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与电视联姻的舞蹈秀场

2013年11月12日 01:13
来源:中国文化报

张曦丹

随着第七届全国电视舞蹈大赛的尘埃落定,在国内舞蹈界平息不久的关于“电视与舞蹈”的热议,定会再掀波澜。不论是初春绽放于上海卫视的《舞林争霸》,还是深秋收获于央视的全国电视舞蹈大赛,舞蹈的妙影仙姿,正在通过电视的传播,向各个观众群体展现着魅力。国内舞蹈界的发展,也似乎正在告别孤芳自赏、自娱自乐的尴尬境地,积极与电视媒体寻求着跨界的深度合作,“舞蹈秀场”已经拉开帷幕……

电视舞蹈,观众该怎么看

对于许多专业人士来说,观看舞蹈就应该走进剧院,只有坐在安静的观众席中,才能领略舞蹈的精彩。可是对于舞蹈兴趣相对薄弱的普通观众而言,坐在舒适的家中手持遥控器,随手选择自己喜欢的画面,会是更普遍的方式。因此,对于观众的要求,绝不可千人一面,而应理性地分层对待。只有让不同层次的观众找到各自感兴趣的“点”,节目才会有好的收视,才能实现传播的真正意义,正所谓“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萝卜青菜各有所爱”。电视舞蹈节目为一切受众群体考虑,用各种不同的方式激活观众的神经,如此就有了与大众情感交流的空间。

就全国电视舞蹈大赛而言,自2000年起,经过13年的不懈努力,现在已是国内知名的电视文化品牌,其广阔的视野和积极的传播效应在业界有着毋庸置疑的地位。其实,最初两届的全国电视舞蹈大赛,是以舞蹈影像创作为最终呈现的电视节目。专门为镜头改编的舞蹈作品,打破了空间和舞台的限制,令不少思想前卫的专业人士欣喜若狂,却也让舞蹈兴趣泛然的普通观众一时间茫然无措。舞蹈作为一种善于用肢体语言表达抽象情感的艺术形式,在经过DANCE FOR CAMERA(为镜头而舞)的演绎之后变得新奇又另类。这种节目的设置虽然为舞蹈圈内选拔了不少新型创作人才,也涌现出不少优秀的舞蹈影像作品,但脱离了雅俗共赏传播目的的高雅艺术或先锋艺术,终会流失一部分普通的观众群体。于是全国电视舞蹈大赛对节目做了全新的定位,不再单纯指向舞蹈影像的创作或改编,而是回归传统舞台,面向全国专业团体和广大舞蹈爱好者,为大众搭建了展示自我的平台,并在传统的赛制上增加答题、即兴表演、互动等环节,依靠媒体技术传播,使得比赛更具有娱乐性和大众性,进而收获了更多的观众群体,也达到了一定的舞蹈传播目的。

高雅艺术,瞧导演怎么玩

将电视变作舞台、变作秀场,乍看之下像是对舞蹈这种“高雅艺术”的“降低身价”之举,但仔细想来,投观众所好,让观众喜爱舞蹈,提高舞蹈文化的完整性和大众性,才是此类舞蹈电视节目的目的所在。“好玩、好看”成了导演和舞蹈编导们挖空心思寻找的焦点。同样,“玩”这种观念,也在无形中刺激着乏味和个性缺失的舞蹈创作。

玩编排。众多的舞蹈作品中,让观众和评委们眼前一亮的,永远是那些选材新颖、形式独特、内容丰富、震撼心灵之作。这样的舞蹈作品着实考验着编导们的实力,玩得好,玩得妙,才是决胜的法宝。如本次大赛少儿组的冠军作品《小小冠军梦》,编导就从孩子们的视角出发,在他们玩乐的过程中发掘动作,用他们耍宝卖萌的表情展现童真,让孩子们玩出了真正的冠军。另有专业院团现当代组的作品《我的那片云》,编导以可视化的音乐与舞蹈结合,用意象化的气球为云彩,让舞者用柔美洒脱的动作和着空灵优雅的音乐,舞进了观众心田。

玩赛制。纵观几届全国电视舞蹈大赛,今年是赛制变动较大的一届。赛前短片让人们看到了每部作品背后的故事;命题小品以同样的“在路上”为题,考验着编导的创作能力;即兴表演更是紧跟时代脚步,考验着演员的思维和反应。如即兴表演中《游吟诗人》与《董小姐》的搭配,《老奶奶摸泥鳅》与《我的歌声里》的搭配,虽有为难演员之意,却在观众的笑声与掌声中将节目推向了高潮,足见导演的匠心独运。

玩画面。舞蹈本就是一种视觉艺术,但又是一种独特的流动性视觉艺术,由于舞蹈在表演的时候会不断变换动作、队形,大幅度的流动无形中为镜头机位的画面捕捉增添了难度。于是,今年从《舞林争霸》到全国电视舞蹈大赛都运用了高清录像慢动作回放,舞蹈的动态之美、细节之美淋漓尽致地展现于观众面前。唯有不足的是,由于大赛是现场直播,太多的不可控因素使得呈现画面不及《舞林争霸》剪辑得精彩完美。

放眼国际,看别人怎么做

在国外,电视与舞蹈碰撞出火花的地方,并不是在以大众娱乐为基础的平台之上,而是在上世纪60年代,舞蹈编导、舞者以及电影电视制作人奋不顾身投入其中之时。如美国后现代舞蹈大师莫斯·坎宁汉、德国现代芭蕾编舞大师威廉·福赛斯、比利时罗刹舞团以及英国的DV8舞蹈剧场等,他们的创作为这个行业的探索注入了强心剂。那时的“电视舞蹈”,不是一个以大众传媒为基调的“娱乐秀场”,而是一个可以获得英国BBC(英国广播公司)电台资助的实验项目,在当时BBC电视制作人鲍勃·洛克耶的带领下,在全世界各类优秀的舞蹈团队中选出了6个团队,这些团队在丰厚的资金支持下成为了“电视舞蹈”实验探索的先锋队伍。此后以“为镜头而舞”“屏幕舞蹈”“放映舞蹈”“舞蹈电影”等命名的电影节与日俱增并日渐专业化。随着时间的推移,国外的舞蹈类娱乐选秀节目也比比皆是,但这类节目大多与专业圈并无太多交集。圈内人更多愿意参加以各种定义命名的舞蹈电影节,来体验创造的乐趣。由此,全民娱乐类的舞蹈电视节目逐渐与专业性较强的舞蹈电影节有了比较明显的界限。

国外电视舞蹈艺术发展的先例让我们看到了,舞蹈是需要资金扶持而非仅仅商业化的精神产物。所以我们在提倡大众娱乐、提倡舞蹈普及的同时,是否也应该考虑高雅艺术、先锋艺术等纯粹舞蹈的发展空间和渠道?“舞蹈艺术”注定不能是“娱乐秀场”上的昙花一现,而应是表现内心情感、激励社会进步的肢体语言和情绪力量。尽管如此,舞蹈的娱乐价值依旧存在,并不容忽视。不要将“舞蹈艺术”与“舞蹈娱乐”混淆,应是媒体必要给大众传播的信息,更是舞界人士需要关注的问题。

回过头来看国内的舞蹈艺术,它站在大众娱乐的平台上,乍看之下,这像是另辟蹊径的艺术之旅,但静下心来细细观察,就会发现其中弊端重重。舞蹈艺术可以靠娱乐手段来进行传播,但终究不能靠娱乐手段来得到振兴。

打印转发
凤凰新闻客户端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商讯