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杨显惠对话凤凰网:天下无难事 关注永恒更有意义

2012年04月14日 21:57
来源:凤凰网文化 作者:于一爽

字号:T|T
0人参与 0条评论 打印 转发

杨显惠

核心提示:作家杨显惠凭借小说《甘南纪事》荣获第十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小说家称号。获奖当天,凤凰网文化编辑于一爽与杨显惠进行了独家对话,以下为对话实录:

听“杨显惠”三字成惊弓之鸟

凤凰网文化:您是一个习惯接受媒体采访的人吗?您自己很多文章的前提也先是采访别人。

杨显惠:咱这不一样,我这是倾听。

凤凰网文化:那倾听也得准备点儿什么啊。

杨显惠:没有任何准备,比如夹边沟出来的右派,我唯一要做的就是找到他。

凤凰网文化:让别人信任挺难得。

杨显惠:可不!惊弓之鸟,很多人闭口不谈,一提我"杨显惠"三字都成惊弓之鸟了。所以抓住一个就行。

凤凰网文化:比例呢?

杨显惠:10个里面一两个吧。

凤凰网文化:当时也是穷尽一切手段?

杨显惠:穷尽一切手段也没什么资料。

凤凰网文化:怎么谈啊?

杨显惠:有的就是今天去三小时,明天去四个小时,没规律。不会直入主题,还得谈"你们家吃什么啊"之类的。

凤凰网文化:这些都在您的生活经验里头吗?

杨显惠:有一部分在吧。我自己也在河西走廊呆了十几年,除了是自由人,也跟劳改劳教差不多,住地窝子,生活在酒泉地区。

我理解的“自由人”

凤凰网文化:您觉得"自由人"的意思是什么?自由在哪儿?

杨显惠:那就是没有被判刑,我们是知青。正值壮年,冬天沙尘暴,夏天大炙烤,自然环境差不多,要没有经历过这种自然环境也感受不到。

凤凰网文化:这是挺奇怪的缘分。想问问您,80年代的文学创作怎么转变成了现在这样?您当时也是写纯文学的。

杨显惠:主要是大的文学环境变化,当时一个是先锋写作,一个是商品化写作冲击。我的写作一开始就是现实主义的,到了80年代后期再这么写下去,也能发,名单是引不起关注,文坛上也不重视,花了挺大力量写了,没有反响。当时我也在做一个选择,彷徨了挺长时间。后来转到夹边沟等,等于从现实主义转到批判现实主义了,这主要是写作方式的转变,走到了和当时温煦背道而驰的方向上,加了批判俩字,写的更实在了,真人真事。

放弃文学梦 那是不可能的

凤凰网文化:但是想过不写吗?就是不写了,不去写了,永远不碰文学了。

杨显惠:哈哈哈,那不可能!文学不是一天两天的事儿。你说放弃了文学梦,那是不可能的,最差最差我也得给自己归那两类去。我当时综合考虑了自己的生活题材,我十几年知青生活的夹边沟,我少年时期经历的饥饿,要写出来。

凤凰网文化:下一步呢?现在这三部曲能囊括了吗?

杨显惠:下一步,你说下一步,哈哈哈,那我可没这么大野心了,就先把《甘南纪事》写完吧。

凤凰网文化:你承认自己当初这个三部曲的野心吗?

杨显惠:主要是媒体炒作吧。最开始的夹边沟就是一个小册子,给了书商。后来和书商聊天,我随便一说,还想写什么什么,后来他就给嚷嚷出去了,媒体也跟着这么说。

凤凰网文化:讲讲创作时候最难的时候吧,因为我觉得肯定很难以一种愉快的心情进入这种写作。

杨显惠:嗯,没什么调整,顺理成章吧。

我不喜欢强调思想性

凤凰网文化:可是外人总觉得这种残酷的东西太打动人,您有故意悲剧性处理吗?

杨显惠:我不喜欢故意强调思想性。

凤凰网文化:虽然您说不故意强调,可是您原来说过--中国所有作家的作品都比不上一部《古拉格群岛》。有没有创作的时候借鉴了苏联文学?

杨显惠:都储备了吧。不过真写的时候,全扔了。

凤凰网文化:但是,您个人比较喜欢看苏联文学。可否说几个最打动您的?

杨显惠:喜欢短篇,契诃夫,高尔基早期的。

凤凰网文化:不是《海燕》那些?

杨显惠:《海燕》不行。高尔基早期流浪汉文学,包括自传体三部曲都太好了。还有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静静的顿河》,《死屋手记》,《未开垦的处女地》。

凤凰网文化:您是自发喜欢苏联文学,还是受当时的社会条件影响?

杨显惠:当时的爱好是从中学开始,那会儿只有苏联文学。

改变命运 毅然报考数学系

凤凰网文化:那怎么最后报了一个数学系?

杨显惠:我当时赶上工农兵招生,我工作的单位分配了一个名额,就是数学系。去不去?不去就改变不了命运,去了毕业当教员,不去种地了,当干部了,挣干部工资了。这是改变生活的一个台阶。

凤凰网文化:人生这样的台阶、转折多吗?

杨显惠:反正这是第一次吧。再后来,就是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知青回城,我调到河北省盐场做办公室秘书,后来又去了天津盐场,后来又去了天津作协。这个变化是最大的,只有这个变化完成之后,我才能全力以赴去对待写作,包括你说的三部曲。否则我没有能力这样生活,没有时间没有物质。

凤凰网文化:作协给的能保证写作了?我觉得采访调研的钱挺多的吧。

杨显惠:那自己掏!你要写主旋律,那补助多点儿。我这完全无关,好几年我都不管跟作协说我干嘛呢,直到作品在《上海文学》发表才有人知道--"哦,杨显惠干嘛呢这两年?"

凤凰网文化:怎么找的《上海文学》?

杨显惠:就是直接投稿。

凤凰网文化:您觉得他们发稿压力大吗?跟您说:"杨老师,再改改"?

杨显惠:没有,完全没有,错别字都没给我改。

凤凰网文化:那运气挺好的。

杨显惠:是运气挺好的。

[责任编辑:胡涛] 标签:杨显惠 华语文学传媒大奖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分享到:
更多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