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去斯万家那边》的艰难出版前后

2013年11月12日 08:19
来源:东方早报

1912年2月23日 马塞尔·普鲁斯特通知阿尔贝·纳米亚斯(证券经纪人,当时在帮助普鲁斯特整理手稿),有“一整本”手稿要请他誊清并交付打字。

周克希法语文学翻译家。生于1942年,毕业于复旦大学数学系,后入华东师范大学数学系任教,1980年赴巴黎高师进修数学,回国后开始在教学之余翻译数学与文学作品,现担任上海译文出版社编审。审译有《包法利夫人》、《基督山伯爵》、《小王子》等。2003年开始翻译普鲁斯特巨作《追寻逝去的时光》,目前已出版第一、第二、第五卷。

1912年2月23日 马塞尔·普鲁斯特通知阿尔贝·纳米亚斯(证券经纪人,当时在帮助普鲁斯特整理手稿),有“一整本”手稿要请他誊清并交付打字。

1912年3月1日 普鲁斯特在证券交易中赔了40000法郎。

1912年3月21日 《费加罗报》刊登普鲁斯特小说的选段“白色和粉红色的山楂花”。

1912年4月3日(或4日) 选段发表后引起反响,普鲁斯特觉得其中存在对小说主题(sujet)的误解:读者认为那是一部有关童年的回忆录,其实他要写的是一部创作意义上的、经过浓缩提炼的小说。

1912年6月 取回“地方与地名:地名”的打字稿。

1912年6月4日 《费加罗报》刊登小说选段“阳台上的光影”。

1912年8月7日-9月 在卡堡(Cabourg,小说中巴尔贝克的原型)小住。

1912年9月3日 《费加罗报》刊登选段“乡村的教堂”。

1912年10月-11月 普鲁斯特开始为小说寻找出版商,小说题为《心灵的间歇》。约于10月25日写信给安托万·比贝斯科,表示希望在《新法兰西评论》的出版社(由加利玛和《新法兰西评论》杂志社同仁纪德、科博、施伦贝格等一起创立的出版社,加利玛出版社的前身)出书。11月2日普鲁斯特与加利玛洽谈,9日或10日将打字稿寄给加利玛,并对后继部分作了阐述。

但当时主其事的科博尽管对普鲁斯特在《费加罗报》上发表的文章颇为赞赏,却一口回绝出书要求。他们对普鲁斯特有一种先入为主的成见,觉得他只是个经常出入社交场的纨绔子弟,况且,这些作家向来主张少长句、去修饰的文风,普鲁斯特绵延不尽的长句,在他们看来是“缺乏剪裁,文笔荒疏”。

10月26日,普鲁斯特请斯特劳斯夫人提醒《费加罗报》主编卡尔梅特(第一卷就是题献给他的),卡尔梅特曾答应代向法斯盖尔出版社联系出版事宜。卡尔梅特26日当天即与出版社联系,28日回信给斯特劳斯夫人,说法斯盖尔“欣然承诺”出版此书。于是普鲁斯特送去了打字稿,并对此书的出版充满期望。普鲁斯特在信中告诉法斯盖尔,已交卷的第一卷名为《逝去的时光》,其余的内容将写成另一卷,准备取名为《寻回的时光》,总书名则为《心灵的间歇》,以生理疾病来影射心理世界。他在给好友路易·德·罗贝尔的信中写道:“我真的觉得一本书就是我们身上掉下的一块肉,它比我们自己更重要,所以我现在为了它,像父亲为了孩子一样四处求人,是再自然不过的。”但是,接下去却杳无音讯。普鲁斯特去找卡尔梅特,对方不接待;去看法斯盖尔,也吃了闭门羹。

原来,出版社把稿子交给了作家雅克·诺尔芒审读,此公在审读报告上这么写道:“把这部712页的稿子从头到底看完……简直不知所云。它到底在讲些什么?它要说明什么意思,要把读者带到哪儿去?——我只能说我一无所知,无可奉告!”

1912年12月23日及24日 普鲁斯特分别收到加利玛和法斯盖尔的否定答复,打字稿也都退了回来。他请路易·德·罗贝尔设法联系奥朗道夫出版社。

1913年1月初 普鲁斯特托罗贝尔把一份打字稿转交奥朗道夫出版社。

1913年2月约19日 奥朗道夫出版社总编恩布洛给罗贝尔发去退稿信。他在信中写道:“我这人可能是不开窍,我实在弄不明白,一位先生写他睡不着,在床上翻过来又翻过去,怎么居然能写上三十页。”

普鲁斯特知道此事后,在给朋友的信上激动地说:“你把精神生活的体验,把你的思想、你的痛苦都浓缩在了(而不是稀释后加进)这七百页文稿里面,而那个人手里拿着这文稿,却不屑一顾,还说出这种话来!”

1913年2月约20日 普鲁斯特请勒内·布吕姆看看年轻的出版商格拉塞是否有意用赊购(àcompte,由作者预付出版费用)的方式出版此书。答复是肯定的。于是双方正式洽谈。

1913年3月 普鲁斯特与格拉塞签订的合同中写明,作者先期出资1750法郎,以后再支付校样修改等费用。第一批45印张校样改完送交出版社时,普鲁斯特就另行支付了595法郎“校样重排费”。

这样一来,普鲁斯特反倒放开了手脚,他在校样上大刀阔斧进行删改,有时“二十行删得剩下不到一行”。与此同时,从一校样直到五校样,他不断地增补内容。删减得多,增补得更多,所以单单一校样,修改后篇幅就增加了一倍。最后,格拉塞觉得篇幅实在太大,非要普鲁斯特作大幅度的删节不可。出于无奈,普鲁斯特把第三部一分为二,让前一半留在了11月终于问世的第一卷里。后一半日后放在第二卷中。

1913年3月11日 格拉塞寄给普鲁斯特一份出版合同,普鲁斯特签字后于13日寄回。

从3月31日至6月11日,印刷商柯兰排版打印第一份校样,共95张长条校样(每张8页)。

1913年3月25日 《费加罗报》刊登选段“复活节假期”。

1913年4月19日 普鲁斯特听了弗朗克的《钢琴与小提琴奏鸣曲》后,对小提琴家埃奈斯科充满力度的演奏留下深刻印象。因此,普鲁斯特反思了自己在音乐上的审美情趣,在校样上对有关圣厄韦尔特府音乐会的段落作了修改,并安排了凡特伊留下一部遗作的情节,以便在小说后续内容中阐述自己新的音乐观念。

1913年4月30日 普鲁斯特又在证券交易中损失好几十万法郎。

1913年5月23日 普鲁斯特将修改过的校样送还格拉塞:经大量修改、裁剪、增添、挪动后,这几乎是本新写的书。此时,普鲁斯特设想中的小说分为两卷,第一卷叫《去斯万家那边》,第二卷叫《盖尔芒特家那边》,总的书名叫《追寻逝去的时光》。“所以,不再会有什么‘心灵的间歇’了”。

1913年初春或6月 阿尔弗雷德·阿戈斯蒂奈利(1907年普鲁斯特在卡堡与这位当时是出租车司机的美男子相识。研究者认为他就是小说《追寻逝去的时光》中主要人物阿尔贝蒂娜的原型)进入普鲁斯特的生活:他来巴黎找工作。普鲁斯特因已有司机,就请他担任秘书。阿戈斯蒂奈利带“妻子”安娜一起住进普鲁斯特家里。普鲁斯特在给朋友的信中曾抱怨这种三人“共同的”生活让他很烦心。

1913年6月19日 普鲁斯特寄给路易·德·罗贝尔二校样(30张长条校样),内容即《贡布雷》。罗贝尔给他许多细节上的建议,包括劝他改掉“去斯万家那边”这个“令人讨厌的(affreux)”卷名。

普鲁斯特在回信(1913年7月2日稍前)中说:“如果您能帮我想一个书名,我真是太高兴了!不过我想要的是一个简简单单的、毫不抢眼的书名。您知道,总的书名是《追寻逝去的时光》(Ala recherche du temps perdu)。第一卷(分成两部)的书名倘若叫《夏尔·斯万》,您大概不会反对吧?不过,如果第一卷不分部,出成500页的一本的话,我不会用这个书名,因为对斯万形象的勾勒在这一卷中并没有最后完成,用这个书名有点名不副实。下面这个书名您喜欢吗:《太阳升起之前》?(我不喜欢。)我已经放弃了以下这些书名:《心灵的间歇》(最初用的书名)、《受伤的白鸽》、《往事断续》、《永恒的爱慕》、《七重天》、《在少女花影下》。”

几天以后(7月2日至10日间),普鲁斯特又去了一封信。里面写道:“我曾想把第一卷取名为《春天》。可我还是不明白,贡布雷那条在本乡本土很朴实的叫做‘斯万家那边’的路,一旦用作书名,为什么就不能像那些抽象的、词藻华丽的书名同样有诗意呢?如果您看过第一部,您当然知道,在贡布雷有两条路,即梅泽格利兹·拉维纳兹那边和盖尔芒特家那边,前一条大家都管它叫斯万家那边。对我的内心生活来说,这两条路有着特殊的意义。而且,既然这一卷整个都是以斯万家那边为背景的,我更觉得这个书名简朴、实在、不华丽、不抢眼,就像诗意得以从中萌生的劳作本身一样……不知您是否喜欢下面的这些名字:第一卷叫《茶杯里的花园》或《名之纪》,第二卷《词之纪》,第三卷《物之纪》。我最喜欢的,还是《夏尔·斯万》,不过,考虑到斯万的形象还没有完全展开,或许不妨改作《夏尔·斯万最初的几幅肖像画》。”

普鲁斯特不惮其烦地给罗贝尔解释自己的想法,这并不奇怪。这位体质羸弱的大作家,写起信来常常下笔千言——如果写的是他感兴趣的事,而看信的人又是他乐于倾谈的朋友的话。(否则他也会惜墨如金。跟《尤利西斯》的作者、大名鼎鼎的詹姆斯·乔伊斯,普鲁斯特显然话不投机,在一次晚间聚会上两人见面后,他一反常态地在给朋友的信件中绝口不提那个夜晚。)

1913年7月底 普鲁斯特已校毕第二批校样(至长条校样61),柯兰从7月31日起打字誊清三校样,8月28日完成。

1913年7月26日 普鲁斯特启程去卡堡。

8月4日突然与阿戈斯蒂奈利一起坐火车回巴黎。何以会如此匆忙地离开疗养胜地卡堡,以及他与阿戈斯蒂奈利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1913年间他们三人如何生活,这些都始终是个谜。

1913年10月12日 普鲁斯特修改小说的终校样。

1913年11月8日 《去斯万家那边》印刷完毕。

1913年11月14日 《去斯万家那边》开始在书店上架。

1913年12月5日或6、7日 普鲁斯特给记者、作家勒内·布吕姆(他曾帮助普鲁斯特与格拉塞联系)写信,谈及这本书在他自己心中的地位。信中写道:“我把自己的思想乃至生命中最好的部分,都倾注在这本书里了,所以在我心目中,它比我至今做过的所有事情都重要一千倍、一万倍,以前的那些事情跟它相比,简直不值一提……

“我把总的书名定为《追寻逝去的时光》。第一卷叫《去斯万家那边》。第二卷和第三卷的书名,在预告上分别为《盖尔芒特家那边》和《寻回的时光》,不过第二卷也可能叫《在少女花影下》或《心灵的间歇》,甚至也可能叫《永恒的爱慕》或《受伤的白鸽》,等等等等。

“这是一本非常现实的书,不过,为了模拟不由自主的回忆,在一定程度上借用了回忆往事的形式,从而使它有了优雅的形态,有了茎梗作依托。

“比如说,书中有一处写到一段我已经忘记,但在吃一块蘸过茶的玛德莱娜蛋糕时突然记起来的往事……书中还有一个地方写到刚醒来的感觉,这时你会不知自己身在何处,会以为还在两年前的异国。而所有这些,都只是这部书的茎秆,托在茎秆上的那一切,都是现实的,充满激情的,书里的我和您所认识的我很不一样,而且,远不像您所认识的我这么差劲,人家不会再老是说他(小说主人公)‘优雅’啊,‘细腻’啊,而是会感觉到他是活生生的,实实在在的。”

1914年2月6日 普鲁斯特给雅克·里维埃写信,表示这本书绝不仅仅是回忆。

《新法兰西杂志》秘书雅克·里维埃是普鲁斯特的知音。《去斯万家那边》出版后,他给普鲁斯特写信,表达了自己的“惊叹和激动”。普鲁斯特在回信上称里维埃为“一位猜到了我的书是有明确信念、有完整结构的作品的读者”。普鲁斯特饱含感情地写道:“不,倘若没有理性的信念,倘若仅仅是想回忆,想靠回忆重温过去的岁月,我是不会拖着病体费心劳神写作的。我不想抽象地去分析一种思想的演变,我要重现它,让它获得生命。为此,我不得不去写好些错的事情,还不能说明我认为那是错的;倘若读者以为我把它们都当成对的了,那当然很遗憾,但我也没办法。”

(本文系作者为早报特别撰写,标题系编者所加)

打印转发
凤凰新闻客户端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