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此联在当时近于白话,百姓易读懂”

2013年11月28日 08:02
来源:东方早报

对联作者高以永是官吏,也是诗人。康熙《内乡县志》记载中就有他的诗歌、碑文20多篇。比如,他的《内乡春日漫兴》一诗:“每逢春耘早放衙,小堂幽静胜山家,悠然竹几摊出坐,落尽中庭白杏花。”

高以永身后留下的著作有《高户部诗集》,嘉兴《竹林八圩志》收录了高以永一生数百篇诗作。乾隆《嘉兴县志》也为高以永撰写列传。

高以永的这副对联,在对联专家眼中,平仄可能并不十分规范,但从创作意图看,这副对联立意尚可。

对联是高以永为官心得

上海市楹联协会顾问、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退休编审陈以鸿告诉早报记者,这副对联最突出的特点,是以上联的四个“百姓”,对下联的四个“一官”。对联的平仄并不十分工整,“尤其是上联的‘莫道’的‘道’和下联‘勿说’的‘说’都是仄声,上联的‘也是百姓’的‘是’与下联的‘全靠一官’的‘靠’字全是仄声,因此平仄不是太工整,‘道’和‘是’字改为平声,可能更好。”陈以鸿说,该联语言近于白话,在当时的文言环境中可能会出现新奇感,老百姓也非常容易读懂。对联不像诗歌那样儒雅,这样做无可厚非。从创作意图看,该联将自己与百姓等同视之,立意尚可。对联的功能中有一个为言志,这副对联是其为官心得和主张。在当年,这样的思想难能可贵。

被称作“上海对联大王”的陈以鸿介绍说,对联在古代跟当今社会的广告一样常见,那对联为什么又叫楹联?因为古代大都贴在建筑物前部的大柱子上,而且古建多是对称结构,楹联也是一对一对,因此又叫“对联”。挂在建筑显眼位置的对联有警示劝诫作用,“就像高以永的这副对联,可以看作他的座右铭。”

内乡县衙还有类似对联

高以永离任之后,由于战乱和自然灾害等原因,到清末,内乡县衙已几近毁损,县衙移至察院办公。直到光绪十八年(1892年),一位叫章炳焘的知县到任,才开始恢复修葺县衙。1894年县衙修复如初,连带三堂门口悬挂的这副对联也恢复完整。

民国时期,再到解放后,“一直到1968年以前,内乡县政府都在此地办公”。闫子琦说,“文革”期间县衙再次遭到破坏。直到1984年,内乡县衙作为国内第一座衙门博物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修葺复原并对外开放,馆方根据解放前曾在衙门内工作过的老人的回忆,也将这副对联复原了出来。其实,内乡县衙还有几幅对联也不错,如大堂楹联“欺人如欺天毋自欺也,负民即负国何忍负之”,二堂屏门匾额“天理、国法、人情”,这些都涉及了为官为民的朴素道理。

据《内乡县志》记载,县衙始建于元大德八年(1304年),历经明清多次维修扩建,逐渐形成官衙式建筑群。县衙占地8500平方米,中轴线排列着主体建筑大门、大堂、二堂、迎宾厅、三堂,两侧建有庭院和东西账房等,共6组四合院,85间房屋,均为清代建筑。

标签:楹联 对联 匾额
打印转发
凤凰新闻客户端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