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绝迹十年 苏剧凭《柳如是》归来

2013年11月28日 08:16
来源:东方早报

本周日,刚刚在中国戏剧节上结束演出的《柳如是》将在艺海剧院上演,这也是这个剧种时隔30年后再度来到上海。

时隔30年再来沪 12月1日在艺海上演

苏剧《柳如是》剧照,该剧从2009年开始策划,2011年搬上舞台。姚永强 图

苏剧《柳如是》剧照,该剧从2009年开始策划,2011年搬上舞台。姚永强 图

苏州的苏剧,年轻的苏州人,也许都从未听说过。但作为苏州的地方剧种,也是江南滩簧的“鼻祖”,苏剧一直有“白话版”昆剧之称,更被认为是最雅致的地方戏。只是,经历了十年的舞台绝迹,团散人走,苏剧艺术和众多地方剧种一样濒临灭亡。然而,因为王蒙、冯骥才、胡芝风等文化人士的奔走,因为苏州政府的抢救和扶持,一出新创作的《柳如是》在2011年创作演出,被认为是苏剧艺术的复兴之作。本周日,刚刚在中国戏剧节上结束演出的《柳如是》将在艺海剧院上演,这也是这个剧种时隔30年后再度来到上海。

起死回生的苏剧

苏剧艺术有着300年历史,是有着“评弹语言美、昆曲表演美、吴歌曲调美”的剧种,与昆曲、评弹并称为“苏州艺坛三朵花”。曾经,苏剧艺术辉煌一时,并长期和昆剧团并在一起,剧团的演员几乎都同时会唱昆曲和苏剧,昆剧表演艺术家张继青其实也曾经常演苏剧。《柳如是》中的女主角王芳就是苏州昆剧院的昆剧名家,二度梅花奖获得者。

“我们剧团之前一直叫江苏省苏昆剧团,别人大多以为只是演苏昆,其实,是苏剧团和昆剧团并在一起。我是1977年进团的,团里的演员既能演昆曲又能演苏剧,个个是‘两栖’。”王芳说。

当年的昆剧艺术因为曲高和寡,处于演出低谷,苏昆剧团在经济上“以苏养昆”。王芳至今记得上世纪80年代初苏剧的盛况,苏剧常常一演六七场,走廊里都加着座位。剧团出去演一周,往往五天演苏剧,两天演昆剧。

但艺术上却是“以昆养苏”,作为白话版的苏剧更多是一种坐唱的南词和滩簧艺术,需要从“百戏之祖”昆曲中吸取艺术养分。由于对昆剧艺术的借鉴融合,苏剧呈现出一种真正“雅俗共赏”的气质。与其他滩簧相比,苏剧显得清新雅致,别有文人意趣,但相较昆曲,苏剧却又更为节奏明快,更具平民气息。“当时老百姓对苏剧特别认可”。

然而,1985年之后,戏曲一夜之间不再景气,苏剧艺术也突然没有了市场。2001年,昆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口头与非物质遗产代表作”,昆剧艺术一下从无人问津到人尽皆知,包括青春版《牡丹亭》在内的演出任务日益繁多,江苏省苏昆剧团也由此改名为江苏省苏州昆剧院。

就在昆剧艺术复兴的同时,苏剧却遭到了冷落,发展也因此停滞,除了王芳偶尔在汇演时演出一折《醉归》,苏剧几乎从舞台上消失了。王芳对此充满遗憾与惋惜,“我从小就演苏剧,对苏剧的感情特别深。苏剧的调子特别好听,很有江南风味,观众基础又那么好,如果就这么没了,真是太可惜了。”

看过苏剧的观众都很怀念苏剧,即使不是苏州人,也往往对它的雅致清新难以忘怀,文化界人士更对这样一个有文化底蕴的地方剧种就此消亡而感到担忧。王蒙、冯骥才、胡芝风等因此在2004年的“两会”上提出,希望苏剧艺术不要就此失传。

2006年5月,苏剧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并启动了苏剧的艺术传承,筹建中的苏剧团由苏州市锡剧团“托管”,承担起苏剧保护的工作。这些年,剧团开始在锡剧团中培养青年苏剧演员,招收了60名学员,并请来苏剧老艺人,恢复排练了《花魁记》《狸猫换太子》《快嘴李翠莲》等传统戏以及众多折子戏。

“其实苏剧的恢复保护,主要面临的难题就是人才断层。和我一辈的苏剧演员大多散了,昆剧院很多青年演员虽然也会唱苏剧,但昆剧现状很好,他们也忙不过来,必须要从头培养。”

苏剧能最好地代表苏州传统文化

但是苏剧的传统折子戏本来就不多,要面向今天的观众,必须要有新的创作。2010年,王芳找到国家一级编剧郑怀兴,创作了一部新戏《红豆祭》,也就是改名后的《柳如是》。这部作品讲述了明末年过六旬的江左文坛领袖、东林巨擘钱谦益以嫡配之礼迎娶23岁的名妓柳如是。不料清兵兵临城下,柳如是劝钱谦益与其一起投水殉国,钱谦益不肯听从,反而屈膝仕清,这对夫妻从此陷入深深的痛苦。经过一系列矛盾冲突,柳如是激励钱谦益重拾士大夫的气节,钱谦益暗中援助抗清义士,为此受牵连入狱,柳如是毅然和他共赴牢狱,夫妻重归于好。

王芳说,之所以选择这个题材,是因为希望演绎一个和苏州有关的故事,也希望是个文人题材,而柳如是是吴江人,用苏剧表现钱柳姻缘,别有意趣。

《红豆祭》2009年开始策划,2011年搬上舞台。因为没有生角搭档,锡剧团副团长、知名演员张唐兵“半路出家”,演出了剧中的钱谦益。从锡剧一下转到苏剧,张唐兵说,最难掌握的是那种节奏和韵味,因为苏剧确实更为雅致。

首次公演时,苏剧迷奔走相告:绝迹舞台十年的苏剧回来了,又排新戏了。苏剧老艺术家、如今硕果仅存的女子苏滩老艺人,93岁高龄的尹斯明激动不已,苏剧还“没有完”。而经过18次修改,《红豆祭》改名为《柳如是》。剧中的舞美和表演都沿袭了昆剧艺术唯美的特点,只是在唱腔上,更为明快动听。“苏剧的舞台呈现和唱腔特点,其实都能最好地代表苏州这个地方的文化。”

对于未来苏剧的传承发展,王芳觉得很多昆剧推广的经验都值得借鉴。“走进校园、复排经典、坚持剧场演出、网络联动……我们尤其要注重年轻观众的培养,不能总是黑头发演给白头发看。对没看过苏剧的年轻观众而言,他们刚开始可能只是看看扮相、听听嗓音,但入门之后,他们慢慢就会懂得品味,能看出一部戏的好坏。这就需要我们跟上时代,多创造让年轻人接触苏剧的机会,培养新一代受众群。”

王芳表示,“尹斯明等老艺术家,把一辈子都奉献给了苏剧。现在,继字辈、承字辈的老先生都已经不演了,我们这一辈还在舞台上,到了我们要反哺的时候了,要尽自己所能,为苏剧传承出一份力。”

打印转发
凤凰新闻客户端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