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failed: 拆散一本书,只为黄胄图

2013年11月24日 08:02
来源:东方早报

  ▲ 张培成的画室。墙上的多是张培成刚完成的作品。  没学过画的孙子给张培成画的像。这两幅画,他觉得稚拙有味,所以把它们贴在了墙上,“左边那张尤其好”。  顺着张培成的画室往里走,就是他的书房了。

  ▲ 张培成的画室。墙上的多是张培成刚完成的作品。  没学过画的孙子给张培成画的像。这两幅画,他觉得稚拙有味,所以把它们贴在了墙上,“左边那张尤其好”。  顺着张培成的画室往里走,就是他的书房了。

张培成,1948年生,江苏太仓人。毕业于上海大学美术学院中国画系,曾就学于中央美术学院。上海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上海市文联委员,上海中国画院画师,一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国画《生气勃勃》曾入选第六、七、八、九、十、十一届全国美展并屡次获奖,为文化部、中国美术馆、上海美术馆、广州美术馆等机构收藏,出版有《张培成画集》《当代中国画技法·赏析丛书·张培成水墨人物画创作》等数十种。

张培成好杂览,谈起《安持人物琐忆》和《上学记》这类书,神采飞扬。他喜欢“陈旧人物”,更关心他们的生活状态,说话间,随手从书柜里抽出一册《齐白石全集》,翻到其中一页,说:“你看看,齐白石把他邮寄画的单据都保存起来了,多有意思。”他的藏书,中西艺术都有,并不偏废。他喜欢齐白石、黄胄,也喜欢马蒂斯、塞尚和梵高。这些都是对他深有影响的画家。画室墙上他刚完成不久的画,能明显看出西方艺术家们的影响,但又有着国画的味道。这些画旁边,还贴了他淘来的门神年画、孙子的涂鸦。五花八门的图片,是作画前用来起兴的,好比作家写作前乱翻书找感觉。张培成说自己特别留意从民间艺术中汲取营养,书柜里放了好些民间艺术合集,如《中国民间木刻版画》《中国民间剪纸》《贵州少数民族服饰图案艺术》等。

聊起自己起初学画的经历,“喜欢”和“开心”这两个词,张培成是一直挂在嘴边的。如今各类美术兴趣班风起云涌,担心输在起跑线上的家长打骂着逼自家孩子学国画西画,关心的,是“成绩”和“升学”。退回上世纪六十年代,张培成还是初中生,“画画”在父母眼中不是什么好事,把功课学好才最要紧,而他家的阶级成分、经济条件,都不能说好。可就算这样,也还是架不住他喜欢,拿起画笔的开心劲儿,是其他东西给不了的。

当然,所在学校的氛围,也很重要。张培成初中就读的敬业中学是出画家的地方,年长一辈的,有戴敦邦,而与张培成同辈的,有魏景山,还有小他两届的施大畏。而当时聚在一起结社画画的小伙伴们,还有许多。“大家都迷连环画,主要喜欢华三川和贺友直。好多人喜欢华三川,觉得他笔触细,画得准,我却喜欢贺友直,觉得他画得更有味道。”而另一位对他深有影响的连环画家,是刘国辉。方增先的《怎样画水墨人物》,也是他临摹的重要范本。

只是,在当时的条件下,书籍实在难得,想扩大一下识见,是很困难的事。新书并不总买得起,福州路上的旧书店才是中学生的乐园,滋养了画家的成长。张培成买得最多的是临摹用的旧杂志,五分钱一本,还要东跑西跑,货比三家,只为多一点图片,让性价比高一点。纸品商店也是经常去的,新闻纸四毛钱一斤,一次买半斤,省着些用,速写可以画很久。

有一本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的《绿色的远方》,书是时兴的革命文学,题材属阶级斗争,却因了内里多幅黄胄所作插图,成了张培成那时最喜欢的读物。他一直喜欢黄胄作品,却苦于找不到范本来临摹,跑了许多家书店,好不容易在靠近南京路、石门路的一家书店,买到了这本小说。书入手后,张培成反复地读,还觉不过瘾,索性把书页拆散,把里面的插图全部订为一册,以便自己临摹。这本小册子,现在还在他的书橱里,凝结了一段初中记忆。

摄影 徐晓林 撰文 郑诗亮

Q: 您是否知道自己有多少藏书?

A: 两三千册吧。

Q: 您记忆中自己买的第一本书是

什么?

A: 记不清了,肯定是连环画。

Q: 您最近买的一本书是什么?

A: 《西域壁画:敦煌藏经洞流失海

外的精品》。

Q: 一般以哪种方式买书,逛书店还

是网上购买?

A: 书店去得少了。主要让儿子、朋

友帮我上网买。

Q: 您每月大概花多少钱买书?

A: 现在比过去少了。但具体多少我

也说不上来。

Q: 您手上正在阅读的是什么书?

A: 《人生十问》。

Q: 看书时候的最佳佐料是什么?

A: 茶和咖啡。特别喜欢吃花生。

Q: 您平时阅读,网络和纸面的比例

是多少?

A: 纸面是绝大多数。

Q: 有没有一本书,是每年都要拿出

来读一读的?

A: 一直在变的。最近常读的是《二

十世纪思想史》。

Q: 如果让您只带一本书去某个地

方,您会带哪本?

A: 带一本梁漱溟所著《中国文化要

义》吧。

打印转发
凤凰新闻客户端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