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度散文家提名点评:杀出一条血路来
当代散文创作的成绩是最容易被人忽略,在一个全民写作的年代里,人们已经不明白什么还不能称为散文,也不知道还有谁不在写散文,当然,这也极其容易造成散文的平庸:散文有可能被自己的唾沫淹死。所以,散文如果要获得生机,必须从这种芜杂和因循中杀出一条血路来,才会有自己的品格和灵魂。
有必要重温鲁迅的话:“生存的小品文,必须是匕首,是投枪,能和读者一同杀出一条生存的血路的东西;但自然,它也能给人愉快和休息,然而这并不是‘小摆设’,更不是抚慰和麻痹……”(《小品文的危机》)这话很容易让人误解为鲁迅只欣赏匕首和投枪,而看不起散文创作的个性和趣味,这不符合鲁迅的审美观,重读他的文字---鲁迅所讨厌的“小摆设”是那些“麻醉性的作品”,是“抚慰”、“麻痹”人的文字,它们让人看不清身处的现实,这也是鲁迅一直所反对的“瞒”和“骗”的文艺,不幸的是,当代散文中的虚假、滥套和做作至今仍有增无减。有幸的是这两年,陆续出现了一些睁了眼睛看世界、看人生的作品,梁鸿的《中国在梁庄》是开路先锋,熊培云的《一个村庄里的中国》(新星出版社2011年10月版)紧随其后,让我们再次瞩目“中国”大地上的一个“村庄”,那是。尽管作者无意于在文学上建功立业,但它很文学,乡村的沉浮、乡村人的命运,乡土中国复杂而多样的面目,历史与现实的纠葛,几代人的乡村梦想……也是作家们不该回避的话题。夏榆的《黑暗的声音》(新星出版社2011年6月版)其中大部分篇章并非写于2011年,但这次结集,重新阅读,同样让人不能释怀。矿工们的“黑暗”和内心的挣扎及不同的命运长时间都被模糊地排在文字之外,还有那些城市边缘人切身感受,每个故事都是一把辛酸泪,《黑暗的声音》像挖煤一样把他们从沉睡的地下挖了出来,摆在我们面前,我们真切感受到心上的痛了。
这些创作似乎再次提醒我们:一切的一切首先是与我们的生存、生命、生活有关,文学却可以与此绝缘?那些看似“不文学”的毛糙糙的现实进入不同风格的文字,必将给文字带来元气淋漓的生命力。像胡冬林的《蘑菇课》(《作家》2011年第5期),是用脚写出来的文字,它们几乎不需要再去修饰和装点什么了,那一眼望不到边的深林和这里的一切都在为它输送着氧气,还有什么比它们更丰满、丰沛,更有特别的气息?
相关专题: 第十届华语传媒大奖
相关新闻: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湖北一男子持刀拒捕捅伤多人被击毙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6:49
04/21 11:28
频道推荐
商讯
48小时点击排行
-
64620
1林志玲求墨宝 陈凯歌挥毫写“一枝红杏 -
42654
2曝柴静关系已调离央视新闻中心 旧同事 -
37237
3人体艺术:从被禁止到被围观 -
28599
4老战友谈王朔:在新兵连曾以“神侃”天 -
21714
5李泽厚5月将在华东师范开设“桑德尔式 -
19652
6作家李翊云推新作 曾称莫言某作品“像 -
15979
7独特而温暖的画作 -
8591
8刘益谦举证功甫帖为真 称上博专家挑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