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解析莫言演讲关键词:小说很多原型就在身边

2012年12月06日 18:06
来源:人民网-文化频道

人民网文化频道12月6日综合报道 12月5日,作家莫言乘飞机前往瑞典斯德哥尔摩领取诺贝尔文学奖。根据诺贝尔基金会提供的信息,12月7日,莫言将在瑞典皇家学院进行45分钟的演讲。据悉,莫言今年演讲的题目是“讲故事的人”(Storytellers),主题为“文学、故事、家乡、亲人”,并且在演讲中还会提及自己的“老乡”、著名文人蒲松龄。人民网文化频道现为网友解析莫言演讲中的五大关键词。

关键词一:蒲松龄

莫言说:“蒲松龄是根本的影响,是伴随着我的成长所产生的影响。童年时期我就听到了很多和蒲松龄笔下的故事完全一样的故事。像我在乡村的时候,小学的时候,甚至更小的时候,就听村子里的老人讲狐狸变美女啊、公鸡变青年啊、大树成精啊,等等,这样的故事实际上就是蒲松龄故事的原型。我长大了读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发现:‘哎,这个故事我小时候听村子里的老人讲过’。”【详细】

关键词二:文学

在满足了写作最初的愿望以后,对文学本身的一种爱好让我一直坚持写作。我有对小说神秘感探求的一种欲望。我想小说发展到这个时段是不是已经停进了,我们是不是还可以写出一种更加有意思的小说,我还能不能写出一部和过去不一样的小说呢,这些都是激励我写作的动力。【详细】

关键词三:家乡

莫言曾在采访中谈及家乡高密时说,“作家福克纳立足家乡,他一辈子写他的像邮票那么大的一块地方的家乡,但是这个地方,往深里挖掘,挖出一口一口的深井,井里冒出非常旺的泉水。我感觉这一点对我自己的启发很大,一个作家必须创造出一块属于自己的乡土、文学的乡土。在他的影响下,我的作品中出现了‘高密东北乡’这样一些字眼。那么这个‘高密东北乡’,就是从这个地方往东北方向——高密县城的东北方向的几十个村庄,我们习惯就叫做高密东北乡。1984年我正在北京,在解放军艺术学院读福克纳的书,感觉跟福克纳的情绪很吻合。我当时就有一个野心——我也要把‘高密东北乡’安放在世界文学的版图上。”【详细】

关键词四:故事

为什么喜欢莫言的作品?诺贝尔文学奖18位终身评委之一、瑞典文学院院士马悦然曾在采访中表示,“我喜欢莫言,就是因为他非常会讲故事!”马悦然坦言最爱莫言的中短篇小说,个人认为写得最好的是《透明的红萝卜》,还有《三十年前的一次长跑比赛》、《会唱歌的墙》和《翱翔》等,谈起这些作品,他如数家珍,一时兴起会描述起小说情节。“有一些,我觉得他写得太长了。”马悦然客观地将个人评价一一道出,“比如《丰乳肥臀》,到结尾的时候,读者读起来的兴趣可能不会像开头那么高。”“你读莫言,会想到中国古代会讲故事的人,像古代的‘说书人’。他写作品像施耐庵写《水浒传》,像吴承恩写《西游记》,像蒲松龄写《聊斋》。莫言的讲话能力,就是从古代讲故事的人学来的。”马悦然说。【详细】

关键词五:亲人

莫言小说的很多原型就在身边

莫言的大哥管谟贤,是华东师范大学63级毕业生,退休前为高密一中副校长。管谟贤说,自己对于莫言走上文学道路,确实有一定的影响。“我上学时,留在家中的书,莫言和他二哥抢着读,莫言非常好学,凡是带字的都找着看。甚至连我的作文本也读了个遍。他到部队后开始尝试写作,把习作都寄给我看,我就给他修改,从字词,到结构。他写过好多小说,都没发表,还写过一部话剧叫《离婚》。”

退休后的管谟贤,现在是莫言研究会会员。他说,研究莫言的小说,就要研究齐文化,他对蒲松龄情有独钟,莫言小说里面的神奇鬼怪,充满了浪漫主义,这都来自齐文化的熏陶。高密是一座历史悠久、文化丰厚的古城,那里许多诡异的鬼神传说、神秘的民间风俗,日后都成为莫言作品的素材。

爷爷是莫言的第一个老师

“准确地说,爷爷是莫言的第一个老师。莫言作品中绝大多数故事都是从爷爷那里听来的。”管谟贤说,爷爷管嵩峰,生于1895年,1978年病故,享年84岁。他既没有莫言小说《秋水》、《红高粱》里爷爷那般传奇式的英豪和壮举,更没有那般痛快淋漓的风流事,他是一个忠厚老实、勤俭持家、聪明灵巧的农民,与小说《大风》中的爷爷相近。爷爷一生务农,又会木匠手艺,种田是一把好手。木匠活做得漂亮,所以日子过得不错。

“‘我奶奶’姓戴 我们的奶奶也姓戴”

“《红高粱》里的奶奶姓戴,我们的奶奶也姓戴,但我们的奶奶远没有九儿那么泼辣。她是一个非常普通的农村妇女。奶奶的手极巧,我不止一次听我大爷爷、外祖父夸她做的饭好吃,针线活做得漂亮。村里人家结婚,窗花、馒头花常找她剪;丧事也找她去帮着办。奶奶还会接生,解放后虽说新式接生已经推行,但找她接生的仍很多。可以说,我们村六十岁左右的人有一半是她老人家接到这个世界上来的。”管谟贤说。

莫言的父亲管贻范,今年90岁,旧社会上过4年私塾,家乡一解放就担任各种伙计,记账、扫盲,从互助组到合作社,到生产队,到国营农场工作区,再到生产队,一直担任会计。他对后辈教育非常严厉。有一次,莫言下地干活,饿极了,偷了一个萝卜,被罚跪在领袖像前,做父亲的知道了,回家差一点把莫言打死。后来莫言根据这个经历写出了成名作《透明的红萝卜》。

莫言小姑是小说《蛙》中主人公“姑姑”的原型

与平安村相邻的沙口子村的管贻兰是莫言的本家小姑,也是小说《蛙》中的主人公接生婆“姑姑”的原型。早已退休在家的管贻兰今年已有75岁,她1956年开始在大栏乡医院做医生直至1996年退休,在医务岗位上工作了整整40年。因为从小便经由姑姑接触到生产生育,并且在与家人聊天时经常听到有关接生的故事,莫言由此产生了要写这样一个题材的念头。

《蛙》中的“姑姑”是一名从事妇产科工作50多年的乡村医生,她亲手接生过1万个婴儿,也“杀”死2800个,直至“文革”结束后,她才从疯狂中恢复过来。作为文中“姑姑”的原型,莫言的姑姑坦言,自己的从业经历和小说描写的基本一致,只是晚年没有像小说里的“姑姑”一样处于精神混乱的状态。

小说对于文中“姑姑”有很强的批判意味,莫言的小姑表示,“小说的内容有真实的,有虚构的,但总不会超出现实,写作就必须要有创作,情节总要基于形势的发展、时代的变迁。对于那些批判、虚构的部分,这些都无所谓,只要是他有价值的就没问题。同时,我也为莫言的成功感到自豪与欣慰。

[责任编辑:徐鹏远] 标签:莫言 关键词 亲人
打印转发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 历史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