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解析莫言演讲关键词:揭秘莫言文学导师蒲松龄

2012年12月06日 13:42
来源:人民网-文化频道

人民网文化频道12月6日综合报道 12月5日,作家莫言乘飞机前往瑞典斯德哥尔摩领取诺贝尔文学奖。根据诺贝尔基金会提供的信息,12月7日,莫言将在瑞典皇家学院进行45分钟的演讲。据悉,莫言今年演讲的题目是“讲故事的人”(Storytellers),主题为“文学、故事、家乡、亲人”,并且在演讲中还会提及自己的“老乡”、著名文人蒲松龄。人民网文化频道现为网友解析莫言演讲将要提及的五大关键词:

关键词一:蒲松龄

自认蒲松龄是导师

莫言出生于山东高密,对家乡有很深的感情。对于自己的“老乡”、著名文人蒲松龄,莫言怀有一种特殊的情感。“第一,他离我们家乡很近。第二,我从小就听着很多跟蒲松龄(写的)非常类似的民间故事长大。长大后又认真读了他的书,从他的作品里感受到很多的教义。尽管不是一个朝代的人,但我认为,他就是我的导师。”

莫言曾在采访中表示,童年时期就听到了很多和蒲松龄笔下的故事完全一样的故事。“像我在乡村的时候,小学的时候,甚至更小的时候,就听村子里的老人讲狐狸变美女啊、公鸡变青年啊、大树成精啊,等等,这样的故事实际上就是蒲松龄故事的原型。我长大了读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发现:哎,这个故事我小时候听村子里的老人讲过。我马上就会产生一个疑问——是蒲松龄的小说在前,被我们村子里的知识分子看到了流传了下来呢,还是这个故事在前,被蒲松龄记录了下来呢?这个答案也许永远不会有。我想也许两种情况都存在:一种情况是,很多乡村知识分子读了《聊斋志异》,然后又通过他们的口还原成乡村故事,继续往下流传,而且(在流传过程中)发生了变化;另外一种情况是,蒲松龄当年确实听到了这类故事,然后改写成他的小说。”

与蒲松龄精神上一脉相承

莫言说,在他没有走上文学道路之前,已经接触了这些故事,接受了这样一些影响。其中有很多是蒲松龄的小说中没有写过的。“我在1984年之前没有想到这样一段生活经验可以变成重要的小说。后来体悟到,一个作家必须回到自己的故乡。必须从自己的童年、少年记忆里寻找故事源头。所以在我后来的创作中,我这一段乡村生活经验——耳朵听到的故事,全部回忆起来了。当然这个从根子上是和蒲松龄连在一起的。或者说,从精神上来讲,从文化上来讲,我跟蒲松龄是一脉相承的。当然我是承接了他的文化脉络。”

莫言称:“所以我觉得,还是蒲松龄对我的影响更大。我写作《生死疲劳》的时候,就像你们提到的改写,《生死疲劳》一开始就是阎罗殿上,一个人在地狱里的阎王面前喊冤叫苦,他是一个很善良的地主,也没有做很多坏事,在1947年的土改时,被枪毙掉了,他就感觉自己很冤枉,死了以后冤魂不散,在阎王面前一次一次地叫苦,阎王就让他不断地投胎,一次次地骗他,让他变猪、变驴、变狗,最后终于变成人。这个故事的原型,就是来自于蒲松龄《聊斋志异》中很有名的一篇《席方平》,这个故事曾经被选入高中课本,我最早是在我大哥的语文课本中读到了这个故事,所以印象非常深。我说我这是用这样的方式像祖师爷致敬。”

蒲松龄及作品特色简介

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一字剑臣,号柳泉,世称聊斋先生,自称异史氏,现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洪山镇蒲家庄人,色目人(另说蒙古人)。出生于一个逐渐败落的中小地主兼商人家庭。19岁应童子试,接连考取县、府、道三个第一,名震一时。补博士弟子员。以后屡试不第,直至71岁时才成岁贡生。为生活所迫,他除了应同邑人宝应县知县孙蕙之请,为其做幕宾数年之外,主要是在本县西铺村毕际友家做塾师,舌耕笔耘,近42年,直至1709年方撤帐归家。1715年正月病逝,享年76岁。创作出著名的文言文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中国短篇小说之王。出身没落地主家庭,一生热衷科举,直到72岁赴青州考贡,为岁贡生。因此对科举制度的不合理深有感触。他毕生精力完成《聊斋志异》8 卷、491篇,约40余万字。内容丰富多彩,故事多采自民间传说和野史轶闻,将花妖狐魅和幽冥世界的事物人格化、社会化,充分表达了作者的爱憎感情和美好理想。作品继承和发展了我国文学中志怪传奇文学的优秀传统和表现手法,情节幻异曲折,跌宕多变,文笔简练,叙次井然,被誉为我国古代文言短篇小说中成就最高的作品集。

名家评蒲松龄:

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说此书是“专集之最有名者”。

郭沫若先生为蒲氏故居题联,赞蒲氏著作“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

老舍也曾评价过蒲氏“鬼狐有性格,笑骂成文章”。马瑞芳称他是“世界短篇小说之王。”

[责任编辑:徐鹏远] 标签:莫言 蒲松 关键词
打印转发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 历史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