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那些年,一起“蹭”过的乌托邦

2013年11月29日 08:06
来源:东方早报

  下河迷仓内的演出现场。 高剑平 早报资料

  下河迷仓内的演出现场。 高剑平 早报资料

  白领草台班的演员们正进行日常训练。张栋 早报资料

  白领草台班的演员们正进行日常训练。张栋 早报资料

  下河迷仓原创俱乐部成立庆典。高剑平 早报资料

  下河迷仓原创俱乐部成立庆典。高剑平 早报资料

孙荣波

戏剧制作人

乌镇戏剧节执行总监

第一次在下河迷仓(简称迷仓)排戏的时候我还是学生,从2005年的《月亮》《囚》到毕业后接连做了《寻影》《123跳房子》《棉MAO裤的夏天》……具体已经数不清在这里做了多少戏。虽然现在想来这个剧场是如此破落,但最初我们这群怀揣戏剧梦想的年轻人都觉得能在这样的地方演戏就很了不起了。

迷仓对我们来说是最自由单纯的现代戏剧孵化基地,从开始到现在都是这样。现在想起来当时排戏都是痛苦的经历——夏天没空调热得要死、通宵排线装灯,所以除了戏剧艺术本身,在技术上也被迫得到了很大的锻炼。但当时根本没有想这么多。

现在想想,硬件上的简陋又有什么关系呢?自由、免费,其实它真的很好。但是,迷仓关闭,不知为什么我没有丝毫感伤。可能它在我心中早已关闭了,或是它在我心中永远不会关闭。

毕竟做戏这么多年,见的开启关闭的事太多了,可能也早习惯了。不会变的是我知道我是迷仓走出来的,就行了。

虽然今天有人说我走上了话剧中心、乌镇戏剧节这样更“主流”的大舞台,但我自认依旧是个戏剧吊丝,迷仓艰苦的岁月让我们明白戏剧最本真的东西。不管你站在迷仓的台上,还是话剧中心台上,抑或保利剧院的台上,花800元做一个戏,花80万元做一个戏,还是花800万元做一个戏,我都是一样的恐惧,或者说是,敬畏。

田辰明

民间戏剧人

踏遥戏剧学馆制作人

迷仓是个基地,当年我们刚开始做戏时没有资金,团队也不完整,在这里拼拼凑凑,有了最初的雏形;同时它也是个十字路口,不同的人在这里相遇,又走向不同的地方,就像人生。

它是个破落的剧场,但它始终是我心目中最好的剧场。虽然设备问题不断,层高低,灯少,路灯损坏后再没修好,但它是真正意义上的小剧场,是真正的实验空间。它舞台的形状、比例,柱子的视线遮挡都恰到好处,在戏剧呈现上,它的表现是专业的。

做个不太合理的比喻,在迷仓做戏像初恋,一切都是发自内心最纯粹的喜爱,不掺任何杂质;现在在其他剧场做戏像成熟后的恋爱甚至谈婚论嫁,需要多方面衡量,条件、定位、价码,要做等价交换。

现在想到冬天在迷仓排练、通宵那种刺骨寒冷还是记忆犹新,但更多的是开心,有一段时间我把自己戏剧工作室的办公室也安在迷仓,得空便与王景国、臧宁贝老师聊天,聊戏剧和理想,像个乌托邦。虽然现在一批批从那里走出去,但迷仓是家乡,游子虽远行,但希望家永远在那个地方,时常能回头看看。

要维持这样一番乐园、净土,个人的确承担不了。这两年独立戏剧人的确在流失,迷仓的人气也大不如前,我们早几年已经有这个预感,所以现在并不意外。但毕竟现在它只是宣布“暂时”关闭,我们还是期待有一天它能以一个全新的姿态回来。

我很庆幸这么多年,这个地方的精神始终没有变,但是时代在变。现在终究容不下一个小小的“仓库”,多少有些令人惋惜。它真像一个深藏在深巷里的小作坊,但饭菜的确可口,只是现在越来越多的人习惯了快餐。但事实上我想迷仓关闭也许并不是坏事,至少它让我们重新思考戏剧的种种现实,现实逼迫我们改变,或者说,我们真的应该改变了。

陈小姐

戏剧爱好者

在迷仓看戏的六年,它一如既往的破,破得亲切。在还是穷学生的时候,迷仓是我与戏剧保持近距离接触的宝贵空间,时常因为预订不及时,在炎炎夏日踮脚站在人群外围,或在寒冷冬日席地坐在冰凉的角落地板上,看那些民间戏剧团体做得稚嫩得满是冲动的习作。

喜欢每一次热烈的演后谈环节,有时甚至能进行一个小时之久,观众席里随时有人喊出自己的观点,甚至有时会和导演发生激烈争执,剧场里充满着生命力。天台也一度是我和戏友们喜欢的地方,空落落无遮无挡的厂房屋顶,堆着经过风吹雨打的残破道具,在天台上抽着烟看人流聚来散去,周围一切破落景观都贴近剧场以及这个城市独立戏剧的气质。

工作后更频繁地进入主流的华丽剧场,挑剔着戏剧的制作水平和专业演员的表演功底,却再难找回学生时代对戏剧世界的憧憬和被“粗糙制作”的稚嫩、“横冲直撞”的鲁莽击中的感动。(早报记者 陈晨 采访整理)

标签:戏剧 剧场 话剧
打印转发
凤凰新闻客户端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