境比较好。

我昨天跟山上的一个马老师也在那儿谈到,山居首先会生活,先把自己的身体要搞好。防寒避潮气这些都是需要的。所以他们就发现这个终南山呢比较干爽,这个范围确实对身体相对来说比较好,“身安则道悟”身体轻安在这里修道就容易有提升。再一个就是终南山这个历代都有很多高层在这儿住过,用这个佛教界的这个话来说,就是高僧大德的加持。

所以很多的这个出家人都是慕名而来,你像这个近代的许元老和尚,还有这个莱波(音)老和尚都在终南山有过山居的生活。很多出家人都愿意到终南山来,甚至是很向往,所以终南山从佛教角度上讲,是一个修行者的天堂。

现在大家都在讲隐士的天堂,关于这一点我是不同意这个说法的。首先就是要对隐士这个概念有一个理清,什么是隐士。在我看来现在所谓的被发现的一批隐居在终南山的隐士,和中国的古代隐士有相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相同的地方他们都选择了山居生活,远离城市,远离都市,多居山林。但是出发点有所不同。我们知道中国古代的这些隐士他的出发点是对于当政者不满,隐士有几个特点,就是“不朝天子,不谒诸侯”。所以他现在的就是独善其身。

出家人在终南山的修行,他们是以修道为目的,以修行为目的。根据他们自己修行阶段性的需要来选择在山里面有一段时间的山居,所以和这个隐士,古代的隐士还有本质的区别。包括现在这个比尔波特访到的这些人,其实大部分是我们这个佛道教的修行人。

这些人没有一个人是自称隐士。比尔波特是对我们中国文化特别崇尚,他发现了在当代社会还有这些岩穴之士,就是住在山里面,住在山洞里面的,就把这些人称为这个隐士,当然这个是从文化的向往上面,从自己的这种认知度上面来讲是可以的。但是作为严格意义上来讲,这个我是不承认终南山这些人是隐士的,他们没有一个人自称是隐士的。

所以终南山的,刚才谈到终南文化,我个人认为是非常地博大,我虽然说在终南山佛教协会工作了十年,接触了很多除了和尚以外的一些山居者,所以我很严谨地讲他们是山居者,而不讲他们是什么和尚、道士或者是其他的某种称号。比如说有一些画家,还有一些单纯像苏非殊一样,单纯地为了在山里面居住体现大自然的这种山居生活的人。所以终南文化应该说是非常地宽泛。我刚才也谈到了,无外乎就是两种,一种是关于自然的,一种是关于人文的。关于自然的这一块呢,现在秦岭我们也称为果岭,其实这个终南山有几个很宽泛的概念。

就是大的概念秦岭都称终南山,小一点的概念就是西安城南,秦岭北路,大概也就是从周支到南天这一段,所以你们去的叫大峪,算是我们长安境内的八条大峪里面的其中一条峪,大峪里面住的这个出家人,住的这些道士和尚还是比较多。那么从这个文化的领域来讲呢,就是说它有这个一些古代的文人留下来了遗迹。历史上留下来关于题咏终南山的一些诗词也不少,在全唐诗里面大概有多少?有一千首,有吗?

当代社会不具备产生“隐士”的土壤

凤凰网文化:暂时没有查。

心一居士:反正是不少。像王维的很多诗,他当时写了很多,都是描写终南山的一些景色。再就是佛教,佛教的有很重要的一些佛教的宗派,也都是在终南山建立。另外还有道教,道教还有楼观台,就是老子讲道德经的地方,还有我们子午谷里面还有一个“金仙观”,可能你们还没有去,有一个旋度谭,也都是非常有名的道教的一些公观。

那么关于现在这个终南山,就是说大家提到的这个比较热的,跑到终南山来找隐士的,其实大部分人找到的也都是一些佛教和道教的一些修行者,他们在山里面搭建一些茅棚,茅棚就是简陋的一些房屋。现在这个茅棚越来越少,茅草覆的房子越来越少,基本上都是有瓦房,他们在这个地方,在这种条件下来修行。那么这一块呢可以说现在保留必须产生的山区的这种修道的模式呢,在全国也不多见。终南山保留了一部分。

凤凰网文化:还是很珍贵的,唯一保存的?

心一居士:出家人在山里面过茅棚生活,类似于像隐居的生活在全国其他地方据他们山里面住的师傅来讲,没有这么多。应该也是有,但是没有像终南山这样隐居人数多。现在我们终南山佛教协会的一个口号就是,“天下修道,终南为冠”。这句话也是来自于民国期间的一个大居士,叫高贺年。高贺年写了一部书叫《民参游访记》。其中就有一段写到了他来终南山的这个所见所闻。原话是“余观天下修道,当属于终南为冠”,可见当时的这个终南山的这个隐居修行的这个出家人是特别地多。莱波老和尚,还有这个薛老和尚,也都是在民国期间那个时代来终南山隐居的。

凤凰网文化:像您刚才也说,终南山没有隐士,我们百度了一下,百度百科里面说终南山五千隐士,您觉得终南山有隐士吗?

心一居士:目前来说在我的这个个人的认知范围内,尤其是在我了解到这个隐士的这个定义之内容,我没有在终南山上找到在历史上所说的那些具有隐士特色的人。所以我也不承认终南山有隐士。

凤凰网文化:您说像马老师这种?

心一居士:他的这种山居生活的形式有一点在去追仿,去模仿隐士山居的生活,但是在当代社会来说我认为不具备有隐士的这个土壤。

凤凰网文化:您刚才说原来终南山,“终”是中国的“中”?

心一居士:在一些文献里面记载,终南山是位于天下之中,中间的“中”,地都之南。后来我就请教的一些学者为什么从中间的“中”改成了终了的“终”?有老师说,中国古代这两个字是通假字。但是也有写成“中”间的“中”,现在比较多的就写“终了”的“终”。

对都市物质化生活的反省 让很多人回归山林

凤凰网文化:像苏非殊他说您给他介绍进山,您能说一下你介绍这些人进山到底是什么情况吗?

心一居士:苏非殊当时是从网上我的博客里面了解到,我对终南山这一块比较熟,所以后来有一天他就直接到办公室里面找我,恰好山上有一处房子介绍让他住下了,这也是一个巧合、巧遇。当然我这个佛教协会这一块,很多人外面来的这些出家人什么的,希望能够通过佛教协会给他们介绍一些茅棚让他来住,但是我们就是也没有刻意地去做,只能说你来找的话,我这边刚好有合适的地方,就去,没有说专门是做这个联络的。佛教讲的随缘,你有地方住了就住,因为目前来说这个终南山的这些住山的这些和尚、道士,严格意义上讲不是在合法的宗教活动场所以内住。

凤凰网文化:全都不是吗?

心一居士:全都不是,所以讲白了就是在非法的宗教活动场所居住。但是由于终南山这个住山的风气,出家人住山的这个风气自古一直到现在流传,所以也没有可疑对他们这些人进行特别的管理,也基本就是按照你们自己的这个情况来住。

凤凰网文化:我特别想问像苏非殊、陈敏或者张剑峰这些人越来越多的来到山上,这是什么原因?

心一居士:这个呢其实我想呢,刚才也跟您谈到了,现在人我们对都市的这种生活,尤其是对这种物质化这种生活呢,慢慢地也开始一些反省,我们到底要什么样的生活。所以很多愿意去回归山林,回归大自然,过这种山区田园生活的人也纷纷地向往,所以这个终南山我想这几年之所以大家关注,其实是更多地,还是向往终南山自由自在田园山区的生活,我们在这个都市里面确实是生活得太疲惫了,现代化的这个都市也让我们感觉身心就是说,离大自然越来越远,加上终南山又离城市很近,尤其是离西安市很近,所以周末也有很多人选择进山去旅游。那么有一部分人就愿意留下来,真正在山里面体验山居生活,我想还是对一种内心关于自己想要过什么样子的生活,这些人特点作出来了一些探索。

我觉得这个苏非殊的探索还是非常有意义的。真正就是说你亲近的大自然,亲近了大自然当中去学会、认识自己,了解这个自然世界,了解自己的身心我觉得是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终南山本身是博大的、包容的、是不会拒绝的

凤凰网文化:可能个人的目的有所不同或者有所偏差,他们有的是来跟大自然亲近的,然后还有的是?能不能列举一下?

心一居士:在我看来终南山本身是博大的、是包容,它具有这种包容性。所以从我这一块来说也仅仅只能是站在这个佛教的山区的这个角度上去谈。当然终南山不会只选择这些出家人来住,那历代里面要住了那么多的山民,加上现在一些搞艺术的画家,一些艺术家,也愿意在山里面去体验山区,这些我感觉其实是在每一个人都在这个终南山里面,去寻找自己的想要的那份的独立的精神世界。我想这个也是终南山的一个,它的一个博大包容性的一个体现,只不过这个佛教和道教的这个修行人在山里面在这个时代来说,他们显得比较更加引人注意而已。

据我了解里面也住了很多关于写作的,我就希望在山居过程当中来写作,还有一些人希望在这个山区里面搞一搞他自己的学问研究的人,还有一些隐居起来画画的人,写字的人,这些人也都有。还有就是专门是研究中医的,我认识几个专门研究中医的,也就是在终南山里面去找那些药草,然后去体验那些他们这个中医里面的一些道义。所以终南山我感觉是博大的还是包容的,是不会拒绝,我们人为制造出来这种不是的,这个是是的。

凤凰网文化:您能讲讲,有这些外来的人或者修什么庙,又有很多这种村民改成了农家乐,这个对于终南山的变化您觉得这个变化大吗?

心一居士:其实这几年,包括我个人内心也在考虑这个问题。到底就是说随着现在对这个秦岭北路不断地开发,现在我们这个政府又成立了秦岭北路专门的一个机构,办公室。我想还是,从我个人的出发点还是对秦岭进行保护比较好,你像现在这个周末以后,这个大量的驴友进了山以后,当然大家在山里面去这个和大自然亲密接触,这个也无可厚非,大自然也不会说拒绝人进入,但是我们也会多进去很多垃圾,加上现在各大山谷里面有的都不要门票,不要门票的话那就这个垃圾随便都可以扔。我们很多次进山以后就发现这个驴队走过垃圾成片,这一块就是说我们还是希望能有专门的机构把这个管起来,也希望进山的人能从自己的身上多一份良知来保护。

我们所谓西安人的“后花园”,西安人把它叫后花园,确实是叫小了,在文化上终南山应该说是一座圣山,尤其是在佛教界它的这个佛教的宗教神圣性,确实是被常人所理解,不被常人所知道的。

媒体关注终南山是跟风热 不想终南文化被人们的猎奇心破坏

凤凰网文化:因为自从《空谷幽兰》出版了,然后可能包括张剑峰的杂志可能去年有热一阵子,怎么看很多媒体蜂拥而至,特别广泛地报道这个?

心一居士:当代媒体有一个很明显的现象就是跟风比较热。一旦有这个热门的话题大家都来采访,但是我觉得这个是五千人隐居终南,是一个广告词而已,没有确切地实际哪一家媒体或者记者能深入地来了解终南山的这个所谓的这个“隐士文化现象”。后续的报道我也看了一些,关注的一些,大部分都是很蜻蜓点水的,从某一个面、某一条峪里面住了一些什么人,把他们做了一个梳理。但是就是说没有全面地,没有对终南山整个这个文化呢,做一个很客观的一个了解。当然这个作为我刚才也说了,我在佛教协会工作的这十年,我也没有把终南山的这个佛教,就是说这个终南文化,咱们提终南文化这一块能摸出来,梳理出来一个更改,因为终南山的文化体系确实是太博大、太庞乱了。

当然这个现在看起来也有它好的一面,就是让大家来更多来关注终南这一块的文化,历史上留下的这一块的文化瑰宝。但是之所以我一直没有就是说愿意接受媒体来采访,就是还是希望能保护为主,现在终南山的这个山居这一块条件其实也越来越不太理想,就是对他们隐居来说,过这种山居生活来说慢慢也有影响的,各大山沟现在已经开发得很热,已经不会具备那种很清幽的那种环境了,所以作为我个人这一块来说我也是希望能保护这一块。

大家可以有这个好奇心,但是就是不要带有这个太好奇的猎奇心,把这些文化最后因为你好奇,然后把它最后破坏了。你像前几天又在招收这个茶馆,在终南山上面盖一个茅棚其实很便宜,其实它讲的是美国人的观点。你让他来终南山试一试,盖一个茅棚非常地辛苦,出家人本来就没有收入,在终南山上本来建一个房子,建一个茅棚本身就在山上很难。那么你一旦有很多人去打扰它、去访问它。那么就失去了它住山的意义。

有一些人就不得不重新选择地方居住了。在我们可能看来,我们去上一两次,但是它如果待在那儿以后天天有人来拜访它的话,对它就会形成一种干扰。像我前天去马老师那里,马老师不得不养一只狗,现在很多人都不打招呼就到你这个地方来了,尽管你这个门上写着是私人地方,非请勿入,但是现在的人不管,他就是在喊半天,所以失去了人家本身要住山独居这种初心,所以也会形成这种矛盾。

像前几年我们这个甲午谭的这个兴庆寺,那个和尚实在没有办法,每周日他们那个寺庙门口就会有聚集大量的这个驴友,晚上在那儿搭账篷,大喊大叫,然后吃完以后垃圾遍地,最后和尚实在不堪其扰,直接一到周日周六,没办法就把大粪桶放到院子里,这也是一个无奈之举。本来他们在山上住就是想清修,这些驴友上去以后反正这个地方也不是你和尚自己的,人家愿意在这儿干什么就干什么,所以说也形成过这些矛盾。

我曾经亲自看到过一些驴友到人家家岩洞里面,他们好奇就要看这些和尚在岩洞里面怎么住,就发生争执。和尚就把那些游客赶出来了。这个就是让人没有办法去评这个理。因为他们也是出于好奇,但是我觉得作为一个进山人最基本的一些礼貌还是要懂,基本的素养还是要有。

你如果要遇到这些住山的这些茅棚的话尽量不要打扰他们,当然如果有这个缘分刚才你碰到聊上几句,也无妨,但是还是不要可疑地去打扰这些人,他们能放下这种都市的生活选择在山里面居住,本身就是令我们应该兴起一种敬畏之心的。无论是从这个人情上讲,无论从文化意义上讲,无论从个人修养上讲尊重这些人应该的。

我山居肯定选择独居 只接纳我愿意接纳的人

凤凰网文化:刚才也提到包括,像终南草堂它开道场吸引更多的人把这个道家的人包括佛家的人一块发扬,这不是一件好的事吗?

心一居士:好事是好事。但是就是说能不能把真正的文化传承下来,能不能把终南的精髓传承下来,能不能在这里真正实现把终南的佛教文化作为一个弘扬,还要拭目以待,还要看一看。

凤凰网文化:这是一个题外话,您觉得形成一定的规模,大家来修道,这个比较好还是清修比较好?

心一居士:这个看每个人的出发点。终南山因为太大,所以也不好把某一些人聚集起来。也不好去说,你就住到这儿,他就住到那儿。所以就随他自然的这个问题这个自然现象让他保持或者是发展,我是感觉这样好,不要刻意地人为。我们也有组织提出来把这个茅棚文化建立出一些点,让外面的人来参观、去交流,当然这个出发点我感觉也好,多少还是不现实。

首先茅棚就不是一个对外接待的一个站,比方说我要山居我肯定是选择独居,就是我接待我也会接待我愿意接纳的人进来。否则的话,我住到这个城市里面,跟山里面没有什么区别。既然选择住山,他就是选择一种独居。对自我的一种心性的修炼。当然这个也不一定,有一些人人家可能在山上弄一个地矿,你就是希望很多人冲着它这个地方过来,来寻访它,这个也有。

古代的这个终南捷径就是这样来的,所以现在也不乏这个把戏也可以再继续演。但是就是说,终南真正的这个吸引大家的,还是它内在的这个精神以及它留下来的一些传统的,关于一些山水文化,还有宗教文化,留下来的这些瑰宝。

终南山没有神人 有也都是神经病的人

凤凰网文化:您能不能介绍几个终南山里,你觉得比较神的人?比较厉害的,比较著名的人?

心一居士:所以这个就是每一个人的出发点不一样。在我眼里终南山没有神人,有神人也都是有神经病的人。为什么呢,本身这个修行这个东西,它就是关乎个人心性,我们用一种好奇、探索、猎奇的心去看,我感觉已经是走偏了。所以在我眼里终南山住的这些隐居人都是很平常的,平常人。我不认为他们有什么比常人神的地方,也许是我见得太多了,也许是我看待他们的观点跟一般人不一样?所以在眼里呢,这些山居的人其实都是平常人,而且他们也向往过一种山居平常的生活,而不是追求一种特立独行的,跟人不一样的。

佛教讲是神通的,可能不乏在山里面会有一些跟一般人不一样的,有神通的人,但是在我这一块认为这都很平常,不会去执着他。

凤凰网文化:您觉得他们是不是都很平常?

心一居士:这个也不算是很特别,可能道家就有这种修炼的方法。我刚才说了,就是关于出发点不一样,就是说真正把自己的血炼出白颜色的就是真正能怎么样吗?佛教修行都重在发心,看你的初心是什么,出发点是什么。有可能就是把血炼成白的,也不是道长他想要的,可能按照一种方法这样去修修修,最后一次意外一检查他的血是白的,也有可能这种现象。

山居生活要独自面对危险重重的大自然

凤凰网文化:您觉得在山中生活危险吗?

心一居士:山里生活当然很危险,这个山里面不是光有人,狼虫虎豹什么都有,蛇啊。你像我昨天去山里面还碰到蛇了,很多。但是就是说这么多您也没有听说过,在我这里面最少没有听说过,山居的出家人因为毒蛇或者是这个动物把人伤害了。倒是听说过吃毒蘑菇毒死的人,这几年有过两三起,直接就是采食、误食这个毒蘑菇最后就把命要了。出家人这个倒是有。当然山居跟这个城市生活最大的这个不一样的地方就是你是一个人面对着这个大自然。

最多你这个茅棚离得很近,可能有一圈人,但是生活大家都是独立的。你中午吃什么,他中午吃什么,这个肯定不会商量。所以这一块肯定也有一定的,尤其是晚上,我也经常在山里面茅棚还有一些寺庙,当然这些大的寺庙住的就相对比较安全,茅棚来说还是会有一些危险。所以就看你内心有没有这样的一个强大的力量来克服这种恐惧心理。

凤凰网文化:可能有点外行,为什么以前传说神仙住在山里面?

心一居士:神仙住在山里,让我解释的话,我感觉从汉字上面就能解释,一个“仙”字就是一个“人”和一个“山”,住在山里面的人就成为仙人。这个就是以文解义。

其实追求神仙思想是中国人一直都有的一个思想,一个向往,就是一种能摆脱世俗、现实的生活,能在精神上、身体上跟大地过一种自在地、自由的一种生活。我感觉这个是一种对神仙向往的一种动力,我们现实生活有很多地方是不圆满,不能随人意。所以我们总希望在内心,最起码有这样一种崇敬和希望,有一种日子就是神仙日子,可以脱离这个现实的这种烦恼的生活,当然在山里面人偶尔会有这种暂时放下烦恼,暂时得到自在、清凉、宁静这种感觉。

我想这也是大部分愿意山居生活的人,以及愿意到山里面旅游的人所公有的一种感受。当你站在山顶的时候,俯瞰群山,俯瞰大地苍穹的时候你也会有一种突然间感受自己很渺小的这种感觉。当你在山里面河流边,净下来倾听泉水声音的时候,也会把内心的一些烦恼暂时地忘记。所以大自然尤其是山林里面,是疗愈我们当代都市生活里面这些人,产生这种忧虑、焦虑、亚健康的状态一种最好的方法。

我接触过一些山居的人,他们就说进山以后,在山里住上几年以后身体都特别好,空气也清新。但是更重要的就是心态,当你在大山当中独居的时候你面对的就是自己,你也只能面对你自己,外面没有这些人我是非,这个时候更利于你对自己心性的一种醒觉。

我觉得这一块可能会是这么多人选择住山的一个最初的一个出发点。

隐居山林可以养生 但也会住坏身体

凤凰网文化:养生?

心一居士:当然这个山居,山居生活当中,对于身体的强健来说肯定也会有作用,但是也不乏在山里面住几年在身体住坏了也有,就是你这个饮食不当,起居不当,或者你住的那个地方选择的不合适,潮湿阴冷也有住的有风湿的人,这个我也见过。所以也不是说住了山以后个个都养生非常好。但是要懂的。像陈贵,他的这个养生这一块做得比较好。

凤凰网文化:他们山里面都是自己种菜,最新鲜的一些蔬菜。您觉得这个是一个养生的好方法吗,很天然吗?

心一居士:在我看来这都是被逼无奈,他们买来的肯定方便了。只不过就是他们这个在山里面住,有那么一点空地什么的,自己种一点蔬菜,这个也是举手之劳。同时这个山居呢,也是生活本身是单调的,种种菜,自己自主,也是好事。像我昨天去马老师那儿他就收获了很多的土豆,这个既可以作为一种食品来充饥,同时在山里面劳动也是一种乐趣。

凤凰网文化:你说马老师因为长时间吃素,可能对味道很敏感。

心一居士:对。我想就是说,人在山里面真正地身心清静了。

你的环境也安静了,你内在的这个烦恼妄想也少了,你自然就对外面的这个觉知力,用咱们现在的话比较敏感。所以我接触过一些山里面住的长时间的人,他们就不愿意回到都市里面来,包括我在和信教室,离山很近地方住的时间久了我也很不愿意在城里面待太久,一个就是汽车尾气,空气也不够清新,再一个就是这个噪音也非常地这个大,不像山里面晚上特别地宁静。这个就是只要每一个人在山区的话,有这么一段时间的体验话,我想可能都会有一种这样自然的反映。

都市人失去了独处、享受孤独的能力

凤凰网文化:我两年前上山的时候,刚上山就有人跟我说,很多城里面过来,嫌晚上太晚上太静了,睡不着觉。

心一居士:我们现在这个都市里面的人已经习惯了忙碌,习惯了在这个心外面去抓一些东西来安自己的心。很难就是说,真正地返璞归真去看自己的心。所以失去了独处,享受孤独和寂寞的这种能力。如果山居的话,我看来就是更多面临应该是孤独和寂寞。如果这一块你没有做好准备的话,那山居也只是看着风光,而内在可能会挺麻烦的。

所以佛教有一句话叫“不破本参不出山”。就是你没有建立起对生命的一种认知,一种正确的见地之下,你如果住山的话很容易出问题。那就是在山里面你就首先孤独和寂寞,你都不能去自处。

凤凰网文化:您觉得山里面并没有有什么奇人,只是普通人,那他们跟村民一样吗?

心一居士:他们没有什么奇人或者特立独行让我感觉惊讶的,一方面就是来自于他们给我的这种感觉,另一方面来自于我对这些人的了解、感受。当然和他这些山民是有区别,如果所有人都住在山里面都成为这样人的话,这个山民是不是早已经是得道高人了?但是出发点还是不一样。每一个这个住山的出家人,他们对生命的这种探索以及对自己心性的修炼,我想这是他们住山的出发点。

而山民可能跟这一块,或是独行,又或者他们世世代代住在这里,当然不乏这些山民他们本身就聚足了一些很质朴的,有一些人可能修行修行就是想要到一种向山林人这种质朴、纯正、天然、平常的这种心态。但是呢,就是说他们最初的出发点还都是不一样的。

网友评论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嘉宾介绍

心一居士

本名田洪纲
长安终南山佛教协会副会长

他是“终南文化”的推广者和践行者,在他看来,终南山并没有“隐士”,他只希望“终南文化”不要被人们的猎奇心破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