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文物局认定扬州曹庄隋炀帝墓为真

2013年11月17日 08:31
来源:东方早报

昨天上午,中国社科院考研所所长王巍在由国家文物局和中国考古学会组织的“扬州曹庄隋唐墓葬考古发掘成果论证会”上宣布,今年3月在此发现的两座砖室墓是隋炀帝杨广与萧后..

■ 发现两颗男性牙齿和女性人骨遗骸,被认定为与萧后合葬墓 “隨”字之疑未有回应

昨天上午,中国社科院考研所所长王巍在由国家文物局和中国考古学会组织的“扬州曹庄隋唐墓葬考古发掘成果论证会”上宣布,今年3月在此发现的两座砖室墓是隋炀帝杨广与萧后最后的埋葬之地,并宣读了墓志上已经识别出来的全部文字。据悉,墓葬所在区域至今尚未发现陵园遗迹,目前考古工作仍在进行中。此前,有专家指出,墓志铭中的“隨”字显得有些可疑,但此问题未能得到回应。图为墓室出土的陶俑。 新华社 图

从3月发现墓地到现在,位于曹庄的考古现场已经被规划整齐。 新华社 图<Img alt=" src='http://y3.ifengimg.com/cmpp/2013/11/17/08/7502c847-0584-4b85-8006-bc457616f3c9.jpg' >

从3月发现墓地到现在,位于曹庄的考古现场已经被规划整齐。 新华社 图

二号墓出土的铜编钟

“隨故煬帝墓誌 惟隨大業十四年太歲……一日帝崩於揚州江都縣……扵流珠堂其年八月……西陵荊棘蕪……永異蒼悟……貞觀元年……朔……葬煬……禮也 方……”——昨天上午,中国社科院考研所所长王巍在由国家文物局和中国考古学会组织的“扬州曹庄隋唐墓葬考古发掘成果论证会”上宣布,今年3月在此发现的两座砖室墓是隋炀帝杨广与萧后最后的埋葬之地,并宣读了墓志上已经识别出来的全部文字。据悉,墓葬所在区域至今尚未发现陵园遗迹,目前考古工作仍在进行中。

国内11位权威专家

认定发掘结果

位于扬州市西湖镇司徒村曹庄中星海上紫郡房地产建设项目工地上,有两座砖室墓并排而列,其中一座古墓的墓顶已经被清理得很干净,铺地砖整齐光亮;另一座墓中保留着骨架、被泥巴包裹的凤冠、陶俑和漆器等。昨天上午,中国考古界权威专家黄景略、徐光翼、王巍、赵辉、刘庆柱、信立祥、焦南峰、付清远、王学荣等10余位专家来到扬州,在考察现场、观看出土文物后进行研讨,一致确认,扬州曹庄隋唐墓葬为隋炀帝墓,是隋炀帝杨广与萧后最后的埋葬之地。

今年3月,在扬州市西湖镇司徒村曹庄中星海上紫郡房地产建设项目中发现两座砖室墓,随后扬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开展抢救性考古发掘,4月中旬,一号墓出土了一合墓志,志文中有“隨故煬帝墓誌”等文字。随后南京博物院、扬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苏州市考古研究所组成联合考古队,继续开展考古发掘。

扬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束家平在当天的论证会上汇报了古墓考古发掘和文物保护情况,据其介绍,截至目前,联合考古队完成勘探面积109000平方米,勘探出墓葬迹象136座、夯土2处、沟2条、砖基1处、井5口、坑(塘)29个。其中一号墓为方形砖室墓,由主墓室、东西耳室、甬道、墓道五部分组成。墓葬通长24.48米,东西连耳室宽8.22米,残高2.76米。墓室用砖与隋代江都宫城用砖一致。

“最主要通过文字,墓中出土的隋炀帝墓志是证明墓主的最确实的证据,而在很多考古发掘中都缺乏这样的确证。其次,人骨的性别是男性,年龄在50岁左右,也与文献记载的隋炀帝年龄吻合。”据中国社科院考研所所长王巍介绍,墓内两颗牙齿鉴定为50岁左右的男性个体。根据出土的“隨故煬帝墓誌”、十三环蹀躞金玉带、鎏金铜铺首及大量文官俑、武士俑、骑马俑等高规格随葬品,结合文献的记载,确认一号墓主人是隋炀帝杨广。

此外,王巍表示,能证明墓主身份的铁证是隋炀帝陵墓的墓志,墓志应当是隋炀帝本人的,不可能是别人的。尽管墓志腐蚀较厉害,但通过3D扫描技术仍破解了很多文字。王巍宣读了专家组意见,并公布了已知的墓志文字。

大量的出土文物也印证了墓主身份。隋炀帝墓葬中出土了玉器、铜器、陶器、漆器等珍贵文物100余件(套),其中一套蹀躞金玉带,不仅是目前国内出土的唯一一套最完整的十三环蹀躞带,也是古代带具系统最高等级的实物。四件铜铺首通体鎏金,兽面直径26厘米,与唐大明宫遗址出土的铜铺首大小相近。此外还出土了大量的文官俑、武士俑、骑马俑等高规格随葬品。

此前,有专家指出,墓志铭中的“隨”字显得有些可疑,杨忠当年被封为“隨国公”,所用的字确为“隨”字,但杨坚建国以后,觉得该字带“辶”字偏旁不吉祥,故将国号改为“隋”字。至炀帝被杀,“隋”字已经使用40余年,假设该墓系奉唐高祖诏令改葬,那么负责改葬者,不应该使用早就废弃不用的“隨”字。但此问题未能得到回应。

昨天,王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很多人都质疑为什么隋炀帝的墓葬规模不大,他表示,隋炀帝是亡国之君,隋朝灭亡后,是唐太宗李世民时期把他埋葬的,这是后代的王朝对前代王朝的一种政治态度,肯定不太可能会按照隋朝的皇帝埋葬制度来执行。

二号墓为萧后墓

据束家平介绍,二号墓为腰鼓形砖室墓,由主墓室、东西耳室、甬道、墓道五部分组成。墓葬通长12.64米,宽5.9米,残高1.6米。墓室东、西、北壁各有3个小壁龛;甬道两侧各有1小耳室。出土玉器、铜器、铁器、陶瓷器、木漆器等200余件(套)。其中玉器有白玉璋1件,质地莹润;铜器有编钟、编磬、铜灯、铜豆等,成套的编钟16件、编磬20件,是迄今为止国内唯一出土的隋唐时期的编钟编磬实物,填补了中国音乐考古史上的一项空白。

此外,墓中还出土了陶器,有罐、炉、钵、灯、几、磨等,陶俑有牛、马、猪、羊、骆驼、双人首蛇身俑、文官俑、执盾武士俑等,部分陶器有彩绘;瓷器有青釉辟雍砚1件,造型精美;一套女性用冠饰,工艺精巧,国内罕见。墓内保存有部分人骨遗骸,经南京大学体质人类学专家鉴定为大于56岁、身高约1.5米的女性遗骸。二号墓虽无文字信息,根据墓葬形制、墓内出土高等级随葬品和对人骨遗骸的鉴定,结合文献记载,判明墓主人是隋炀帝萧后。

根据史料记载,隋炀帝在扬州江都宫被宇文化及所杀,最初由萧后殡于流珠堂,后由部将陈棱改葬在吴公台(两处与现在对应的地理位置尚未确定)。唐平定江南后,武德五年(622),唐高祖李渊下令将隋炀帝陵迁葬雷塘。贞观二十二年(648),萧皇后病死,唐太宗李世民命将其尸骨送至江都与隋炀帝合葬。墓志中出现了“贞观元年”字样,主持发布会的中国社科院考古所所长王巍认为,这是李世民下令修建隋炀帝墓葬的时间,并推论,隋炀帝去世后共葬过5次。

从《隋书》、《北史》、《旧唐书》、《新唐书》、《资治通鉴》等史书中可以得知,萧后出身名门,是南朝梁明帝萧岿之女,性情温和,有较高的文化修养。史家对隋炀帝指责颇多,但对萧后的评价则相对较高。

另外,此前位于扬州市市邗江区槐泗镇槐二村,已有一处公布为省级文保单位隋炀帝陵,是由清嘉庆年间大学士阮元经考证并出资修复的。1980年代以后,该处经过多次整修后成为旅游景点。

标签:考古 墓葬 墓室
打印转发
凤凰新闻客户端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