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周汝昌:贾宝玉情归何处?宝钗乃假金 湘云最为亲厚

2011年03月15日 16:33
来源:凤凰网文化综合 作者:周汝昌

字号:T|T
0人参与 0条评论 打印 转发

姜先生是学者,态度谨严慎重,故题目称他所见之稿本为“续书”。我早说过,这种异本,纵使不是雪芹佚稿,也只能出自他的至亲至近之人,是代他补撰的,因为局外之人万难有此可能。

现在,我该讲一讲我怎么理解这段故事的来龙去脉了。

原来,这段故事的伏脉千里,早在第四十五回中叙写得十分隐约而又显著——可谓奇情奇笔,迥出常人意表!何以言此?你看“风雨夕”这回书,秋雨淋涔,黛玉正自秋绪如潮,秋窗独坐,已将安寝,忽报:宝二爷来了!这全出黛玉之望外!到宝玉进来,看时,却见他是穿蓑戴笠,足踏

木屐——她头一句话便笑道:“哪里来的渔翁!”及至宝玉将要辞去,说要送她一套蓑笠时,她又说道:“我不要他!戴上那个,成了画儿上画的和戏上扮的渔婆了!”及至宝玉真走时,她又特意拿出一个手灯给宝玉,让他自己拿着。——这一切,单看本回,也就够情趣满纸、如诗如画了,却不知作者同时又另有一层用意。雪芹的笔法,大抵如此奇妙。拿他与别的小说家一般看待,来“一刀切”,事情自然弄得玉石不分,千篇一律了。

读者至此可能疑问:这不对了!原是说湘云的事,才对景,怎么又是“伏脉”伏到黛玉身上去了呢?须知这正是湘黛二人的特殊关系,也就是我说的,湘云是黛玉的接续者,或是叫做“替身”,她二人各号上各占一个“湘”字,本就是暗用“娥皇女英”的典故来比喻的。晴雯这个人物,是湘黛二人的性格类型的一种“结合型”,所以她将死时,海棠(湘的象征)预萎;及至死后,芙蓉(黛的象征)为诔。因此之故,雪芹巧妙地在黛玉的情节中预示了湘云的结局。

这并非“不对了”,而正是“对了”。因为这样相互关联是雪芹独创的艺术的特殊手法。那么,雪芹书中除此以外,还有别的印证之处吗?

有的。请你重读芦雪庵雪天联句中湘云等人的句子吧。湘云先道是:——

“野岸回孤棹”;宝玉后来联道:“苇蓑犹泊钓”;湘云后来又联道:“池水任浮飘”;“清贫怀箪瓢”;“煮酒叶难烧”。这之前,湘云还有一句引人注目的话:“花缘经冷聚”。请看,无论孤舟回棹,还是独钓苇蓑,还是花缘冷聚,都暗指宝湘的事。而池水浮飘,是说黛玉的自沉。至于清贫烧叶,则是黛玉在嘲笑宝湘二人吃鹿肉时已经说过的:“哪里找这一群花子!”这正是记载中说的宝湘等后来“沦为乞丐”的事了!处处合榫对缝者如此,宁非奇迹?

特别有意思的,还在一点:渔翁二字,在“风雨夕”一见之后,也是到了芦雪庵这一回,

再见此词:——

“(宝玉)……披了玉针蓑,戴上金藤笠,凳上沙棠屐,忙忙的往芦雪庵来。……众丫鬟婆子见他披蓑戴笠而来,都笑道:‘我们才说正少一个渔翁,如今都全了!’……”你看,雪芹在此,又特笔点破宝玉与渔翁的“关系”,何等令人惊奇——当我们不懂时,都是“闲文”;懂了之后,才知他笔笔另有意在。雪芹永远如此!

末后,我再引一首香菱咏月的诗,供你温习,看看有无新的体会?——

“精华欲掩料应难,影自娟娟魄自寒。

一片砧敲千里白,半轮鸡唱五更残。

绿蓑江上秋闻笛,红袖楼头夜倚阑。

博得嫦娥应借问:何缘不使永团圆?”

这首诗很奇特。颈联二句,须联系第二十八回冯紫英在酒令中说的:“鸡声茅店月”,第六十三回黛玉在酒令中说的:“榛子非关隔院砧,何来万户捣衣声。”这关系着他们后来的悲欢离合的许多我们还不清楚的情节内容,须待逐步探讨。腹联二句,上句是指宝玉已明,下

句正是指湘云——我在上文不是刚好指明:“凭栏垂绛袖”的那个海棠象征,就是湘云吗?一切是如此密针细线,又无限邱壑迷离,光景凄艳,实非一般人的才智所能望其万一,慧性灵心,叹为观止!宝湘二人渔舟重聚,是否即全书结末?今亦尚不敢十分断言如何。“秋窗风雨夕”这回

标签:湘云 贾宝玉 周汝昌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分享到:
更多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